[关闭]
@Holmesee 2023-01-10T07:56:58.000000Z 字数 4306 阅读 165

人情、面子与权力关联

国事


摘要

思维导图

引入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几个常用概念(人情、脸和面子)的定义。比较权力关联的两种方式(通过人情或通过面子)的不同。

闲话

有一回朋友对我说「感觉人际关系好复杂」,我一听很不以为然。我见过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中学女生搞的派别对立、造谣污蔑、孤立个人等事情。所以我的回复显得特别幼稚和愚蠢。无知是最大的恶,我偏偏把自己的恶展现在了她面前!

中国社会大体上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情理社会。可我不讲人情交换,不重视家庭和家族,不倚仗也不经营关系,讨厌的人绝不给面子,宁愿竞争也不要虚假的和谐,是典型的「不会做人」。老师训我「不食人间烟火」,父母斥我「不会为人处事」,只有朋友都喜欢我(或许是因为同辈受传统影响较小,又或许是因为我的主动筛选)。中国社会开除了我的人籍,我很难过。令人欣慰的是,听说西方社会是容得我做人的。个人、能力和自由等西式概念,读起来比关系、脸面和人情等中式概念更加亲切。

最近读政治学时,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极其深刻:

不是政治哲学原理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是怎样的,而是主要政治集团的观念、行为、选择以及互相之间的政治博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是怎样的。这正是现实政治的冷峻之处!

规范是美好的,现实是冷峻的!久居象牙塔,我总喜欢拿着规范性的理论去对现实世界指指点点。政治书告诉我们宪法是根本大法,所有人都不能违宪(一个规范性理论)。而宪法规定了人大主权,人民有各种自由。所以,面对党国体制和没有言论结社新闻学术上网自由的现实时,我难道不应该质疑吗?政治书还告诉我们权力要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要让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又一个规范性理论)。所以,面对人情文化和权钱交易盛行的机关与国企,我难道不应该批判吗?真是幼稚!宪法算什么?宪法就是一张纸而已。官字两个口,执政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身在其中的人,如果总是抓着规范不放,不肯捂着鼻子俯下身子来观察现实,充其量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愤青——只能抱怨现实,不能理解现实,更无法改造现实。

考虑到上述两个惨痛教训,我对自己进行了一周的现实主义教育。甚至以往最不屑的官场小说、职场手册、酒桌文化和处世经验等玩意儿都找来看了。结果世界观来了场3级小地震。打算写文章总结一些有用的模型。

人情

人情主要有三种含义:

  1. 亲情、交情之类的私情。
  2. 人之常情。
  3. 人情交换。

如果按情、理二元划分的话,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原则大致是情理兼顾,而情又要重一些。合情合理最好,合情不合理也还行,合理不合情就不对了。如果不考虑情,道理逻辑讲得再对,也是错误的。这里的情就是人情的第一种含义:像亲情、交情、情分这样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私情。传统中国人是生活在大家族里的,因此人情中以亲情为最重要。在儒家看来,家庭就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学校。我们在家庭中处理父子、兄弟之情的模式,复制粘贴,就成了社会中处理君臣、朋友之情的模式。在差序格局中,距离越近,人情越浓,距离越远,人情越淡。

但中国人也不是只跟差序格局内的人讲人情。通过同情心(儒家的「推己及人」),通过人之常情,人情也可以变成公共的。例如,「谁都有难处」「谁都有落难的时候」「谁都有在别人屋檐下的时候」。

我主要想讨论的是人情的第三种含义——人情交换。中国现代化进程几十年,亲情、交情被社会原子化大幅削弱,同情心在古今中外都是正态分布,只有人情交换不仅延续了下来,还随着官僚制的膨胀愈加兴盛。

我们常说「送人情」「还人情」「做个人情」「人情投资」,可以看出人情大致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但它又有以下特点:

  1. 不可计量性。人情具有不可计量性,既因为人情本身有很大的弹性,也因为人们不愿意算得太清楚(可能是假装的)。你托人利用权力之便给你找了份工作,那么权力这种类型的人情改用多少钱还呢?假如你给一个乞丐10元钱帮他度过了难关,你当时可能觉得这份人情最多值10元,没想到日后他发达了,用10000元还你的人情。我们做人情的时候往往要说成这是情义,而情义是不求回报,更不应该计算的。明明有求于人,我们嘴上却说「这些礼物呢,就是表达一点心意,感谢你的关照,至于事情办不办都不重要」。
  2. 报大于施原则。一般的社会交换,比如市场交换,讲究等价原则。而人情交换恰恰讲究回报大于恩施。我不仅要还他的人情,还要超额奉还,让他反欠我的人情。这样一来一往,关系就能长期维持。
  3. 长期性。一般的社会交换是一锤子买卖,货到付款,交割走人,而人情更像是一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人情算清了,付清了,就意味着绝交。因为如果不互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建立人情关系的人往往期待未来的潜在回报,因此才甘愿持续进行报大于施的人情投资。
  4. 心理上的报恩感情。从行为上看,人情似乎就只是一欠一还而已。但在心理层面,为了投资而做人情,为了消除亏欠感而还人情,为了报恩而还人情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恩情是还不完的,而且是无价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具有报恩感情的人会长久(可能是一辈子)感激并设法回报。

人情交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感恩戴德型。对处于危急时刻或关键时刻的人提供帮助。这种恩情式的人情是最有增长空间的,也是最难遇到的。例如小说《羊的门》中呼天成在文革期间帮助了一位落难的北京首长,后来首长官复原职了,之后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呼天成成了当地呼风唤雨的人物。
  2. 人情投资型。有目的地送人情,使对方感到亏欠或愧疚,这样你有求于他的时候他不得不帮你。
  3. 礼尚往来型。一般性的走动、请客或过节时的送礼行为,以加强感情联络。

脸面

关于脸和面子这两个概念,简单说来,脸是自己挣的,面子是别人给的,或者说脸是里子,面是面子。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所处社会圈所认同的做人标准,在对自己进行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脸不等同于里子。从个人主义视角看,里子就是一个人的学识、人品、才华、德性、情操等等资源,里子好不好,由自己或者某些普遍的标准决定,而与个人所处社会圈的期待无关。但脸的概念本身就含有迎合所处社会圈的倾向。如果你处在农村,那么登科中举、衣锦还乡可能是最受认同的脸;如果你处在官场,那么官官相护、处世圆滑可能是最受认同的脸。一旦一个人表现出脸,或者说展现出自我形象,自然会受到所处社会圈的反馈和评价。面子就是个体根据他人反馈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或者说个体在社会圈中的心理地位。获得正面评价就是「有面子」,相当于名誉良好、风风光光;获得负面评价就是「没面子」,相当于名誉扫地、无地自容。别人做出了符合你对自己心理地位认识的行动或态度,就是「给面子」,反之就是「不给面子」。自然,面子有大有小,依据个体脸的大小而定。

理论上,一个人的面子是由脸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获得良好的赞誉,首先要看他自己做得怎么样。所以儒家强调「君子人格」和「修身」。但诚如余英时所谓「两千三百年之间,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曾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在实际运作中,脸面往往相互分离、脱钩,产生了很多无脸有面子的人。

脸面分离

脸面分离,即面子的评定不再与脸相关。这有两个原因:

  1. 中国文化以和为贵,人们一般不愿意得罪别人。保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的最好方式就是,给面子就行了,观他有没有脸呢。所以我们发展了礼仪和繁琐的恭维技术——官腔、送礼学问和酒桌文化等等。
  2. 不一定人人都有脸,但人人都想要面子。面子实在是个太好的东西,无论当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如果不能衣锦还乡,施恩亲戚,收获一大片面子和掌声,成功就没有意义。中国是一个假定了人人都有权威的社会,关键是看在什么场合,如何界定。一个恶棍可能被官吏敲诈,被豪绅欺压,被同村人看不起,但在家里他就有面子了,他竟敢称权威,容不得家人半点忤逆!许多中国人的行为解释模型与其说是「经济人」「理性人」,不如说是「面子人」。如果两个有地位差异的面子人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首先要满足位高者的面子需要,因此位低者的会倾向于不断地给位高者面子。翟学伟称之为偏正结构——偏正即修饰与被修饰之意,偏位一方面要服从正位,另一方面要做光环、拍马屁、给足正位面子。很不巧,中国文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威权传统——权威=正确=有面子。偏正结构与威权传统碰在一起,就形成了偏正结构的一个死结——偏位永远不可能纠正正位的错误。正位是权威,而权威一定是正确的,如果偏位说正位错了,就是不给正位面子,而不给面子就是不顾全大局,不维护领导权威。即便客观上正位错了,偏位对了,但因为承认错误就会丢面子,正位宁愿放弃客观上的正确——对面子人来说,要承认丢了面子简直比死了爹妈还难。比如,在2022年的中国疫情中,即使绝大多数国家早已选择与病毒共存政策,地方发生了许多反人道事件,地方财政已经快要枯竭了,中央政府为了要面子,维护权威,仍然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直到各地方政府事实上放弃防疫一周之后,国务院才追认了放开政策的合理性,把新冠降为乙类。并且,放开后的宣传口径是「防疫政策至始至终都是科学合理的,全面放开也是意料之中的」,完全没有认错反省的意思呢。我还会写文章专门讨论偏正结构。

权力关联

中国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社会,要获得资源并保护资源,最有效的途径是当官或者跟官员攀关系,这一点从中华帝国继承到了新中国,直到市场经济改革后才开始逐步缓解,现在大力倡导依法治国正是着眼于这个问题。

但不要太乐观,截至2022年,中国官僚的权力没有一天被关在制度笼子里过。最好将官员理解为弄权者,而不是制度的执行者。弄权者可以对所辖资源做一定限度内的任意分配,当然也可以以公谋私。一般人要关联弄权者,有两种方式:或者是与他进行人情交换,或者是借他的面子,分享他的权力(使权力再生产到自己身上)。前者常表现为走后门、托人、求情,后者常表现为靠山、撑腰。前者的关键是人情,后者的关键是面子。

在权力关联方面,人情与面子体现出一定的区别:

  1. 人情是封闭性的,一对一的,是在欠与报的过程中利用权力。谁与谁之间有人情,谁与谁之间没有人情,是很清楚的。而且做不做人情,个体是可以选择。
  2. 面子是扩散性的,一对多的,是在关系传导过程中再生产权力。面子导致的权力再生产是个体无法选择的。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如某公司老总的侄子进该公司当基层员工了,即便老总没有明确要求要袒护他的侄子,甚至即便老总明确要求要严格对待他的侄子,公司从上到下仍然会尽可能讨好老总的侄子,因为他们都要给老总面子。其实老总的侄子也是无法选择的,只要这层亲属关系在,他就不可避免地分享了老总的权力。由面子推动的权力再生产也遵循差序格局的原则,即关系越远给的面子就越少,分享的权力就越小。

参考文献

翟学伟. (2013).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北京大学出版社.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