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RunZhi 2017-03-28T06:30:09.000000Z 字数 10292 阅读 1165

IBE阅读1

IBE 密码学 阅读

过去一个月,我在导师的指导下,精读了十篇关于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的论文。重在掌握其中的思想,证明方法及其发展历程。


IBE简介

Shamir在1984年提出了把任意串当做公钥的公钥加密(PKE)方案。这样一个方案包含四个算法:
1. setup:生成全局的公共参数params和一个master-key(mk)
2. extract:使用mk生成一个密钥(sk),这个密钥对应于这个算法的输入ID
3. encrypt:用公钥对明文m进行加密
4. decrypt:用相应的私钥对密文进行解密。

Shamir提出这样一个PKE scheme的最初动机是简化邮件系统的证书管理。比如,当Alice想要发email给Bob的时候,他只要得到Bob的邮箱(Bob@company.com),然后用这个邮箱字符串作为公钥对所发的邮件进行加密。注意此时Alice并不需要得到Bob的公钥及对应的证书,而在传统PKE下,我们是需要关于Bob公钥的证书的。Bob受到邮件后,他和一个称为Private Key Generator(私钥生成器?简称PKG)的第三方进行通信。Bob向PKG认证自己的身份(和Bob向CA证实自己身份的方法类似),然后从PKG那里得到对应于它邮箱(公钥)的私钥,最后解密。

而扩展开来,Shamir所提出的这样一个PKE scheme不仅仅可以用在email中,还可以用在普通的通信中。然而,从1984开始到2000年,一直没有具有可靠安全性的IBE scheme提出来。这个open problem持续了16年之久,不过有趣的是,具有类似概念的Identity-based Signature(也是由Shamir提出)却有了不少好的成果。在2001年,Boneh和Franklin[BFIBE]发表了第一个具有高安全性并且更具有实用价值的IBE scheme。之前的IBE scheme具有各种限制,而BF的成果避免了这些局限。这篇成果发表在美密2001(Crypto 2001)。

安全模型

BFIBE提出了第一个在Random Oracle(RO)下抗CCA(选择密文攻击)安全的IBE。IBE的语义安全和抗CCA类似于原有的PKE安全模型。IND-ID-CCA的攻击定义简述如下:

  1. 首先,挑战者根据安全参数运行Setup,并且给予公共参数给攻击者Adv,游戏进入阶段1(Phase I)。
  2. 在Phase I,攻击者可以向Challenger发起query。query包括两种:
    • Extract query(ID):挑战者生成ID对应的密钥返回给攻击者。
    • Decryption query(ID,C):挑战者根据ID生成对应密钥,然后用该密钥对C进行解密(可能会解出"乱码")并把结果返回给A.
  3. Challenge阶段:攻击者发送两个明文和一个公钥ID给挑战者,挑战者随机选取其中一个明文进行加密并且发回给攻击者。
  4. Phase II:攻击者继续进行Extract query和Decryption query,但是不能对challenge的ID进行Ext query,也不能对challenge ID和challenge密文进行Dec query.
  5. 攻击者返回一个bit b'。如果则攻击者胜出。

攻击者的优势定义为:
语义安全类似,但攻击者不能进行Dec query。语义安全在IBE中又被称为fully security.

IBE 与 Bilinear map

从BFIBE开始,大部分的IBE scheme构造都是基于pairing(Bilinear map)的。

Bilinear map

为两个阶为q(大素数)的群,定义双线性映射.必须满足如下性质:

  1. Bilinear(双线性): 对于所有和所有成立。
  2. Non-degenerate(非退化性?):该映射不会把任意的来自的对映射到的单位元上。(注意,如果map始终把所有的对映射到单位元上,那么它肯定满足Bilinear属性但没有意义。另外,由素数阶群的特性,若的生成元,那么的生成元。)
  3. computable(可计算性):存在算法可以高效计算,对于任意

Bilinear Diffie-Hellman Problem

类似于normal的DH问题,可以定义关于Bilinear map的DH问题。问题简述如下:给定攻击者,要求计算。BDH假设则是:不存在PPT(概率多项式时间)攻击者以可忽略概率解决以上问题。

Bilinear map在IBE中的直观

在PKE的setting下,所有的确定性加密都是不安全的(不抗选择明文攻击)。也就是说,PKE的加密算法必然是随机化的,并且把其中的随机性嵌在密文当中。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就是ElGamal加密:
加密

随机性被嵌在密文的部分。而(盲化因子)起的作用就是对明文m进行盲化。而在解密算法中,通过和sk计算出盲化因子,从而能够进行解密。

而在IBE中,由于还需要有Extract(有些地方又称为KeyGen)算法,并且在攻击模型中,攻击者是可以访问Extract Oracle的。因此,Extract Oracle必须也是随机化的,因此Extract算法必然也是个概率算法。在产生的sk中嵌入相应的随机性。

IBE的解密算法需要以私钥sk和密文C作为输入。两个输入都是带有对应的随机性(并且相互独立)的,c中的盲化因子无法直接由sk计算出来。而通过借助Bilinear map的Bilinear属性,把密文和sk所带有的随机性“转移”到一起,然后通过sk中所带有的mk的信息,把相应的盲化因子计算出来,从而达到了解密的功能。

一个问题是:Bilinear map的计算是不小的开销。因此也有一些文章提出了without blinear map的IBE构造,如[BGH07](基于QR假设),但这方面的工作较少。

HIBE

Hierarchical IBE比前面提到的IBE多了一个算法:Derive.它以一个未分配私钥的,和一个ID向量(包含多个ID)及其对应的私钥向量作为输入,输出一个新的私钥向量。该新的私钥向量可用于解密用(也是个ID向量)加密的信息。

HIBE的一个直观是:对已分配ID的用户进行授权。假设A有“广东省|深圳市”对应的私钥,那么A可以自行派生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私钥并分配给下层。这样某种意义上讲减轻了PKG的负担。注意,A无法计算出“广东省”对应的私钥。

Anonymous IBE

Anonymous是指,在challenge阶段中,攻击者要给出两个明文和两个ID,Simulator随机选取一个ID去加密随机其中一个明文。AIND-ID-CPA安全是指攻击者无法区分用了哪个ID加密了哪个明文。易知,AIND-ID-CPA安全可推导出IND-ID-CPA安全。

论文简记

这几篇论文的选择是沿着一条主线而进行的,这条主线主要IBE安全性证明的发展。本节介绍其相关的证明方法。

BF01

[BF01]使用了partition reduction。它证明的大概思路如下:首先根据对应的假设构造reduction的相关参数,然后,把ID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用于应答Extract query,另一类(个)则是可以用于应答challenge query。

在[BF01]中,每当攻击者进行Random oracle的query时,simulator会进行掷币。若coin=1,则H(ID)的结果可用于应答challenge query而不能用于Extract应答。而coin=0则相反。通过精心选取的值,可以使得Simulator以一个不可忽略的概率利用攻击者的优势。由于这一切都是在ROM(random oracle model)下进行,因此只要证明该IBE是ROM下语义安全的,则通过IBE和PKE的转换与FO(Fujisaki-Okamoto)转换,可以得到一个ROM下CCA的IBE scheme。

BB04a

[BF01]后,IBE的证明慢慢发展到了需要在standard model下证明的阶段。[BB04a]提出了standard model下安全的HIBE scheme()。其基于DBDH假设,然而是stdM(standard model)下的selective-ID CPA model下安全。sID即是,攻击者事先需要告诉simulator其想要challenge的是什么。借助sID模型,simulator可以根据来适应性的构造出对攻击者各种query的应答。显然,sID-CPA模型弱于ID-CPA模型。而两者之间的规约会带来巨大的因子,导致规约丢失紧致性。

[BB04a]还提出了一个stdM下IND-sID-CPA的IBE scheme()。其基于较强的假设:Bilinear Diffie-Hellman Inversion Assumption(Decision-BDHI)。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基于的假设并不标准。

BB04b

[BB04b]也是使用了partition reduction的方法。其构造出了stdM下IND-ID-CPA安全的IBE,基于DBDH假设。其提出了新的概念:Admissible hash function(Admissible HF),并借助其和带偏移的伪随机函数(PRF with bias)构造出安全的IBE。其证明用Admissible HF对输入的ID进行partition,借助Admissible HF的特性,使得攻击者在此模拟环境下的输出,和在模拟biased PRF的环境下输出的分布是一致。然后通过biased PRF的伪随机性,完成规约证明。

Waters05

[Waters05]提出了在stdM下fully secure的IBE(WatersIBE),其基于DBDH假设。相对于BB04b来讲,Waters的构造相对高效简单。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引出了Waters Hash的概念,简要地说,WatersHash大致如下:

关于WatersHash还有大量工作。借助WatersHash,规约的构造变得简单。WatersIBE的构造证明也是使用了partition reduction的方法,把ID分成了两类,如果可用于Extract的ID被用于当challenge ID,则simulator会abort。在BF01,BB04b中,Simulator abort的概率是由simulator自身选取的值所决定的,与攻击者的query无关。然而,在WatersIBE的规约中,Simulator abort的概率不仅仅取决于其随机选取的值,还取决于攻击者选取的ID。存在一些ID会使得无论攻击者有怎样的优势,Simulator都没有任何优势。整个模拟环境成功(不abort)的概率下界变得十分难计算。

为了使abort的概率独立于攻击者,WatersIBE加入了artificial abort环节,对失败概率进行estimate,从而使得abort概率独立于攻击者。但artificial abort的加入又使得整个概率分析变得非常复杂。

BR09

能否使WatersIBE的安全性证明去除artificial abort阶段成为了一个open problem.[BR09]的出现解决了该问题。他们使用了code-based game等证明方法和技巧,使得WatersIBE的安全性证明更加自然简洁。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规约的紧致性,但也能获得较高的具体安全性(concrete security)。

和[Waters05]不同,[BR09]不进行“显式的”abort。他们使用了一个boolean标记。若遇到了在WatersIBE中要abort的情况,那么该标记就会设成bad,而不会abort。通过巧妙的game之间的转移,可以使得该标记被设成bad的概率和攻击者选中某个ID query set的概率无关。

Gentry06

[Gentry06]提出了效率很高且在stdM下fully secure(还有CCA secure)的IBE scheme,其规约紧致性也高。然而其基于的假设并不标准,而且该假设的强度依赖于攻击者。攻击者query的次数越多,该假设就越强。具体来讲,文章提出的两个IBE(分别是AIND-ID-CPA安全和AIND-ID-CCA安全)都是基于Decisional augmented bilinear Diffie-Hellman exponent (D-q-ABDHE)假设。该假设的参数q为攻击者query(Extract和Decrypt)的次数。具体证明所用的假设是truncated版的D-q-ABDHE假设,若D-q-ABDHE假设成立则其truncated的版本也成立。

其提出的第一个IBE达到了AIND-ID-CPA安全,证明方法相对简单。而第二个AIND-ID-CCA安全的IBE则是使用了[CS98]的方法。将攻击者从公钥、queries得到的知识用simulator的私钥来表达,再将攻击者想要产生的值(如,可以通过simulator dec oracle密文合法性检查的不合法密文)用一个目标等式表达。通过证明目标等式与攻击者的知识是independent的,从而证明出攻击者通过Dec oracle区分成功的概率是无条件可忽略的。

Waters09

Waters在此工作中提出了称为Dual System Encryption的安全性证明方法。通过使用该方法其构造出了在stdM下基于DBDH和DLin(Decision Linear)假设的fully secure (H)IBE scheme,并且该IBE的公共参数、密文,私钥的群元素数量都是常数个。而前面的工作,要么是基于的假设不标准,要么是参数的群元是线性多个。

基于Waters的Dual System Encryption的IBE scheme不仅包含必须得四个算法,还包含semi-functional extract算法和semi-functional encrypt算法。这两个算法不用在实际构造中,但用于安全性证明。两个semi-functional算法的特点是:用sf extract产生的密钥可以用于解密normal encrypt产生的(用了对应ID加密)的密文;用sf encrypt产生的密文可以被normal extract(一样是对应ID)产生的私钥解密。然而,不能用sf extract产生的私钥解密sf encrypt产生的密文。

整个证明基于Game Sequence方法,简述如下:
是real scheme,即模拟出的环境与real attack相同。
的基础上,修改了两处:(1)challenge ciphertext不再是normal的,而是semi的。(2)前面i次extract queries将返回semi的私钥,后面照常。
的基础上(q为query的次数上限),不对攻击者提交的明文进行加密,而是返回一个随机值给攻击者。在此game下,攻击者的优势为0。

通过证明攻击者可区分 的优势都是可忽略概率,从而证明了IBE的安全性。显然,这样总共转移q次game会导致规约紧致性丢失。

semi-functional的作用.在此IBE中,为什么需要semi-functional的两个算法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显然,用到semi-functional算法必然是因为助于证明。在攻击者与simulator的交互中,如果想让攻击者没有任何优势,必须要保证攻击者从queries(Extract、challenge等)中得到的信息与模拟者选择的bit(决定哪个明文被加密)相互独立。而通过对所有Extract query和challenge query进行semi化,保证了若simulator的输入实例是随机值,则其所有与攻击者交互的信息都与其选择的bit无关,即攻击者没有得到任何关于该bit的知识。如此一来,攻击者就没有任何优势去猜中模拟者选中的bit。

[Waters09]提出的IBE scheme有一大问题:在Extract和Encrypt中会产生一个随机tag(两个算法独立产生互不相干),若生成私钥的tag和生成密文的tag相等,则解密失败,无论它们对应的ID是否相同。因此整个scheme会带来的error概率。

Waters使用随机产生tag的动机是避免simulator规约的失败。在转移到的过程中,必须避免simulator自行区分第i次Extract query()应答是normal的还是semi的,如果simulator能够自行区分,则规约出现错误。攻击者区分的方法是:用应答第i次 Extract query的方法生成的私钥,尝试去解密对应的semi密文,成功则该私钥是normal的,否则是semi的。

Waters通过使用tag从而避免了simulator自行区分的情况,因为tag时相等则无论私钥是normal的还是semi的都无法解密。而在规约构造中,对于相同的ID,其产生出的tag是相同的,而不同的ID产生的tag是两两独立的,这样保障了规约的正确性。

LW10

[LW10]的工作建立在[Waters09]的基础上。其去除了Waters09中tag的使用,使得整个scheme变得更加自然,并且提高了效率(压缩了密文、私钥的长度)和证明的简洁度。

该工作首先提出了基于合数阶(该合数是三个大素数的乘积)群的,在stdM下IND-ID-CPA安全的IBE。其基于的三个假设并不标准,但是可以证明,在generic group model下,如果找到该群阶的一个非平凡因子是难的,则该三个假设都成立。

该IBE构造借助了素数阶子群的"正交性",简单来说,设的阶级为(三大大素数),令的真子群并且其阶各为。则对于任意的,有。()。

其规约证明一样是使用Dual system encryption的方法,然而相对[Waters09]而言,整个证明相对更简单。

CW13

Waters提出的Dual System Encryption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规约证明,然而其也带来了代价:规约紧致性的丢失。而[CW13]在dual system encryption的基础上,借鉴Naor-Reingold PRF的思想,构造了具有规约证明高紧致性的IBE scheme,该scheme在stdM下满足fully secure.

该工作的IBE使用了Nested Dual System Groups结构,该结构具有多种属性。基于该结构的IBE的安全性证明相对简单,然而想证明某一构造是Nested dual system groups则相对困难的多。文章提出了两种Nested dual system group的实例化构造:一种基于合数阶双线性群,用的假设并不标准。另外一种是基于素数阶群,所用的假设是DLin,但其证明相对复杂。

该工作一大亮点在于:使用了dual system encryption的同时,避免了其规约紧致性的丢失。在[Waters09]和[LW10]的工作中,game是按照攻击者的Extract query而转移的;而在[CW13]中,Game是按照ID各个bit进行转移的,而不是按照Extract query进行转移。由于scheme中ID的长度相当于常数,因此整个规约变得紧致。

具体来讲,与[Waters09]相比,这里的不是指前i次Extract query用semi-functional的Extract应答。此时的是指:对Extract query的应答和challenge query的应答都是"type i"的:使用一个随机函数,其输入为ID的前i个比特,把该随机函数输出的结果混淆到normal版本内的类似于Naor-Reingold PRF的结构中。攻击者以可忽略的概率区分(基于Nested system groups的一些不可区分的属性)。而在最后的中,对应的随机函数的输入为整个ID,因此不同的ID该随机函数的输出不相关,保证了在Extract应答中simulator不泄露关于该随机函数的信息;而在Challenge应答中,simulator(以大概率)相当于对一个随机明文进行加密(而不是目标明文),因此攻击者在此模拟的环境下优势为0。

由于只转移了n次的game,因此规约相对更紧致。

BKP14

[BKP14]提出了一种通用转换:由任意的Affine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报文认证码,MAC)出发可得到IBE scheme(其双线性群的群阶是素数)。如果该Affine MAC是unforgeability against chosen-message attacks(抗选择明文攻击的不可伪造性,UF-CMA)安全的,那么其得到的IBE是full secure的。

Affine MAC的输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与输入的明文无关,另一部分与输入的明文有关(即偏移部分,affine)。在Matrix Diffie-Hellman Assumption(MDDH)下,可以构造两种满足UF-CMA安全的Affine MAC:一种使用了随机化的Naor-Reingold PRF的方法;另一种使用了Hash proof system(HPS)的方法。前者具有更高的规约紧致性,但基于其之上的IBKEM不具有Anonymity属性;后者规约相对松散,但是其构造的IBKEM具有Anonymity属性。

在具体构造中,此工作的Affine MAC使用了攻击者能力更强的攻击模型:pseudorandom against chosen-message attacks(PR-CMA)。其基于Naor-Reingold PRF思想的Affine MAC安全性证明类似于[CW13]的方法,因此达到紧致规约(game转移了n次,n为明文长度);而基于HPS的Affine MAC则是用了[CS98]的方法,但是其game转移了q(攻击者query的次数)次,因此规约紧致性不如前者。

而在Affine MAC IBKEM的证明中,规约使用了MDDH一个特别的属性:random self reducibility。通过MDDH假设和Affine MAC的PR-CMA属性,可以构造出抗pesudorandom ciphertexts against chosen plaintext and identity attacks(PR-ID-CPA)的安全的IBKEM。而PR-ID-CPA secure可以推出IND-ID-CPA和ANON-ID-CPA。

MDDH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规约,尤其是其random self reducibility性质。(由于对MDDH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对此论文的理解还很不足。)

阅读收获

  • 一定程度上了解了IBE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理解了一些可证明安全的发展。
  • 对可证明安全更加熟悉,对DH指数的运算、pairing指数的运算、协议correctness的验证等计算的熟悉度也提高了很多。
  • 了解了不少假设
  • 领会了一些藏在论文里的方法论
  • 开始自己的思考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