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alexhuang 2015-06-12T05:22:29.000000Z 字数 2829 阅读 1539

esri笔记

GIS


GeoEvent Connector可以连接数据库,网络资源(URL来访问),Sensor和GPS

JS API 中的streamLayer是利用webSocket来 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双向通讯(ws协议),而不同于传统的http协议(GET/POST)。 http协议中的操作也可以采用设定间隔时间来实现定时访问资源,这样实现的效果与ws的差别在哪儿??(知乎上的解释)

arcgis影像开发(js)

这个主题中涉及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交互,分为服务器端处理(ServerSide)和客户端处理(ClientSide)方式。服务器端处理是比较传统的处理方式,矢量数据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中,或者通过gis服务器发布为服务。

矢量切片

服务器提供地图矢量数据,以及地图的渲染风格属性信息,这样客户端就可以将地图渲染出来。客户端根据瓦片的位置以及比例尺向服务器请求矢量切片。每个矢量切片都包含多个数据集,一个数据集相当于一个图层,每个数据集都包含了多个要素,包括点、线、面和文本要素

OD Matrix 塞内加尔数据

Set3中包含用户每次通话所在的区县ID,高松前辈的py模块 generateODMatrixInput首先创建了123*123的矩阵。

  1. #initiate the variables
  2. line = fr.readline()
  3. data=line.split(",")
  4. userID=int(data[0])
  5. tazID_ori=int(data[2])
  6. date=data[1].split(" ")[0]
  7. timestamp=data[1].split(" ")[1]
  8. #timestamp=time.strptime(timestamp,"%H:%M:%S")
  9. print date, timestamp
  10. #再读一行,比较与最开始的记录差异。
  11. line = fr.readline()
  12. if len(line) == 0:
  13. break
  14. data=line.split(",")
  15. currentDate=data[1].split(" ")[0]
  16. #如果还是同一个用户,并且同一天。
  17. #同一个用户一天内在不同区县通话,对应的矩阵值 +1
  18. if int(data[0])==userID and currentDate==date:
  19. tazID_des=int(data[2])
  20. if tazID_ori!=tazID_des:
  21. fMatrix[tazID_ori-1][tazID_des-1]=1+fMatrix[tazID_ori-1][tazID_des-1]
  22. tazID_ori=tazID_des
  23. else:
  24. userID=int(data[0])
  25. tazID_ori=int(data[2])
  26. date=data[1].split(" ")[0]
  27. #输出行列号,如果有用户通话的 区县对(pairs)输出对应的区县ID
  28. for gao in range(numberTAZs):
  29. for song in range(numberTAZs):
  30. Flow=fMatrix[gao][song]
  31. if Flow > 0:
  32. fw.write(str(gao+1)+','+str(song+1)+','+str(Flow)+'\n')
  33. for gao in range(numberTAZs):
  34. for song in range(numberTAZs):
  35. if gao < song:
  36. undirectedFlow=fMatrix[gao][song]+fMatrix[song][gao]
  37. if undirectedFlow > 0:
  38. fw2.write(str(gao+1)+'\t'+str(song+1)+'\t'+str(undirectedFlow)+'\n')
  39. ##OD矩阵输出后,一行有三个元素。表示这两个区县之间的通话记录数量。可以认为是这两个区县间人口流动通量

AFC(Auto Fare Collection) with fields like smart card ID, onboard time, and fares.这个数据连同 公交 GPS轨迹数据 可用于探测 个人出行行为,公交线路规划等。 识别bus stop ,下客点等信息。
参赛队伍可以获得几类数据,Bus GPS以及 AFC 还有 geojson格式的路网数据。以及2个训练数据集(公交站点和 下客点 )

北京出租车数据处理

05/29:准备将一部分csv文件合并到一起,加入ArcMap中空间化,通过taxiID,载客状态,速度,时间!等字段筛选,获得多维度的信息,包括不同时间段载客和空载出租车的数量,特殊时间段出租车数量的区域分异(识别城市功能区),低速路段的识别,上下客热点区域识别。
针对以上结果,分析原因,进一步挖掘目前交通系统 和 居民行为之间的联系,或者某些有趣的现象!

06/05:目前的处理结果

taxi点数据每分钟都有一份,目前选择了2012年11月1日18:30的数据以及 18-19时的融合数据进行格网化(格网范围覆盖北京市中心以及机场和各大交通枢纽,60*60KM,格网大小500*500m),灯光日数据空间分辨率约为770米,重采样到500*500,和格网的大小统一。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结合灯光数据,出租车数据,寻找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发现的问题如下:

RGB合成栅格
借鉴遥感数据的波段合成,把出租车轨迹点生成的核密度栅格作为G波段,灯光数据作为B波段,一个常数栅格作为R波段。绿色越亮的地方表示出租车越密集,蓝色越亮的地方表示灯光越密集而出租车较少。

叠合landsat8_band5
叠合landsat8 一个波段数据.右上角是首都机场

未来一段时间:看到一篇关于公交车智能刷卡数据分析的综述,结合刘瑜老师的论文,准备继续统计分析一天每半小时和一周七天的数据,挖掘时间序列上出租车速度特征变化、高峰段和非高峰时段出租车的空间分异(识别城市功能区),低速路段的提取。
也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跟踪研究一定数量的出租车样本,计算交通GIS中常用的特征值(例如OD矩阵),看能否挖掘出更精确的信息和规律。

06/09 新的进展:
备注:weekendLoaded (黄色实线)折线是周六(2012/11/03)的载客出租车在不同时段的平均速度,LoadNum (橙色虚线)表示周六的载客出租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loaded(蓝色实线)是工作日(周四2012/11/01)载客出租车不同时段的平均速度。

工作日出租车统计数据

周末出租车统计数据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