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
字符编码
1. ASCII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 用8位也就是1个字节来表示字符。
- 确定了从0到127号所代表的字符。
2. GB2312
- GB2312 是对 ASCII 的中文扩展。
- 2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
- 规定:一个小于127的字符的意义与原来相同,但两个大于127的字符连在一起时,就表示一个汉字,前面的一个字节(他称之为高字节)从0xA1用到 0xF7,后面一个字节(低字节)从0xA1到0xFE,这样我们就可以组合出大约7000多个简体汉字了。
- 在这些编码里,我们还把数学符号、罗马希腊的字母、日文的假名们都编进去了,连在 ASCII 里本来就有的数字、标点、字母都统统重新编了两个字节长的编码,这就是常说的”全角”字符,而原来在127号以下的那些就叫”半角”字符了。
3. GBK 标准
- 但是中国的汉字太多了,后来还是不够用,于是干脆不再要求低字节一定是127号之后的内码,只要第一个字节是大于127就固定表示这是一个汉字的开始,不管后面跟的是不是 扩展字符集里的内容。
-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为了表示那些字符,继续把 GBK 编码扩充为 GB18030 编码。
因为当时各个国家都像中国这样搞出一套自己的编码标准,结果互相之间谁也不懂谁的编码,谁也不支持别人的编码。当时的中国人想让电脑显示汉字,就必须装上一个”汉字系统”,专门用来处理汉字的显示、输入的问题,装错了字符系统,显示就会乱了套。
4. UNICODE(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
- ISO 就直接规定必须用两个字节,也就是16位来统一表示所有的字符,对于 ascii 里的那些”半角”字符,UNICODE 包持其原编码不变,只是将其长度由原来的8位扩展为16位,而其他文化和语言的字符则全部重新统一编码。
- ”半角”英文符号只需要用到低8位,所以其高 8位永远是0,因此这种大气的方案在保存英文文本时会多浪费一倍的空间。
- UNICODE 是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为一个字符,他总共可以组合出65535不同的字符,这大概已经可以覆盖世界上所有文化的符号。
5. UTF(UCS Transfer Format)
- UNICODE 来到时,一起到来的还有计算机网络的兴起,UNICODE 如何在网络上传输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于是面向传输的众多 UTF标准出现了。
- UTF8 就是每次8个位传输数据,而 UTF16 就是每次16个位。
- 为了传输时的可靠性,从UNICODE 到 UTF 时并不是直接的对应,而是要过一些算法和规则来转换。
Unicode |
UTF-8 |
0000 – 007F |
0xxxxxxx |
0080 – 07FF |
110xxxxx 10xxxxxx |
0800 – FFFF |
1110xxxx 10xxxxxx 10xxxxxx |
例如”汉”字的Unicode编码是6C49。6C49在0800-FFFF之间,所以要用3字节模板:1110xxxx 10xxxxxx 10xxxxxx。将6C49写成二进制是:0110 1100 0100 1001,将这个比特流按三字节模板的分段方法分为0110 110001 001001,依次代替模板中的x,得到:1110-0110 10-110001 10-001001,即E6 B1 89,这就是其UTF8的编码。
6. 其它
- UTF-8 既然能保存那么多文字、符号,为什么国内还有这么多使用 GBK 等编码的人?因为 UTF-8 等编码体积比较大,占电脑空间比较多,如果面向的使用人群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用 GBK 等编码也可以。但是目前的电脑来看,硬盘都是白菜价,电脑性能也已经足够无视这点性能的消耗了。所以推荐所有的网页使用统一编码:UTF-8。
- 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我已经把文件保存成了 XX 编码,为什么每次打开,还是原来的 YY 编码?!原因就在于此,你虽然保存成了 XX 编码,但是系统识别的时候,却误识别为了 YY 编码,所以还是显示为 YY 编码。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微软公司弄出了一个叫 BOM 头的东西。当使用类似 WINDOWS 自带的记事本等软件,在保存一个以UTF-8编码的文件时,会在文件开始的地方插入三个不可见的字符(0xEF 0xBB 0xBF,即BOM)。它是一串隐藏的字符,用于让记事本等编辑器识别这个文件是否以UTF-8编码。
二进制编码
1. 反码和补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