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dtc
2013-12-09T09:17:49.000000Z
字数 17835
阅读 2535
简单的说即连接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进行通信的系统。
按照其覆盖范围分成以下类别:
分类 | 简介 |
---|---|
个人网(Personal Area Network,PAN) | 个人网指个人范围(随身携带或数米之内)的计算设备(如计算机,电话,PDA,数码相机等)组成的通信网络。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 | 又称内网。指覆盖局部区域(如办公室或楼层)的计算机网络。 |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 城域网指大型的计算机网络,是介于LAN和WAN之间能传输语音与数据的公用网络,这些网络通常涵盖一个大学校园或一座城市。 |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WAN) | 又称外网、公网。是连接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城域网的计算机通信的远程网,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
分类 | 简介 | 图例 |
---|---|---|
星型拓扑星型网(star network) | 星型拓扑(star network)是指网络中的各节点设备通过一个网络集中设备(如集线器HUB或者交换机Switch)连接在一起,各节点呈星状分布的网络连接方式。 | ![]() |
网型拓扑网型网 (Mesh network) | 由于结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所以网络的可靠性较高。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建设成本较高。 | ![]() |
环型拓扑环型网 | 环型拓扑由各结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环型线路。环型网络中的信息传送是单向的,即沿一个方向从一个结点传到另一个结点 | ![]() |
树状拓扑树型网 (Tree network) | 树型拓扑是一种分级结构。在树型结构的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不产生回路,每条通路都支持双向传输。 | ![]() |
总线拓扑总线网 (Bus network) | 总线型结构由一条高速公用主干电缆即总线连接若干个结点构成网络。网络中所有的结点通过总线进行信息的传输。 | ![]() |
混合型拓扑 | 混合型拓扑可以是不规则型的网络,也可以是点-点相连结构的网络。 |
OSI模型,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层次 | 协议 |
---|---|
应用层 | HTTP、SMTP、SNMP、FTP、Telnet、SIP、SSH、NFS、RTSP、XMPP、Whois、ENRP |
表示层 | XDR、ASN.1、SMB、AFP、NCP |
会话层 | ASAP、SSH、ISO 8327 / CCITT X.225、RPC、NetBIOS、ASP、Winsock、BSD sockets |
传输层 | TCP、UDP、TLS、RTP、SCTP、SPX、ATP、IL |
网络层 | IP、ICMP、IGMP、IPX、BGP、OSPF、RIP、IGRP、EIGRP、ARP、RARP、X.25 |
数据链路层 | 以太网、令牌环、HDLC、帧中继、ISDN、ATM、IEEE 802.11、FDDI、PPP |
物理层 | 线路、无线电、光纤 |
TCP/IP参考模型
TCP/IP | OSI |
---|---|
应用层 |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
主机到主机层(TCP)(又称传输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IP)(又称互联层) | 网络层 |
网络接口层(又称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
两个因特网主机通过两个路由器和对应的层连接。各主机上的应用通过一些数据通道相互执行读取操作。
RFC 1122中描述的沿着不同的层应用数据的封装递减。
RFC(Request For Comments)是一系列以编号排定的文件。文件收集了有关互联网相关信息,以及UNIX和互联网社区的软件文件,由互联网协会(ISOC)赞助发布。RFC始于1969年,由斯蒂芬·克罗克用来记录有关ARPANET开发的非正式文档,最终演变为用来记录互联网规范、协议、过程等的标准文件。
术语
OSI层次 | PDU |
---|---|
物理层 | 数据位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帧 |
网络层 | 数据包 |
传输层 | 数据段 |
TCP协议
拥塞控制
窗口值的大小就代表能够发送出去的但还没有收到ACK的最大数据报文段,显然窗口越大那么数据发送的速度也就越快,但是也有越可能使得网络出现拥塞。
校验和(IP、ICMP、UDP、TCP 算法都相同)
IP协议
寻址
IP地址(IP Adress),在Internet上,一种给主机编址的方式。常见的IP地址,分为IPv4与IPv6两大类。
IPv4地址。
IPv4地址分为A,B,C,D,E五大类,各类可容纳的地址从A到E依次减少。
分类 | 用途 | 地址范围 | 私有地址 | 保留地址 |
---|---|---|---|---|
A | 政府机构 | 1.0.0.1---126.255.255.254 | 10.0.0.1---10.255.255.254,用CIDR表示:10/8 | 127.X.X.X,用做循环测试用的。 |
B | 中等规模的公司 | 128.0.0.1---191.255.255.254 | 172.16.0.0---172.31.255.254,用CIDR表示:172.16/12 | 169.254.X.X,如果你的IP地址是自动获取IP地址,而你在网络上又没有找到可用的DHCP服务器。就会得到其中一个IP。 |
C | 任何需要的人 | 192.0.0.1---223.255.255.254 | 192.168.0.1---192.168.255.255,用CIDR表示:192.168/16 | |
D | 组播 | 224.0.0.1---239.255.255.254 | 224.0.0.1特指所有主机, 224.0.0.2特指所有路由器。 | |
E | 实验 | 240.0.0.1---247.255.255.254 |
所谓的私有地址就是在互联网上不使用,而被用在局域网络中的地址。
私有地址的IP为虚拟IP,关于虚拟IP的信息(包括数据包,路由信息,DNS等)不能对局域网外散播。
IPv4报头结构
DSCP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它在每个数据包IP头部的服务类别TOS标识字节中,利用已使用的6比特和未使用的2比特,通过编码值来区分优先级。每一个DSCP编码值都被映射到一个已定义的PHB(Per-Hop-Behavior)标识码。
特殊IP地址。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类别域间路由)
IPv6地址
:
隔开表示。路由
表项 | 内容 |
---|---|
网络ID(Network ID, Network number) | 就是目标地址的网络ID,即IP地址。 |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 用来判断 IP 所属网络 |
下一跳地址/接口(Next hop / interface) | 就是数据在发送到目标地址的旅途中下一站的地址。其中 interface 指向 next hop(即为下一个 route)。一个自治系统(AS, Autonomous system)中的 route 应该包含区域内所有的子网络,而默认网关(Network id: 0.0.0.0, Netmask: 0.0.0.0)指向自治系统的出口。 |
根据应用和执行的不同,路由表可能含有如下附加信息:
表项 | 内容 |
---|---|
花费(Cost) | 就是数据发送过程中通过路径所需要的花费。 |
路由的服务质量 | |
路由中需要过滤的出/入连接列表 |
名称 | 简介 | 实现 | 优缺点 |
---|---|---|---|
距离向量算法(Bellman-Ford算法) | 对于每一条网络上节点间的路径,算法指定一个“成本”给它们。节点会选择一条总成本(经过路径的所有成本总和)最低的路径,用来把资料从节点甲送到节点乙。 | 从某个节点开始,先计算其相邻节点到该节点的成本,储存信息并将信息送到每个邻居节点,再计算邻居节点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以此推广至整个网络。 | 简单有效率,但收敛性差。 |
连线状态算法(Dijkstra算法) | 每个节点拥有网络的图谱(一个图)。每个节点将自己可以连接到的其他节点资讯传送到网络上所有的节点,而其他节点接着各自将这个资讯加入到图谱中。每个路由器即可根据这个图谱来决定从自己到其它节点的最佳路径。 | 建立另一种数据结构——树。节点产生的树将自己视为根节点,且最后这棵树将会包含了网络中所有其他的节点。一开始,此树只有根节点(节点自己)。接着在树中已有的节点的邻居节点且不存在树中的节点集合中,选取一个成本最低的节点加入此树,直到所有节点都存入树中为止。 | 较复杂但规模性较好。在限制的时间内,对于连线改变(例如断线)的反应较快。在网络上所传送的封包小。 |
链路层的实现可能有自己的方法(也可能没有)把IP地址解析成相应的数据链路地址。IPv4使用地址解析协议(ARP),而IPv6采用邻居发现协议(NDP)。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其基本功能为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主机名称 | IP地址 | MAC地址 |
---|---|---|
A | 192.168.38.10 | 00-AA-00-62-D2-02 |
B | 192.168.38.11 | 00-BB-00-62-C2-02 |
邻居发现协议(英语: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 简称:NDP或ND),负责在链路上发现其他节点和相应的地址,并确定可用路由和维护关于可用路径和其他活动节点的信息可达性。
网络控制消息协定(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
0-7 Bit | 8-15 Bit | 16--31 Bit |
---|---|---|
Type(ICMP类型) | Code(子类型) | 校验码(checksum) |
ID | ID | 序号(sequence) |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0~15 bit | 16~31 bit |
---|---|
来源连接端口 | 目的连接端口 |
报长 | 检查码 |
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 IGP)
高级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又名混合路由协议或者平衡混合路由协议)
与IGP相对,外部网关协议(EGP)用来在自治系统之间确定网络可达性、并通过内部网关协议来解析某个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 已过时。
边界网关协议(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设置协议。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
PPP由三部分组成:
名称 | 字节数 | 描述 |
---|---|---|
标记 | 1 | 标记出帧的头或尾 |
地址 | 1 | 广播地址 |
控制 | 1 | 控制字 |
协议 | 2 | 数据报文中所使用的协议 |
信息 | 不定长(0或更多) | 数据报文 |
冗余填充 | 不定长(0或更多) | 可选的冗余填充 |
帧校验串行 (FCS) | 2(或4) | 错误校验 |
FCS(Frame Check Sequence)是802.3帧和Ethernet帧的最后一个字段,用于保存帧的校验值。值大小由校验方法决定。
以太网
令牌环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又叫信元中继。
Wi-Fi 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英文: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FDDI)
网卡
路由器(Router) | 交换机(Switch) | 桥接器/网桥(Bridge) | 集线器(Hub) | 中继器(Repeater) |
---|---|---|---|---|
位于网络层;拥有路由表作为传送数据包时的依据,在有多种选择的路径中选择最佳的路径;可以连接两个以上不同网段的网络,并具有IP分享的功能。 | 位于数据链路层;相当于多端口的网桥,一般直接连接多台主机,为每个主机划分一个独立的网段;拥有ARP表作为传送数据帧时的依据,将数据包传送给指定的电脑;已基本取代了网桥。 | 位于数据链路层;只有两个端口,将两个LAN连起来(一般连接2个接有多台主机的集线器);拥有ARP表作为传送数据帧时的依据,将数据包传送到指定的网络。 | 位于物理层;指将多条以太网双绞线或光纤集合连接在同一段物理介质下的设备;集线器会把收到的任何数字信号(主动型集线器会再生或放大信号),从集线器的所有端口提交,若它侦测到碰撞,它会提交阻塞信号。 | 一个将输入信号增强放大的模拟设备。集线器可看作多端口的中继器。 |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
双绞线(Twisted Pair)
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