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caos 2015-08-14T09:34:15.000000Z 字数 12574 阅读 2395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015 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

近段时间在看一本书《习惯的力量》,全书对习惯的阐释十分的清晰,杰克·霍吉(Jack D·Hodge)以讲故事的形式,借助真实案例,告诉读者,习惯如何左右我们的生活。

如果说《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是在告诉我们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个人的成就,那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习惯是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养成并努力呵护的。

这七个习惯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循环系统,他们互相依赖并且相互促进,在个人发展和提升的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史蒂芬·柯维(Stephen Richards Covey)用自己十年的思考凝练出这七个习惯,涵盖了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但不拘泥于这些,这些习惯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而是世界的通用原则,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也因人而异,唯一确认的是,这七个习惯是能够引领人们找到自我实现道路的明灯。

七个习惯

八个习惯

书籍的末尾,作者又将习惯的数量提升至八个,它们是:

  1. 积极主动。
  2. 以终为始。
  3. 要事第一。
  4. 双赢思维。
  5. 知己知彼。
  6. 统和综效。
  7. 不断更新。
  8. 找到自己的心声并帮助他人去寻找他们的心声。

其中习惯一二三属于个人领域,习惯四五六属于公众领域。同时良好的前三个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完成从依赖期到独立期的过度。与常人的思维不同的是,独立期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好需要习惯四五六帮助我们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达到互赖期,与整个世界共同成长。

原则

变化越彻底,挑战越严峻,这七个习惯对人们越重要。因为我们的问题和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日趋严峻。而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而且永远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亲历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如何应用一个原理,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你会发现,流行文化提倡的方法和永恒的、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原则性很强的方法的差距将渐行渐远。

地图与思维定势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者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测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改变思维定势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定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很难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决定论

三种决定论

习惯的解读

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付诸行动

  1. 用一整天的时间,听自己和周围的人说话,注意看是否常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消极的语言出现。
  2. 想一想近期是否会发生一些按照以前的习惯你会消极对待的事情?它是否在你的影响圈之内?你应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原则应对?在心里演练一下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醒自己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空间;向自己承诺,要抓住选择回应的自由。
  3. 找出一个工作或生活中令你备感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在影响圈内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并付诸行动。
  4. 试行积极主动的原则
    30天,观察自己的影响圈有何变化。

以终为始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 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Physical/Second Creation).

执行实践

要事第一

执行实践

双赢思维

执行实践

知己知彼

执行实践

统和综效

执行实践

不断更新

执行实践


变化越彻底,挑战越严峻,这七个习惯对人们越重要。因为我们的问题和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日趋严峻。而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而且永远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亲历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如何应用一个原理,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我们要平衡现在和将来两种需要,前者满足今天的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持久成功的需求。平衡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婚姻、家庭生活以及你所处的社区的需要。

同时,你会发现,流行文化提倡的方法和永恒的、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原则性很强的方法的差距将渐行渐远。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们绝对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的品德,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者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测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或许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即某人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定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很难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生理上无法独立(瘫痪或残疾)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借着基因被继承下来。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伤害,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 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 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一是经验价值观( 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

我经常建议有意跳槽的人采取更多主动,不妨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目中的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对象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方案式的推销(自己)”( Solution Selling),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

由此就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即便只是承诺一件小事,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有助于培育内心的诚信,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勇气和实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次次做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荣誉会超越情绪的力量。

付诸行动
1. 用一整天的时间,听自己和周围的人说话,注意看是否常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消极的语言出现。
2. 想一想近期是否会发生一些按照以前的习惯你会消极对待的事情?它是否在你的影响圈之内?你应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原则应对?在心里演练一下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醒自己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空间;向自己承诺,要抓住选择回应的自由。
3. 找出一个工作或生活中令你备感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在影响圈内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并付诸行动。
4. 试行积极主动的原则
30天,观察自己的影响圈有何变化。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 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Physical/Second Creation).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它们相辅相成——安全感与明确的人生方向可以带来真正的智慧,智慧则能激发力量。若四者全面均衡,且协调发展,便能培养高尚的人格、平衡的性格与完美的个体。 这四者相辅相成,安全感与明确的方向可以带来智慧,智慧则能激发行动。若四者十分健全且均衡发展,便能产生高尚的人格、平和的个性与完美正直的个体。

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与价值观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多寡上,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令人承受不起。但是钱却不能带来智慧或指引生命的方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与安全感。

把宗教当做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会削弱智慧和平衡感。虽然宗教声称能通过教导赐人力量,但也只是以上帝传授神圣力量的工具的身份,并未声明自己就是力量本身。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 你现在的状况如何?什么是你的生活中心?有时并不容易回答。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详细考察支撑自己人生的因素。如果你能在下表中认出一种或几种行为,你就能追踪到导致这些行为的生活中心——一个限制效能的生活中心。

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这个原则值得强调再强调。

付诸行动
1. 把你做本章开篇的参加葬礼心灵演练时的心得列表整理。
2. 根据目前的理解,写下自己的人生角色。检讨你对目前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
3. 每天抽空撰写个人使命宣言。
4. 阅读附录一所列的各种生活中心,看看你的行为符合其中哪种类型?它们是否让你的日常行为有了一定依据?你是否满意?
5. 为编写使命宣言而收集笔记、引言、想法以及可能有用的各种资料。
6. 设想近期内可能会从事的某个项目,用智力创造的原则,写下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与应采取的步骤。
7. 向家人或同事讲述本章的精华,并建议大家共同拟定家庭或团队的使命宣言。

我的训练课程十分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我常问受训人员:你的缺点在于——
- 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
- 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
- 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答案多半是缺乏自制力,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那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使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让第二类事务成为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重要标准: 和谐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以人为本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推行,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需要以下四项关键步骤:确认角色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如果你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先记下来。作为一个个体,你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你可以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大家族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姨婶、或者表堂兄弟姐妹等等。然后再写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列举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还可以将自己在教会或者社区事务中的角色也写出来。 你不必想得太复杂,好像在确立终身志向一样,只要考虑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务,记下这七天时间里需要专注的领域即可。

第四代个人管理理论的特点,在于承认人比事更重要。而芸芸众生中,首要顾及的便是自己。它比第三代理论高明之处是: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授权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付诸行动
1. 首先找出一项平常被你忽略了的第二类事务,这件事对你的生活有巨大影响,可以是个人生活中的事务,也可以是工作中的事情。
2. 画一个时间管理的矩阵,按照百分比将你的时间分配给每一类事务。然后以十五分钟为计时单位连续记录三天自己的活动情况,对照一下自己的计划,看是否有很大的出入。你对自己这样使用时间感到满意吗?你认为需要做哪些改变呢?
3. 将你认为可以授权给他人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然后列出你认为可以做这些工作的人选或者通过培训可以胜任工作的人选。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开始授权程序或者开展培训工作。
4. 计划你的下周活动。首先写出你在这个星期里的角色和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计划。等这个星期结束的时候,评估一下你的计划是否能够体现你的人生目标和主导价值观,你是否能够始终坚持这些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5. 承诺以后每周都制订一个周计划,并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专门做这件事情。
6. 将目前使用的计划工具改造为第四代时间管理工具,或设法取得这样一个工具。
7. 阅读“第四代的时间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一天”(附录二),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所以说,独立是互赖的基础。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处顺境之中,还可任你为所欲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逆境,技巧便不可靠了。

黄金定律说: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字面意思是你对待他人的方式最终会被返还给自己,但我认为其内涵是,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父亲,我发现在征服九十九个人之前,必须先征服一个人,特别是那个最能考验你的耐心和好脾气的人。那九十九个人会通过你对待这一个人的方式来设想你会如何对待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是这个人。

我认为此话的涵义是,一个人尽管在“外务”上多么了不起,却不见得能与妻子儿女或同事相处融洽。因为为群体服务,远不及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

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匮乏心态”( Scarcity Mentality)作祟。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而不是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中,也不会有好结果。想赏花就要先浇水。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习惯五和六直接说明了如何处理其中的两点,后两个章节里将详细探讨。 需要指出的是,双赢过程同双赢结果密不可分,只有经由双赢过程才能实现双赢结果,这里的目的与手段是一致的。

付诸行动
1. 认真想一下你最近需要打交道的人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间找到平衡点。
2. 列出最能妨碍双赢模式的因素,设法清除在个人影响圈内的那一部分。
3. 选择一个你想签订双赢协议的人际关系;尽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记下你认为对方会接受的结果;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一起商讨两全其美的对策。
4. 列出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人际关系,估算一下与这些人的情感账户余额,记下有助于增加存款的感情投资。
5. 反省自己的交往模式,是赢/输式的吗?这种模式对你与他人的交往有什么影响?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模式对你有何助益?
6. 找到一个双赢模式的榜样,也就是即便身处困境也不忘双赢的人,仔细观察并向他学习。

移情( 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习惯一、二和三是基础,帮你保持核心不变,即以原则为中心,平和而有力地应对外在的弱点。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我认为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

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第三条道路的大门。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付诸行动
1. 选择一个情感账户出现赤字的入际关系,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并记下他的处境。下一次见面时,通过聆听来理解对方,将现在听到的和以前记下的做一个比较。看看你的想法是否准确? 你真的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吗?
21
5
2. 与一个亲近的人分享移情这个概念,告诉他(她)你想要做到真正的移情聆听,并让他(她)在一个星期之后提供反馈意见。 你做得怎么样?那个人有什么感觉?
3. 下次有机会旁观他人交流的时候,捂住自己的耳朵,只用眼睛观察。哪些情感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4. 下次发现你表现出不恰当的自传式回应(价值判断、刨根问底、好为人师或自以为是)的时候,立刻承认并道歉,尽力扭转局面,将情感账户的支出变成存入。(“对不起,我刚才并不是真的努力去理解你,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吗?”)
5. 下次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首先做到移情。要能够和对方的同伴一样(甚至更好地)描述对方的观点,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争取让自己的观点得到理解。

统合综效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以为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就像流传于远东地区的一句哲言:“我们不应单纯地模仿大师的言行,而应该追求大师所追求的。”同样,我们不应该单纯地模仿,而应该创造。

他们总想利用克隆技术,以自己的思想改造别人。他们不知道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相同不是统一,一致也不等于团结,统一和团结意味着互补,而不是相同。相同毫无创造性可言,而且沉闷乏味。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付诸行动
1. 想一想谁总是跟你的看法不一样,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差异变成通往第三条道路的阶梯。可以就当前的某个项目或者某个问题请教这个人的意见,珍惜这些不同的见解。
2. 列一张名单,写上让你觉得不快的人的名字。如果你内心有更充足的安全感,能够做到尊重差异,你是否会觉得这些人代表了不同意见,而你可以借此实现与他们的统合综效?
3.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更需要统合综效?统合综效需要哪些条件来支持?怎样才能创造出这些条件?
4. 下一次当你同某人意见相左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理解他的立场和顾虑,以创造性的、互惠互利的方式应对问题。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也许锻炼的最大好处是养成了习惯一“积极主动”的肌肉。如果你坚持以身体健康原则为行动指南,而不是对妨碍锻炼的所有因素消极反应,那么你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和诚信也会受到深刻影响。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积极处世的人有能力摸索出无数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与习惯一、二、三密切相关,围绕着个人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的原则。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四、五、六,围绕着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至于增进内在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坚守原则,肯定自我;与人为善,相信人生不止输赢两种抉择,还有双方都是赢家的第三种可能性;乐于奉献,服务人群;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果把工作当做一种奉献,再平凡的职业也会显得不同凡响。

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却有另一个人相信你,他会改变你,这不是人生的重大转变吗?

歌德( Goethe)说:“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收获法则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多也不少。公正的法则也不可动摇,我们越是靠近正确的原则,就越能对事情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的思路也就越清晰明确。

付诸行动
1. 列出有助于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符合你的生活方式,能让你从中得到乐趣的活动清单。
2. 挑选其中一项活动,把它列为你下周的个人活动的目标。 到一周结束时,评估自己的表现,如果没有实现目标,就思考一下原因,是因为你更看重一种更高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你未能遵循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3. 列出在精神和智力层面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活动清单,在社会,情感层面希望改善的人际关系以及能依靠公众成功来提高效能的具体领域。在每个层面中挑选一项活动,列为本周目标,付诸实施并加以评估。
4. 坚持每周写下所有四个层面的具体“磨刀”行动,付诸实施并评估自己的表现和效果。

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探险,发现其刺激程度远远超过了外部世界的任何探险,而且更精彩,更有趣,更引人人胜,更加充满发现和感悟。

我们发现,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如果只看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的敏感问题,无异于在践踏对方心中的圣土。

我在本书中特别强调的是,有些不良的行为模式是上一代遗传下来的,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变。另一方面,很多人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可能会发现它们很不错,但那是祖辈遗传的,却被我们盲目地视为理所当然。真正的自我意识有助于识别这些行为模式,并对那些在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中培养了前人心存感激。

这样做的最大动力和最有力的动机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世子孙,为了全人类的后世子孙。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能赠予子孙的永存遗产只有两种——根和翅膀。”

在你的家族中已经延续数代的趋势可以在你这里画一个句号。你是一个转型者,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你自身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后世的许多人。

我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局势,除非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智慧,否则别指望改变它。在隔离间里,我沉迷于对人生和人类天性的思索,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再次引用爱默生( Emerson)的名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运用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思维来安排日程,结果是你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授权,训练,准备主管会议发言,打一通电话,吃一顿收效颇丰的午餐。只要采取重视“产能”的长效手段,再过数周或数月,你可能就不会再被急事缠身了。

理解原则与价值观的区别非常重要。原则是外部的自然法则,最终会控制我们的行为后果。价值观是内在的、主观的,是指引我们行为的最强烈的感觉。希望我们能重视原则,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实现眼前目标的同时,为未来取得更了不起的成就打下基础,这就是我对“效能”的定义。

我们的内心能感受到公正或双赢的原则,以及责任原则、目的原则、正直原则、尊重原则、合作原则、交流原则和自我更新原则。这些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做法各异,依环境而变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以独特的方式解读这些原则。

尽管七个习惯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手段,但是,只有先把外界挑战作为开端,然后再采取自内而外的方法,这种手段才最为奏效。

前三个习惯完全可以用“做出承诺,信守诺言”这句话来概括,而接下来的三个习惯完全可以用“大家参与讨论,共同拟定解决方案”来概括。

七个习惯只有寥寥数字,但却是一种新的语言,这种新语言成为了一种密码,一种表述丰富内容的简洁方式。你可以这样对别人说:“这算存款还是提款?”“这是消极被动还是积极主动?”“这是统合综效还是折衷?…”“这是利人利己(双赢)、损人利己(赢/输)还是舍已为人(输/赢)? ”“这算要事第一还是琐务第一?”“这算以终为始还是以手段为始?”我曾亲眼目睹整个文化氛围由于广泛理解并遵守这些特殊密码所体现的原则和概念而发生转变。

七”并不神圣,只不过先有三个个人领域成功的习惯(选择的自由、选项的自由、行动的自由),然后是三个公众领域成功的习惯(尊重、理解、创造),接着是一个补充性的习惯,加起来就是七个。

我赞同斯坦·戴维斯( Stan Davis)的说法:“当根基改变时,一切都会摇摇欲坠。”我认为,技术基础是一切的关键,它会推动所有的好趋势和坏趋势,正因如此,人的因素变得更为重要。低水准的高技术毫无用处,而且技术的影响力越强,控制这种技术的人的因素就越重要,尤其是要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对标准持之以恒的文化氛围。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