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Guibeen 2016-12-19T02:48:31.000000Z 字数 1078 阅读 533

第十三次作业

弦的振动

姚贵斌 2014301020066


摘要

6.13,研究了频谱与观测点的关系

背景

此类运动的方程为


其中为弦上的张力,为弦的线密度。将离散化为. 选定后,变为的函数.
由振动方程可得

可得

其中.设置为1效果最佳。

正文

如果初始时刻弦上有一个高斯波包在显得中间位置,则在0.05L处观测到的信号(代码)

改变观测点的位置,信号也会随之改变:


前三个图(x=0.10,x=0.20,x=0.25)变化的主要是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而x=0.40处负波峰间还有一个“上凹”,即相邻两个波谷有重叠部分。
特殊的在激发点处:

波峰、波谷都有重叠。

再看频谱。代码

激发点为x=0.50L

在x=0.05处没有3000Hz的信号。而3000Hz的信号在x=0.05处正好是波节。
在x=0.10处,没有1500Hz, 3000Hz的信号,这些信号在此处同样是波节。
同样x=0.40处没有750Hz, 1500Hz, 2250Hz,3000Hz的信号,在x=0.50处没有频率奇数倍于基频的信号成分。

激发点为0.55L


此时所有频率为基频倍数的信号都能找到,尽管在某些点不出现。

激发点为1/4L

干差的四个点上都没有600Hz,1200Hz,1800Hz,2400Hz,3000Hz的信号。这些信号都满足:波长为1/4L或波长的整数倍为1/4L。

结论

若观测点为,则该点处没有频率为的信号,为基频。

若激发点为,则整个弦上不会出现频率为的信号,为基频。

致谢

Computational Physics(Second Edition)
宗玥同学,吴雨桥学长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