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Heath 2015-05-06T08:52:43.000000Z 字数 3134 阅读 2015

平度历史变迁与治所沿革

未分类


夏商周时期

    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以革除旧制度弊端。在行政制度上,郡县制与军民分治开始推行,地方行政组织基本上实行了“国”、“野”分治制度。
    周灵王五年,齐国灭莱,当年11月,齐将晏弱破莱之棠邑,虏莱共公,莱国并于齐。始建即墨城,在现今平度古岘朱毛村一带,即墨邑成为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行政主官为即墨大夫。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建立行政体制上“废封侯,置郡县”,将地方政权分郡、县、乡、亭、里五级。山东境内设临淄、济北、博阳、胶东、琅琊等郡。其中胶东郡治即墨城,现在的平度辖境属胶东郡。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宗室为诸侯王,建立了封国制度。到汉文帝时,在今山东境内有8个刘姓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淄川国、济南国、胶东国、高密国、城阳国、东平国、鲁国。其中,胶东国为汉初齐王刘肥之子刘雄渠封地,领有胶东郡的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县。以即墨为王都。今平度境内有即墨、郁秩、卢乡三县的全部或大部,另有平度、当利、下密三县之一部。郁秩故城在今平度城;卢乡故城在今灰埠镇城子村;平度故城在今新河、灰埠以北;当利故城在今莱州市路旺村;下密故城在今昌邑市围子镇密城村。即墨县和郁秩县初属齐国之胶东郡,后属胶东王国,平度县和卢乡县属东莱郡,均属青州刺史部。后来胶东王刘雄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被杀,国除。汉景帝废除诸王先前所拥有的军权和自置官吏权,诸侯国的行政权改由汉朝任命的国相等各级官吏执掌。汉景帝之子中刘彻、刘寄先后被封为胶东王。刘寄以后传国六世,使胶东成为西汉的重要藩国。
    公元九年,王莽代汉,废除王侯国,把胶东国改为郁秩郡,即墨县改为即善县,郁秩为郡治。东莱郡有7县更名,其中平度被改为利卢。均属青州牧。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才将即善县复为即墨县,郁秩改为胶东县,卢乡未变,三县同属北海王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以州、郡、县三级区划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体制,有的地方也混杂着少数土国。山东属魏国地域,魏置13州,领101郡,731县。其中山东分属4个州,即兖州、青州、徐州、冀州。青州包括山东东部地区,辖北海、济南、乐安、城阳、东平、长广、平昌7个郡国。当时,现平度境内分为即墨、胶东、卢乡三县,同属青州北海郡国。
两晋的行政区划基本与曹魏时期相同,西晋时现平度境内划分胶东、卢乡、即墨三县,同属青州北海国。
公元317年,东晋王朝建立。初期东晋军队仍占据青州等,控制着山东东南部地区。之后一个较长时间内,青州先后被北方“十六国”中较强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政权及其军队控制。现平度境内仍为胶东、卢乡、即墨三县,卢乡属东莱郡,胶东、即墨属北海郡。
    北魏时山东境内设了9个州,青州等地重新调整政区,胶东半岛地区新设光州(治所在今莱州市),辖东莱、长广、东牟3郡。今平度城为长广郡治,辖境内包括当时的即墨、卢乡诸县。公元556年,北齐又调整行政区划,历史悠久的即墨、下密、卢乡、不其诸县皆废。原长广郡治(今平度城)改为长广县治,新长广县辖境南至海滨。

隋唐五代时期

    隋王朝统一个全国后,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将州的面积划小,与郡相似,撤消了郡一级。山东全境化为14个州,领81县。其中,现平度境内为长广县和596年复置的卢乡县,均属莱州。隋文帝仁寿元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隋炀帝大业三年,隋又改州为郡,山东共设14个郡。其中,莱州改为东莱郡,胶水县、卢乡县又改属东莱郡。
唐朝建立之初又改郡为州,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县二级制。现平度境内的胶水县、卢乡县属莱州。到唐贞观元年,卢乡县再被撤消,并入胶水县。

北宋金元时期

    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天下为10道,山东地区分别划归河南道和河北道统辖。不久,又改全国为15路,山东地区分属京东路和河北路管辖。到了后期,又对路一级的区划做了多次调整,由15路增至26路,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河北路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京东路治所在青州,辖山东境内府1个,州7个,县36个。其中莱州治所在掖县,领4县;现平度境内为胶水县,仍属莱州。山东总计有26个府、州,89个县。
    金朝统治时期,山东的地方建制基本沿袭北宋旧制,改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山东东路治益都(今青州)。辖山东境内府2个,州10个、县48个。其中,莱州治所在掖县,领掖县、胶水(今平度)、即墨、莱阳、招远5县。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山东境内置六路、23州、97县。其中般阳路治所在淄川,领4县,另领莱州4县,登州4县。今平度境仍为胶水县,属莱州。

明朝时期

    明朝将全国行省一律改名为承宣布政使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辖6个府。其中,胶东半岛东部为登州府,西部为莱州府。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正月,明廷又将胶水县升格为州,并改名为平度,州领潍县、昌邑二县。自此,莱州府及其所属7州县(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的行政区划一直相沿明清两代近600年之久。

清朝时期

    清在全国设23个行省,山东布政使司共辖3个道、10个府、2个直隶州和105个州县。其中登莱青道驻莱州,下辖登州府(治所蓬莱),领10个州县;莱州府(治所掖县)领7个州县;青州府(治所益都)领11个州县。平度州约于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属莱州府。莱州府统辖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
    平度州的基层行政区划分为:城区(包括关厢)为正东、正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6厢。城外分为门村、大驾、长乐、宁公、官亭、蓼兰、横栾、金钱、李仙、云山10乡,下辖126社。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又改划为21个区,自然村1622个。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省政府下设道,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个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4个道,共辖107县。胶东道驻福山县,辖16县,平度属胶东道。1913年,平度州改为平度县,定为二等县,知州改称知县。
    从1936年起,山东全省先后设立了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共辖108县。平度县属第7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在牟平。平度县从1931年起,将全县分为7个区,区辖乡镇,乡镇辖闾,闾下设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又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3个行署,并划分为17个行政督察署区,分领107个县。平度县归胶东行署。
    1940年9月12日,平度县参议会在今大田镇董家召开会议,选出了第一届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罗竹风。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胶东行署,设4科、1局,辖7个区。941年9月,胶东区党委将平度析置为平北、平西、平南三县。平北、平西两县隶属西海专署。平南县隶属南海专署。分县后,三县共建了17个区公所,1943年调整为23个,1944年增加到26个。1945年1月,又从平南县析置平东县,隶属南海专署。至此,原平度区域内由平北、平西、平南、平东4县组成。

建国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平度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1957年3月,周戈庄区及万家、兰底、崔家集区的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胶县、昌邑。
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市政府驻平度城。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