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Tu
2016-10-06T16:59:57.000000Z
字数 5782
阅读 535
思考
本文共5700字,大概需要13分钟
目录:
是什么
2.1. 房子是什么
2.2. 孩子是什么
2.3. 价值观是什么
本文是来京半年的总结。
前方深层次嵌套预警,思维跳跃,主观推断预警。
来北京为了什么?除去高阶的自我实现和归属需求。最直白的,为了钱。
未来10年最大的俗事是什么? 房子喽。
不说一定要置业,但是必须要有一套计划。
计划决定着未来的道路与选择,就像你的三观一样,会在无形中指引你的选择。
根据计划,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自身价值观出发,采取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举个栗子:
如果以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那么衍生出的价值倾向可能是 成为学术权威,高管实现某些事业等等;
如果以情感归属为最高价值,那么衍生出的价值倾向可能是 孝悌父母兄长,封妻萌子保护好妻儿等等;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所需要的资本是不同的,那么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所作出的前进方向也不一样,这会影响到短期目标的制定从而影响到每一天做什么事。
王叔叔也说了要先定一个小目标,小目标怎么变成大目标,小目标怎么定,这个问题都是由价值观和长期计划来解答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个计划。
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说最大的俗事是房子?
这里说房子也是一个概括,并不是讨论如何买房子,而是对未来的一个小目标。
房子可以是周游世界可以是去国外念书,可以是购齐一套设备等等等等
任何需要大量资金与精力投入的事情都可以归为在内。
这衍生出一个问题
1.2子问题——为什么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
首先时间和资金都是硬通货,而且是原始资本重要部分之一,没有这两种资源,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目标都没有办法实现,从而导致自身价值的怀疑。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无产阶级,就广大的无产阶级来说,我们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换资金。我们没有资本,就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处于社会下层及中层以下的阶级状态。
从而导致了没有资金和时间以外的资源,无产阶级对风控的控制能力很差。并且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在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上。任何突然事件可能会造成整个人的崩溃,比如一场大病,一场天灾人祸。你看得起病吗?你看不起
你有医保可以报销很多病,但是那些真正需要金额巨大的疾病,它能报吗? 不用去翻医保的章程了,医保是什么 是医疗保险。是废话也是答案
再做个缩句,保险。保险是什么?是维护状态稳定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医保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你看病。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是不敢生病的,为了最基础的生理需求——生命的延续。你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1.2孙子问题 —— 你觉得你比父辈如何?
思维固话 守旧 过度保护 逼婚 虚伪关爱 主观能动盲从 等等等等,这可以算上是我们这代给父辈的关键词
在大学时期的中二阶段,我也是有几分狂妄的,相对父辈终于逃出了大西北,我的刚出校门薪水可能比我父亲高,工作更体面,所学也顺应国家的政策,在狭义的我看来比父亲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实仔细想想,你还不如父辈呢。
你在自己的工位上点着鼠标打着电话,和父辈在工厂干活、四处跑生意、下田农耕有区别吗?
你下了班躺床上开微信聊天,和父辈休息了和工友坐在板凳上闲谝有区别吗?你开电脑玩玩游戏,父辈叫几个朋友路边打牌,有区别吗?
现在不还是巨大国家机器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和父辈一样的。 何况,你的福利还远远不如父辈。
哪来的优越感?图样图森破,naive!
不还是无产阶级
如果30年的房贷在身,同样年龄的时候父辈比你不知道优越到哪里去了。
回到我们的父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需要资金之后,我门来解决为什么是房子
我们需要资金——>资金是什么?——>硬通货
硬通货是什么? 至少在目前在2016年10月6日 ,是房子。再往后,没人准确的知道。
为什么不是钞票?钞票的保值性太低。在膨胀的情况下不是最优选。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20年,这二十年,你父母的工资应该翻了3-4倍最多,房价呢?至少翻了10倍-15倍。
此处我没有具体数据,为个人经验的主观推断,我也懒得找了,不想打断思路
房子是个硬通货,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子。
我们之前基本解决了部分的为什么
的问题,接下来来看是什么的问题。
简单的说一个居住场所。废话
本来应该是很单纯的事情,但是在天朝就绑定着许多属性。
本来是单纯的一个组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却和其他部分高耦合,这就出事了。
我们抛开不动产的特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国家的附加属性,这放开说成博士论文了,我也不是学经济的。
我们实事求是就只说对于个人的发展的影响。
来解决 房子是什么的问题?
房子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由房子回答,而由你自己回答
你觉得房子是什么?那它就是什么
所以我们先来看其先决问题
这个问题需要问自己,问自己的安排,问自己的价值观
本质上是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你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这是一个特别难以回答的问题,能回答这个问题代表自身的三观构建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并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信仰,从而对未来有了成熟的构建并且有信心与能力能够按照既定流程前进。
至少我目前达不到,还太年轻。
如果只是一个用来满足基本生理安全需求的住所那未免太低阶了,也太容易达到,毕竟三四线鬼城太多。
再往上一点,对付丈母娘/婆婆/等等中国特色亲戚的资本?算是情感和尊重需要吧,然而需求往往是多样的且可能有跨度的,而且此类需求的半衰期非常短。
并且你可能发现连自己都过的很失败的亲戚 的尊重,根本没有那么重要,突然的价值观塌缩会不会导致个人的崩溃?
而且个人的需求总是在阶段性变化的,未来谁都不能打包票,到时巨大的投入带来的收益减小,性价比降低,巨大的成本带来的心理落差,能接受吗?
回到父问题-房子是什么
从自身的需求,可以推出房子对个人的影响
如果想做王叔叔,那一亿真的只是个小目标。
想做业界大牛,那钱肯定用来投资自身,投资房子太亏本了。
排除了以上房子对个人无影响的状态,那么有影响的状态是什么?
最大的就是阶级固化的问题,也是普罗大众最根本的问题,毕竟不是人人都要做王叔叔和陈景润,有英雄之志的人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阶级固化的问题。
阶级固化的问题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上升通道的缩小,社会极端分工明确,寒门不出贵子。
更通俗的说,血统世袭。
这里世袭指的不是位置,而是阶级状态。下层人民的子孙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中产阶级,上升通道接近关闭。这是封闭死循环,由于马太效应,因为没有资金,无法给后代更好的教育机会,导致后代眼界局限,导致没有资金,从而循环往复,整个家族处于永远的无产阶级。
私以为
阶级通道关闭前的最后一次机会是我们这一代人
时代的浪潮已经多去大半了,马上迎来稳定吃蛋糕的时代。
往前推100年,你的祖辈可能也是文盲,但是到祖父辈可能能解决温饱了,到父辈有钱念书了能给你更好的教育了终于能上大学了,让你能在办公室坐着了,从文盲到白领,历经了几代人,这是有上升通道的,也是有能力者多分蛋糕的。当然一两代直接走上层的情况我们不谈。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也可初窥端倪,一线城市房价之高,于是反回家乡省会,也不错,至少完成了,从二级地市到省会的非常小的阶级突破,但是再往后呢?
你现在一线城市留不下来,你觉得你孩子能留下来么?
2.1.2子问题 ——房价 现在房价这么高,以后会跌吗?
简单一句话解答:只要房价还绑定着教育资源,那就是绝对的刚需。
教育资源不是房价高的唯一因素,但是足以支持。 有刚需可能跌吗?房价跌了,买了房的中产不高兴,ZF不高兴,开发商不高兴。
动了有资本的人的财路,别人会愿意嘛?有资本的人不开心?让普罗大众开心?我们这一代拼一拼还有微薄的机会的,但是下一代一旦房价再涨涨,下一代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了
你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是在的双手好呢? 还是寄托在一个虚无的孩子身上好呢?
这个世界上,上班要证,开车要证,当老师要证
唯独当父母不需要证。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教育能力突破天际那另当别论
教育资源的偏向性是个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算现在有网课,有mooc,那后代的成长环境你怎么挑?
孟子那么厉害,孟母都三迁呢。你现在不思考留不留一线城市,那你后代就得思考,甚至没有机会思考。 当阶级固化完成也就不用思考了。
所以,问题的根本就是,你是否要乘上最后的机会,打破这个阶级?
但是,
是否打破阶级这个问题涉及到另一个关键的事情
你要不要孩子?
这是个伪命题。结合上一部分
如果你想打破阶级,那么肯定要孩子;但要了孩子未必是用于打破阶级。
如果你想打破阶级,那么肯定要孩子,否则你拼搏回来的资源中很大一部分会被浪费,你拿到了高水平教育的门票却无福消受,确实有点悲哀。
而且阶级突破往往是以家族为单位,一个人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可以对所有后辈有buff加成,提供给后辈更好的资源,从而在2-3代人完成整个家族的阶级流动。
当然也可以不要孩子白白为亲戚的孩子做嫁衣,这另当别论。
也许你会说“你把孩子说的像个工具一样不太好吧?”
别忘了孩子一开始就是为了取悦大人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没人会在生孩子前问一下孩子是否愿意来这个世界。
你我都是一样。
也许你想要孩子,但这世界是你想要就能要的吗?
2.2.1 你养不起孩子
人们会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比父辈厉害。 你不会允许你的后代比你差太多。 但是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只能分给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人。
这就导致你一年的薪水,税后可能也就是一年幼儿园的学费。
为什么现在生育意愿这么底,养不起啊。
我们回到之前的阶级固化问题,想打破那么得要孩子。
但是孩子作为必要条件却是个debuff,为什么,孩子的投入巨大,但是收益却小的可怜。
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孙子问题 —— 人口红利
老规矩,国家社会层面的人口红利我们不谈。但是绝大部分的收益还是在这方面。
就个人而言,应该是那句老话,防老。能不能防,看看自己,你可能还得拿父母的养老钱凑首付。
毕竟如果我老爸不养我而选择在20年前在北京来几套房,现在早都天天睡觉享福了。 实业误国,买房兴邦。
所以啊,我们该做该做什么事
我个人觉得两种事,不要干
一个郭嘉不让你干的,别干
一个是郭嘉特别想让你干的,别干比如前几天的“慢就业”(滑稽脸
说完孩子的问题,我们回到阶级固化上,我们的话题要一点一点往回收了,你会发现想打破阶级不仅需要“攘外”还得“安内”,而且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那么打破阶级的性价比就又更低了一些,而且可以说,出最多力的自己可能反而不是得利方,最大的得利方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从各方面角度来说,以血肉之躯来抗衡阶级未必是一场明智的决策。
你需要抛弃青壮年的几十年岁月,抛弃无数的可能性,怎么说呢,有点残酷。
----回到2------
我们回到之前说的 是不是需要房子 的问题上,只要房子还和户口教育等资源耦合,那房子对于改善阶级的重要就不会改变。
而如果没有改善阶级的需要,房子对其而言也只是普通的商品,可有可无。
房子是个人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价值观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对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也是对的,
就像前文说的房子,买房子是一种价值观,不买也是一种,没有对错。
但是,问题就是,价值观一定要是自己确立的,不能是别人确立的。
这个时候特别要警惕一种常年来被强加的思维方式而得出的价值观,就是一维衡量标准。学生时代可以用用,但是,人总是在阶段性的调整的。思维这个东西,有的人用了十几年的思维就懒得改了。就非常容易偏激。
虽然我们理想的生命周期是 面向过程的,一步一步来达到最终目标;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事件驱动的面向对象的,根据多维的世界来调整。
此处 面向过程 面向对象 为计算机专业术语 有兴趣可自行谷歌
说了很多“为什么”和“是什么”,但是这是非常空洞的,把自己的见闻与思考,抽象出可复用的方法,总结成便于使用的经验或是公式,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我们来说说怎么办。
其实通篇就讲了一句话,个人追求。
但是怎么去发现自我追求是一个难事。就像上文提到的解决个人追求需要
自身的三观构建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并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信仰,从而对未来有了成熟的构建并且有信心与能力能够按照既定流程前进。
怎么探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自己也没有明确有效可执行的方法论(有的话我也不会写这么长来分析了〒▽〒)
肯定是要多学习,增长见闻。避免“皇帝用金锄头”的思维,拓宽见识。
怎么学习最高效?这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每个人的阅历、资本、性格都不同,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从小孩子的身上可以获得启发。
小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是模仿。
而学习就是需要一个人去模仿,你需要一个同事或一个网络上业界的大牛,学习别人成熟的思维方法,取其精华改造后用于自身。
但是,怎么取其精华,怎么分辨,以避免在专精的道路上走向偏执于狭义呢?
这就需要不仅自己的专长还要学习一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在学科的交叉中,会把一个学科的方法论亦或思维方式用于解决另一领域的疑难问题,每个学科最抽象的方法论往往是可以有一定普世性的。
知后必然是行,学习编程给我了一个好用的方法论,什么东西,你要自己用一遍才能叫知识。
你看到别人写的好代码,看完并不是你的, 你要能结合自己的项目做实践,才能是学会别人的知识和思维。
李彦宏去美国了解了互联网,而后带到了中国使用;现在很多人去了一趟国外拍了照带回了空空的脑袋。这就是差距。你读到的,你看到的,都不是你的,能实实在在用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那才是你的。
知行合一,怎么合一,我觉得是抽象出可复用的方法论。
具体怎么做,我不知道,知道的朋友请指点我一下。
我这篇文章通篇都是分析房子,为什么我说是一篇生活总结呢。
因为这篇文章是在我利用了这半年的所见所闻所学才写出来的,我见,我学,我用。
这不就是总结。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我在工作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接触到了系统的学习方法和计算机系统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感谢我的经验丰富同事们,教会了我如何处理问题与众多的方案中合理决策达到帕累托最优,还有众多的方法论,都可以用在日常生活决策中,真的是非常宝贵的知识。
把事情往前想几步,然后看是否会按照预想的进行,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篇文字还是有比较大的问题的,就像我码代码组件一多就管理不过来了;文章一铺开,我就有些把控不住了,逻辑上有一些断层,还需要继续锻炼。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终于理想。
其实,我是个理想主义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