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ezhian
2014-10-31T07:45:47.000000Z
字数 2651
阅读 1085
日志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我需要什么,我不需要什么。
20-30岁这十年即将走过一半,既然没有成功也就该好好反省,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一个目标,一个大目标,很多小目标,这就是我以前做事的风格,只是在大学期间慢慢的荒废掉了。犹如写作在大学期间毅然被我丢弃一般,如今连提笔写一小段话都困难。大学丢掉的东西很多,却总感觉不到自己学到了什么。如果硬要说学到了什么,就是懂得了人丑一定要多读书这个道理。
常识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常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感觉大多数人就是中士,既不笑之亦不行之,在笑之与行之之间挣扎徘徊,慢慢的自己真就变成了若存若亡了。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这就是现在的你:三分钟热度没有毅力,做事情推三阻四懒惰大于决心,激励自己的话说了太多却说说就过,计划定的很完美却总是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什么也没做,激起了奋斗意识准备好好学习却还没有坚持几天就放弃了,而且你还知道这样下去只会害了自己。可是你就是这样。
说得我如锥心刺骨,震颤不已。这是一种常态,现在的我们或许还会讨厌这样的自己,讨厌没有毅力,推三阻四的自己,也许5年后,10年后我们就习以为常,还要把那些愿意努力,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视为笑话,而且一定要讥讽之嘲笑之,谓之too young too naive,其实也许是我们too old too shit。想到这里,不禁觉得5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已然不是一个人,以前的我理想主义,追求纯粹,我不期望自己能有多大出息,却希望自己能够为人纯粹,现在的我是一个中庸的人,不保守不激进,不退步很多却也没有多大进步,不为翘楚也不是吊车尾,放在哪里少了我都很ok。
我想到温水煮青蛙。也许开水煮青蛙或许还能救青蛙于水火,或许只是废了一只脚,但依然可以艰难前行,若是任由温水将自己淹没,便再也没有跳出来的力气。我最担心的不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而是从中士闻道堕落到下士闻道的悲哀。世人皆知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却没多少人发现自己正走向另一条奢侈之道。当人们已经习惯于嘴上说说,再想勤奋实干就难了,当人们已经对人生迷茫习以为常,再想重振理想就难了,当人们都开始说从明天开始的时候,那么明天也一定不会开始。
过去五年,大概学到的就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而我是属于荒于嬉这一部分的。前进需要一个目标,需要由目标催生的行动,需要由行动促成的成就来保持这个前进的闭环。而第一个就是目标的需要。
目标太重要了,简直就是前进的第一要素。没有目标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不知道目标在哪儿,就会左边走一走,右边走一走,最后发现还是原地打转。凡此数次,便失去了耐心,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愿寻找自己的方向,索性就停在原地,省去了闹心与烦恼。逃避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实际上是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走错了方向。
问对一个正确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寻对一个正确的方向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以前从不认为选择比努力重要,现在才理解选择不是轻轻的说我选这个他选那个,而是沉下心去挖掘、思考未来的走向,静下心来制定周密的计划,而后才有努力,才有成果。
所以,我最需要一个目标,由目标带出的计划,由计划催生的努力,由努力带出的成果。这条链子是我最需要的。
我还需要什么?
高中时候,大家都很单纯,只知道高考是自己的唯一目标,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博,没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入你的大脑让你来不及看,也没有各种各样的美剧让你追,你只有课本与试卷,深夜里只有笔和台灯与你为伴。然而,你觉得苦却也不苦,你觉得累却也不累。那时,我早上7点半起,8点上课,12点下课,下午2点上课,下午5点半下课,7点上晚自习,9点半下晚自习,10点开始复习,12点-12点半睡觉。每周六晚和每周日下午有假,除非课程特别紧或是没完成功课,一般都会休息。周六晚上会去广场看大妈跳舞,或是去芝麻开门书店看《封神演义》,或者就是简单逛逛街。那时的我喜欢走在人群中,什么也不想,就一直走着,似乎走着走着心就安静了脑袋就空了,只有那双脚一直在惯性前进。走的时候喜欢看,看看匆匆行人的百态,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一路走来一路走回,一个人安静的走完。
我想的和我妈想的不一样。我妈想得特别多,属于想问题想得睡不着的类型。而我恰恰相反,属于想得特别少。经常一沾床就着。高考前夕失眠的不是我,而是我妈。她总说我,你怎么不想隔壁那么努力?
隔壁住了一个男生,和我一样也是高三,性格开朗,说话圆滑,比我讨人喜欢。晚上很晚睡,一般得到2点钟,早上很早起,大概6点就一定起了。加上中午休息他一天最多就睡5小时左右。高考前夕,他失眠了,高考当天,他又失眠了。两天考完之后他才安稳的睡了一觉,醒来之后才说,完蛋。
我和他都不是学习的料,需要靠自己艰苦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我和他唯一的区别就是,当时的我没想太多,我想的是我能考什么样,就什么样。那时的我没有明白一个好的学校是多么的重要,而恰恰因此,我想的只是考出自己,而不会去期望太多。
所以我给我妈的答案是,我有我努力的方式,我有我睡觉的方式,我为什么要模仿别人。
当你把别人看得太重,自己就太轻了。当你把别人的成功看得太重,自己的成功便无法到达。
高三班主任老罗最喜欢叮嘱的一句话就是,把心沉下去。他说话含糊不清,我们经常听不清楚他的词汇却总能领会到他的精神。他希望我们不要骄躁不要轻浮,要把心沉下去,你的人生才会上升。把心沉下去意味着把心沉浸在某种纯粹的事物中,只享受它带来的痛苦或愉悦,而接受不到外界的干扰。在面对高考时我做到了,大多数人也做到了,然而进入大学之后,估计能想起这句话的都没几个了。
大学就是个社会,社会就是个大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与人群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太多的噪声。经过几年的熏陶,这个噪声似乎已经扎根在了心里深处,它时而隐痛却无妨大碍,它只是让我们为接受更多的噪声做好了准备。这些噪声如同那锅温水,慢慢侵蚀着我们这群青蛙。
现在的我连看完一本书都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为何?枯燥?高中就对着那几本书,硬是读了三年,也没无聊死,为何?古人一生就读几本书,而能成就事业,为何?一本好书,我们是否真的读懂了?其实我们并没有读,我们只是看完了,我们的心还漂浮在文字上,却没有沉下去。这个信息时代让每个人疯狂,让每个人觉得自己还能得到更多,而恰恰相反,这个时代需要一颗愿意沉下去而脱离疯狂的心灵,在平和之中寻到真谛。
我们不要书读得太少,还想得到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