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xiaozhenliu 2016-11-12T07:48:33.000000Z 字数 4751 阅读 1091

改变实验2群群友精彩回答

未分类


第二次问卷

提问大体就到这里,剩下的暂时找不到好的提问角度。
收获:

第三次问卷

  1. 在上次的练习中,你可能识别出来多个对你有重要影响的深层观念。请在下面列出其中你认为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这条信念最好是第五层的最深层信念。

    答:不要主动的去努力改变。

  2. 你的上述信念,总是成立吗?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请举出真实发生过的例子。

    答:不总是成立;当想要保持某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想法的时候时,即改变正在或已经发生时,不要主动的再去尝试改变是成立的;例如规律的作息习惯、写作、晨读等。

  3. 你的上述信念,在什么情况下不成立?可以是理论上的分析,也可以是其他人的事例分析,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经验。

    答:我的上述信念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成立的;人们常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里,没有什么理论或者行为可以一成不变、屡试不爽。个体也需要不断的主动或者被动的去改变以适应或调整周围的环境,因此“不要主动的去努力改变”的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说完全)是错误的。比如因为不好的行为习惯使身体状况变得糟糕时,就需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努力的改变不良习惯使身体逐渐恢复;再比如从毕业到参加工作,环境、自身身份的改变也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观点和行为以便在职场中有更好的发展

  4. 你的上述信念,是何时开始形成的?请回忆一下,形成这种观念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举一个典型例子)?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尽量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事(这是你的个性形成的阶段)。

    答:上述观念的形成最早可能在六年级(13岁左右)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不愿意主动的理发。当时的想法是:理完发的我和之前的我不是同一个我了,并且同学们会不认识这个我了(因为每次都是留到头发比较长才迫不得已去剪,所以即使是从形象上来看理发前后带来的差异也挺大的)。另一个典型事例就是交朋友,觉得如果我改变了自己就会失去改变之前交到的那些朋友,因为是当时的我使我们成为好朋友的。

  5. 你的这个信念也可能是与你亲近的人传输给你的。回忆一下有谁也是有这种信念的,TA当时是怎么说的,或是TA自己的哪些行事方式给你这个印象?

    答:这个观念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相互交错影响。没有具体的哪一个人或行为方式使我产生这种观点。

    倒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观点,这期间又受自己不断尝试改变却屡遭失败、身边某些同学毫无底线的堕落(某同学足不出户整天躺在床上抽烟看小说昼夜颠倒衣服泡在盆里一个月不洗不换水直至一米外都可以闻见异味),近似绝望的心理使得更加不想主动的努力去做出改变,觉得最终还会失败,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6. 重新看看你当下的状况(也就是,想要改变的目标),为什么和你当初学到这一信念的情况不同了?你的信念是否有必要修改了?

    答:我想要做出的改变就是从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反馈调整提高,在新的层次上重新开始这一螺旋上升式循环。
    有意的或潜意识里坚持“不要主动去尝试努力的改变”给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

    • 1) 就同龄人比较而言,在同样的时间长度里为什么人和人的差异就开始变得如此之大,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生活环境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但如果说这就是全部,明显就是在逃避、推脱责任,毕竟作为个人来说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 2) 人生重在经历和体验,“不主动的努力去改变”使得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乐趣,生活中也少有惊喜和感动;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无所获,在经历身体和精神的崩塌后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这一点可能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和感觉)

    • 3) 发现之前自己苦苦坚守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信念”,只是觉得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会让我变得更好、更强,一种病态的自我安慰;

    • 4) 恐惧改变的心理让我遇到新的环境、问题时不能找出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合理应对,以至于给别人留下拘泥形式、顽固保守、死脑筋的印象,而我一直以来又比较虚荣、在意别人的评价。

    • 5) 学习、读书觉得只要学了、读了就可以了,至于效果如何——有没有引发深入思考、有没有实践、有没有提升和收获则无关紧要,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让我没有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而不主动的去努力改变则意味着永远没有机会去经历那种有效的成长方式。

    • 6) 随着年龄的变化、角色的转变,身上应当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而“不要主动去尝试努力改变”的想法使得我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能力和资本,去应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而选择自欺、逃避,进而在心里更加轻视自己,以至于觉得自己都不配拥有比当前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不断的做出劣质选择,恶性循环。

    因此,我的观点很有必要修改。

  7. 如果可以,再想想为什么当初教给你这个信念的人会有这种信念,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吗?(从他们的家庭状况、职业和时代背景,观念等等去考虑,此题为选做)

    答:“不要主动的尝试努力改变”这个观点是我自己教给自己的,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形成这个观点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家庭状况,其实我现在还暂时没有想明白家庭状况与这个观点形成的原因有什么关系,应该说我的家庭状况促使我不断的努力、提高更有能力、更愿意不断变得更好才对,可是我却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观念和决定,我现在也百思不得其解。我目前的猜测是心理原因——压迫与反压迫——潜意识里一直告诉自己要不断改变使家庭状况变得更好,刻意压抑自己成长生活中正常的心理体验以使自己的注意力不断关注要改变的事情,结果性格、心理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以至于终于开始反压迫,走向要求自己不断改变的对立面。

    2) 成长环境中会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而主动的做一些“面子活”,相比较实质性的改变、提升自己而言,由“面子活”得来的好评更容易、更令我满足,长此以往,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一直都很优秀,不需要主动的做出改变和进步就能获得别人的赞赏。

    3) 之后多次尝试戒除坏习惯、被迫改变却屡遭失败的经历使得我将近放弃了改变成功的希望,并且在潜意识里告诫自己“不要再主动尝试努力改变,不要再去挣扎,因为无论如何折腾,最终都会是白费力气”,并且把这视为自己的“经验”。

    4) 改变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我总是倾向于做自己很有把握的事情,并且是等做足充分准备后才开始。我的控制欲使得我对主动改变中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惧,因此维持现状自认而然成为了我的“优质选择”,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温水煮青蛙,没有主动改变的开始,也没有结束,既不会成功,更加不会遭遇失败,一步步走向平庸。(我错误的把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主动改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做了较大的区分,理由是后者是我主动选择的,其实两者无本质区别,做出区分的原因是为了逃避主动选择的后果和责任。表面上看如果不做主动改变的话,就不用为此承担风险和责任,其实无论怎样都要承担责任,因为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关于本次问卷的收获: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