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e
2017-11-03T08:57:02.000000Z
字数 4563
阅读 573
Kubernetes
自谷歌两年前正式推出Kubernetes开源项目以来,已经吸引了众多IT公司的关注,包括国外知名 IT 公司 Redhat、CoreOS、IBM、惠普等,以及国内的腾讯、京东、华为等。
当然,受大势所趋,一些之前在 Mesos、Docker Swarm 阵营的创业公司也纷纷涌入 Kubernetes 大潮。还有一类公司例如 Rancher,则以兼容并包的定位,在支持自研调度框架、Docker Swarm、Mesos 之外,同时兼容 Kubernetes。
近日,Kubernetes 社区首届指导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竞选结果揭晓,华为从 15 家候选厂商/组织(共 20 名候选人)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 Kubernetes 指导委员会席位。华为技术副总裁 Quinton 成功当选指导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的选举流程什么样子?华为对 Kubernetes 社区的投入情况如何?Kubernetes未来会走向何方?带着这些疑问,InfoQ采访了华为 Quinton。
指导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作为最高决策董事会,肩负了把握项目方向、定义文化、规则、管理团队等使命。同时 Steering Committee 要时刻提醒自己最大程度放权,将具体任务委托给下面相应的管理团队。
这是中国厂商首次在容器开源领域中获得的技术委员会席位,意味着华为在 Kubernetes 社区的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也体现了社区对华为在容器开源领域长期贡献的高度认可。
以下是专注在容器领域的技术专家的看法:
数人云创始人王璞:“ 。。”
Rancher创始人梁胜:“。。”
才云科技创始人
星环科技
美团
饿了么
这样的管理组织架构,保证了整个 Kubernetes 的社区能够在有机的层次领导下快而不散,既自治又集权。除了管理,Kubernetes 的项目架构也在进行调整和演化,通过更加模块化、解耦合、分层次的架构,让数千位贡献者能够高效地分布式协作而无需做自己的 fork 版本。
对工程师而言,更喜欢打造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世界,而非形式上的委员会组织。
作为一个开源项目,Kubernetes 的发展速度之快着实令人咋舌。短短 2 年多时间,Kubernetes 在 GitHub 上的活跃度就已经超过了 99.99% 的项目。据 Quinton 介绍,Kubernetes指导委员会已经完成了项目组织工作的调整任务——通过将协调与决策工作分配给多个 SIG(SpecialInterestGroups ,负责子领域路标制定及技术方向决策)。
据悉,Kubernetes指导委员会拥有众多非常成功的SIG,其管理范围涵盖节点管理、网络、存储、应用程序支持、贡献者体验、发布管理乃至文档与项目管理等等。截至目前,已经拥有超过30个SIG。大多数艰苦的工作与困难的决策都在SIG当中得到解决。
当然,除了SIG探讨技术工作之外,还需要一个良好氛围的家庭环境,来探讨各类更高级别的项目议题——而非更为具体的技术问题。这类工作包括遵循Kubernetes的理念、确保采取适当的行为准则、确定我们所需要的SIG以及各SIG间的管辖范围如何划分、如何处理一些艰巨的跨SIG事务,以及如何处理SIG无法达成共识的重要事项。
可见,技术决策委员会的建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外加其它一些现实挑战,旨在确保以明确且透明的方式通过贡献塑造这一技术社区的各个部分乃至整体。
大多数项目的创始人都乐于积极参与这一重要成果的推进工作,因此成员的选择基本上是在毫无争议的情况下完成。
Kubernetes 指导委员会是Kubernetes社区最高技术决策机构,共设13个席位。首届委员会成员中,7席来自前期成立的引导治理委员会( Bootstrap Governance Committee ),很多曾经为 Kurbernetes 项目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成员被邀请参与选举,为技术决策委员会投票。本次选举就产生了6席。Kubernetes 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是社区治理结构走向完善的重要一步,将引领 Kubernetes项目持续取得成功。
华为是 Kubernetes 最早的采用者之一。当谈及这些年,华为在Kubernetes社区的投入情况情况时,Quinton 回忆起两年前,当他还在谷歌公司工作时,就了解到华为立足于Kubernetes构建完整的PaaS产品(即‘FusionStage’),并且为此投入重注,而当时Kubernetes才刚刚完成beta测试。可见,华为当初的决策是对的。
据Quinton介绍:华为在Kubernetes探寻之路上,逐渐发现并解决了一些功能缺失问题以及可扩展性挑战等等。事实上,在大型企业客户立足其规模化生产环境使用软件时,很多问题才会真正显现出来。华为遇到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问题都能够对整个技术社区带来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最终将Kubernetes推向了开源。对于华为这样的商业企业,改善Kuberntes上游开源项目也能够为其带来显著收益,提升用户对于该项技术的采用水平等等,这些竞争优势都是很难通过自身独立改进所实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华为得以在调度、网络、多集群联合、应用程序支持、安全性、可扩展性以及策略执行等方面推出了一大堆有价值的设计、代码、文档与治理贡献。当然还有很多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可见,抽出时间推动上游代码设计、同时保持自有产品快速发展的作法可能会带来挑战——特别是在一部分大客户仍然更需要已有功能的情况下。不过时间可以更好的验证这些。
自Kubernetes成立以来,华为作为社区核心成员持续贡献,目前拥有5个maintainer。在对Kubernetes社区的贡献中,华为整体贡献在国内厂商中位居第一;从Commits维度看,华为贡献国内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五(数据统计来源cncf.biterg.io)。除此之外,在KubernetesSIG(SpecialInterestGroups,负责子领域路标制定及技术方向决策)及WorkingGroup(主导跨SIG大特性方案设计)中,华为积极参与Federation、Architecture、Auth等10余个SIG及ResourceManagement、ContainerPolicy等3个WorkingGroup方案讨论及设计。同时华为也是首批获得KSCPs(Kubernetes认证服务提供商)资质的厂商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宣称自己的产品定位源于用户需求,Quinton很笃定的认为:华为正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并且对这一承诺的实践成效可谓远超同侪。Quinton认为那几年过得非常充实:“比如,当客户开始向我们抱怨分布式云应用程序的管理工作太过复杂时,我们就开始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痛点。最终的解决之道是“基于容器的PaaS”,最终选择了Kubernets作为这项工作的基础,并且得到了公司内部的广泛认同,更重要的是在研发资源上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
纵观容器发展历程,容器强大的理论效益及其有效的编排成效实际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踏着谷歌及Facebook等先行者的足迹,基于他们多年的实战经验,参考他们开放的基础性技术,不少中小型企业也开始作出尝试。
当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时,Quinton指出:容器安全保护仍然是一个壁垒需要突破。在不久的未来,能够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领域应该出现在利用微服务架构对容器内运行的软件进行设计与构建这一层面。
他描述:接下来,华为会将分布式计算提升至新的高度。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能够广泛使用、全面、统一且强大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平台。并且关键部分要以开源形式实现。华为当然会在这些领域投入可观的人力与研发资源。这一切对于华为自身、客户以及整个云计算领域的成功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上月,Docker宣布支持Kubernetes,大家都在说容器编排大战宣告结束,Kubernetes胜利了。Quinton认为如果从目前的采用率与统计结果来看,Kubernetes显然在数字层面成为毫无疑问的赢家。当然,华为也一直在持续支持Mesos客户,积极投入到Mesos社区中。
据Quinton介绍,华为的客户对于“as-a-service” 方案抱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他们根本不愿承受由可扩展、高可靠性计算基础设施的构建工作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另外,他们也不打算投入巨额研发成本来开发并运行分布式软件系统。因此,“as-a-service”应运而生。
“华为公司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基础设施。我们设计、构建并运营着大量移动网络基础设施。此外,我们也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因此,我们对于移动设备、整体网络以及我们为客户构建与运营的数据中心(包括公有云与私有云)都有深入的了解。目前大多数应用程序都能够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同时由云服务器提供支持,这对于我们的客户而言无疑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价值。因此,我们的基础业务计划在于构建并运行一套理想平台,使其成为移动应用构建与运营的最佳载体。我们的客户似乎看到了这一价值,非常愿意支付大量成本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帮助他们能够在自身选定的市场上专注于创造商业价值。”
Mirants 创始人 Boris Renski前段时间发布了一篇文章说,Is Kubernetes Repeating OpenStack’s Mistakes? Boris的文章谈了很多,但其核心基本在于认定(或者说推测)OpenStack很可能已经遭遇失败。Quinton 认为,这样的论断也许忽略了某些更深层次的核心挑战。
Kubernetes 拥有一套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站在了 Google 内部久经考验的容器管理系统 Borg 的肩膀上;同时也吸取了旨在替代 Borg 但是没有成功的 Omega 项目的失败经验。
另外,Kubernetes在Linux基金会的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当中也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治理架构。CNCF这个组织是开发把应用作为微服务部署的开源技术的先锋,其在众多开源项目中积累了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其中包含大量全球范围内最大且最为成功的开源项目。OpenStack并不具备这样深入的实践经验。
可见,Kubernetes拥有更加强大的技术基础与坚实的治理架构,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采用度层面都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开源项目; 此外,其还拥有一个健康且积极的技术社区。在Quinton看来,Kubernetes可能已经躲过了OpenStack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