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ZeroGeek 2018-09-10T14:32:04.000000Z 字数 2239 阅读 864

人际关系心理学(学习感悟)

公众号


爱不是因为看到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到
--泰戈尔

走出了公司,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前些阵子在学堂在线网站上看完了一套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视频课程。对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是持认同和理解的态度,由此也联想到了往昔行为的无知与幼稚。所幸,在我未陷入困境之时,能遇见之。

一个小场景:某天,你收到了一条来自朋友A的微信:“麻烦帮忙在我的第一条朋友圈点赞,谢谢。”出于助人为乐之心,你进入A的朋友圈点了赞。第二天,你又收到了A的一条同样的微信。你心里不愉快了,但出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你可能还是点了赞。没过几天,又收到了一条类似的微信,你可能会不开心,心里想这个人真烦,为什么老给我发这样的消息,然后拉黑了。

简单分析下上面的场景。通常你会把这种令人讨厌的行为归因于A,是A老给我发无意义的消息。实际上在A看来,是A的公司要求或者其他强制因素导致了A发消息的行为,与A自身无关。心理学上看,人容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A的公司的强制要求导致了你的不开心,并非是A的意愿。

下面说说几个我比较认同的地方。

影响:

为什么上大学时我们喜欢去图书馆自习?为什么现在的办公场所都改成开放式的?
自习室里通常是有很多一起来学习的同学,他们的在场会使得我们产生生理上的唤醒,也就是表现自我的兴奋感,这会促使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当办公场所建成开放式的,也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但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集体分配和集体劳作制违背了人的天性,个体不能突出,导致了个体的懈怠。

当个体能表现自我时,他人在场可以带来积极作用。反之,他人在场会带来消极作用。

有没有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和你都有相似之处?另外我们会更喜欢同类人(具有共同爱好)。这种现象称之为变色龙效应:模仿是人的天性,在一个圈子里,人会向趋同发展。

由于我们不可能拒绝别人的影响,所以对于朋友的选择、生活的选择、公司的选择、职业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

著名的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部分,12个人充当狱警的角色,另外12个充当囚犯的角色。实验模拟真实监狱环境,但实验进行不到一周,就有“囚犯”精神崩溃,同时“狱警”们越发残暴。为了防止志愿者的身心受到更大的影响,实验被终止了。

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角色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你的社会角色是什么?以老师为例,当你做为一名老师的时候,育人会成为你人生的主旋律,你的行为会受到影响,并逐步为人师表,答疑解惑,提高教学水平。当你做出了不符合老师这个角色的行为时,你所在的群体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你。

心理学家由此推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会影响到我们的言行举止,最终影响到个性。

可以想想我们有多少行为,不来自我们的内心、个性、价值观,而来自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要求。

关于群体对个体也具有诸多影响,这里不一一说明。

塑造:

一个小故事:有一群小孩喜欢在某大爷家旁的院子里踢皮球,很吵闹,影响到了大爷的生活。某一天,大爷对小孩们说:“我可喜欢你们在我家旁的院子里踢球了,你们天天都过来吧,每次来我都给你们发工资。”小孩们当然开心,能踢球又能领工资。发了几天工资之后,大爷对小孩们说:“我钱不够了,给你们发以前一半的工资,还是希望你们都能来踢球”小孩们有点不满,但还是和以前一样过来。又过了阵子,大爷对小孩们说:“我没钱了,发不了工资了,但还是希望你们能来踢球。”小孩们不开心了,心里想不给工资我们才不来呢。后来就没来过了。

故事中可以看到,原本小孩是出于喜爱来踢球,可是后来逐渐变成为了钱来踢球,最后导致行为发生了改变。人的行为有两种原因,一是内心的态度,二是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因素,巧妙改变人的行为。

行为可以塑造态度。我们在逛街的时候,经常会有导购员说:“买不买没关系,进来看一看。”然后寒暄,客套。一步一步导向,很可能就买了。这是由于近因效应:趁热打铁。你已经付出了一些行动,而这些行动本身就会让人情绪上升。

人是环境的产物。是文化,影响了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从而塑造了态度。是行为改变了人生。

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冲突:

为什么存在冲突?因为人是具有偏见的。

认知偏见:我们是自己思想的囚徒,因为认知有限,导致对外界事物不能准确客观认识。往往经验越少,认知上的偏见越大。

自我服务偏见:在接触外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无意识扭曲外界事物,让自我感觉良好,由此获得安全感、自尊。并且倾向于高估自己,例如我的观点就是对的。放大、夸大自己的角色重要性。

偏见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正确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解读。我们应该认识这一点,努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亲密:

我们更偏爱与自己相似的人,喜欢喜欢自己的人。细细体会,是否?

我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来源于过去重大的人际交往事件。

可能我们的人际关系受到童年人际关系的影响,时我们对人生、他人、自己产生了怀疑,但是当你认识到这一切,还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常相知,爱长久。

淅淅沥沥雨声停,幽幽静静格外清。踩在平坦的路面上,踏实而舒服。

附上本人记录的完整思维导图笔记:http://p83dcaeoz.bkt.clouddn.com/people_relation.png
视频学习地址:http://www.xuetangx.com/,《图说人际关系心理学》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