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yexiaoqi 2019-01-20T12:10:29.000000Z 字数 16850 阅读 967

《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总结

JVM


一、运行时数据区域

Java虚拟机管理的内存包括:方法区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程序计数器,其中方法区和堆是线程共享的数据区,其他几个是线程隔离的数据区。

1.1 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可以看作当前线程所执行的行号指示器。字节码解释器工作的时候通过改变这个计数器的值来选取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的指令,分支、循环、跳转、异常处理、线程恢复等基础功能都需要依赖这个计数器来完成。如果线程正在执行的是一个 Java 方法,这个计数器记录的是正在执行的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如果正在执行的是 Native 方法,这个计数器则为空。此内存区域是唯一一个在 Java 虚拟机规范中没有规定任何OutOfMemotyError 情况的区域。

1.2 Java虚拟机栈

虚拟机栈描述的是 Java 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在执行的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储存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每个方法从调用直至完成的过程,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中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栈内存就是虚拟机栈或者说是虚拟机栈中局部变量表的部分。

局部变量表存放了编译期可知的各种基本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longdouble)、对象引用(refrence)类型和 returnAddress 类型(指向了一条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其中64位长度的 long 和 double 类型的数据会占用两个局部变量空间,其余的数据类型只占用1个。

Java 虚拟机规范对这个区域规定了两种异常状况: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深度,将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异常。如果虚拟机扩展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就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1.3 本地方法栈

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类似的,他们的区别是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 Java 方法(也就是字节码)服务,而本地方法栈则为虚拟机使用到的 Native 方法服务。

本地方法栈区域也会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和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1.4 堆

堆是 Java 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块。堆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虚拟机启动的时候创建,此内存区域的唯一目的是存放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都在这里分配内存。所有的对象实例和数组都在堆上分配。

堆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堆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不管怎样,划分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回收内存,或者更快地分配内存。堆可以处于物理上不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只要逻辑上是连续的即可。

如果在堆中没有完成实例分配,并且堆也无法在扩展时将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1.5 方法区

方法区它用于储存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除了和堆一样不需要连续的内存、选择固定大小或者可扩展外,还可以选择不实现垃圾收集。这个区域的内存回收目标主要是针对常量池的回收和对类型的卸载。

当方法区无法满足内存分配需求时,将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1.6 运行时常量池

它是方法区的一部分。Class 文件中除了有关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描述信息外、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这部分内容将在类加载后进入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中存放。

Java 语言并不要求常量一定只有编译期才能产生,也就是可能将新的常量放入池中,这种特性被开发人员利用得比较多的便是 String 类的 intern() 方法。

当常量池无法再申请到内存时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二、hotspot虚拟机对象

2.1 对象的创建

  1. 检查:虚拟机遇到一条 new 指令时,首先将去检查这个指令的参数是否能在常量池中定位到一个类的符号引用,并且检查这个符号引用代表的类是否已经被加载、解析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那必须先执行相应的类加载过程。

  2. 分配内存:接下来将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为对象分配内存空间的任务等同于把一块确定的大小的内存从Java 堆中划分出来。

    假设 Java 堆中内存是绝对规整的,所有用过的内存放在一遍,空闲的内存放在另一边,中间放着一个指针作为分界点的指示器,那所分配内存就仅仅是把那个指针指向空闲空间那边挪动一段与对象大小相等的距离,这个分配方式叫做“指针碰撞”。

    如果 Java 堆中的内存并不是规整的,已使用的内存和空闲的内存相互交错,那就没办法简单地进行指针碰撞了,虚拟机就必须维护一个列表,记录上哪些内存块是可用的,在分配的时候从列表中找到一块足够大的空间划分给对象实例,并更新列表上的记录,这种分配方式成为“空闲列表”。

    选择哪种分配方式由 Java 堆是否规整决定,而 Java 堆是否规整又由所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是否带有压缩整理功能决定。

  3. Init:执行 new 指令之后会接着执行 Init 方法,进行初始化,这样一个对象才算产生出来。

2.2 对象的内存布局

在HotSpot虚拟机中,对象在内存中储存的布局可以分为 3 块区域:对象头、实例数据和对齐填充。

对象头包括两部分:

  1. 储存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如哈希码、GC 分带年龄、锁状态标志、线程持有的锁、偏向线程ID、偏向时间戳。

  2. 另一部分是指类型指针,即对象指向它的类元数据的指针,虚拟机通过这个指针来确定这个对象是那个类的实例。

实例数据部分是对象真正存储的有效信息。

2.3 对象的访问定位

三、OutOfMemoryError 异常

3.1 Java 堆溢出

Java 堆用于存储对象实例,只要不断的创建对象,并且保证 GC Roots 到对象之间有可达路径来避免垃圾回收机制清除这些对象,那么在数量到达最大堆的容量限制后就会产生内存溢出异常。

如果是内存泄漏,可进一步通过工具查看泄漏对象到 GC Roots 的引用链。于是就能找到泄露对象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与 GC Roots 相关联并导致垃圾收集器无法自动回收它们的。掌握了泄漏对象的类型信息及GC Roots引用链的信息,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出泄漏代码的位置。

如果不存在泄露,换句话说,就是内存中的对象确实都还必须存活着,那就应当检查虚拟机的堆参数(-Xmx-Xms),与机器物理内存对比看是否还可以调大,从代码上检查是否存在某些对象生命周期过长、持有状态时间过长的情况,尝试减少程序运行期的内存消耗。

3.2 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溢出

对于 HotSpot 来说,虽然 -Xoss 参数(设置本地方法栈大小)存在,但实际上是无效的,栈容量只由 -Xss 参数设定。关于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描述了两种异常:

  1. 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最大深度,将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

  2. 如果虚拟机在扩展栈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空间,则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在单线程下,无论由于栈帧太大还是虚拟机栈容量太小,当内存无法分配的时候,虚拟机抛出的都是 StackOverflowError 异常;

如果是多线程导致的内存溢出,与栈空间是否足够大并不存在任何联系,这个时候每个线程的栈分配的内存越大,反而越容易产生内存溢出异常。解决的时候是在不能减少线程数或更换 64 位的虚拟机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减少最大堆和减少栈容量来换取更多的线程。

3.3 方法区和运行时常量池溢出

String.intern()是一个 Native 方法,它的作用是:如果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包含一个等于此 String 对象的字符串,则返回代表池中这个字符串的 String 对象;否则,将此 String 对象包含的字符串添加到常量池中,并且返回此String 对象的引用。

由于常量池分配在永久代中,可以通过 -XX:PermSize-XX:MaxPermSize 限制方法区大小,从而间接限制其中常量池的容量。

intern():

四、垃圾收集

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 3 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在这几个区域内就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因为方法结束或者线程结束时,内存自然就跟随着回收了。

4.1 判断对象存活

4.1.1 引用计数器法

给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由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 1;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 1;任何时刻计数器为 0 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4.1.2 可达性分析算法

通过一系列的成为“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成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证明此对象时不可用的。

Java语言中 GC Roots 的对象包括下面几种:

4.2 引用

强引用:是在程序代码之中普遍存在的,类似 Object obj = new Object() 这类的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软引用:用来描述一些还有用但并非必须的元素。对于它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

弱引用:用来描述非必须对象的,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被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虚引用: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

4.3 Finalize 方法

任何一个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都只会被系统自动调用一次,如果对象面临下一次回收,它的 finalize() 方法不会被再次执行,因此第二段代码的自救行动失败了。

4.3.1 回收方法区

永久代的垃圾收集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

废弃常量:假如一个字符串 abc 已经进入了常量池中,如果当前系统没有任何一个 String 对象 abc,也就是没有任何 String 对象引用常量池的 abc 常量,也没有其他地方引用的这个字面量,这个时候发生内存回收这个常量就会被清理出常量池。

无用的类

4.4 垃圾收集算法

4.4.1 标记—清除算法

算法分为标记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不足:一个是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另一个是空间问题,标记清楚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再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的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4.4.2 复制算法

它将可用内存按照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使得每次都是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

不足:将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

实际中我们并不需要按照 1:1 比例来划分内存空间,而是将内存分为一块较大的 Eden 空间和两块较小的 Survivor 空间,每次使用 Eden 和其中一块 Survivor,当另一个 Survivor 空间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上一次新生代收集下来的存活对象时,这些对象将直接通过分配担保机制进入老年代。

4.4.3 标记整理算法

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4.4.4 分代收集算法

只是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是把 java 堆分为新生代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者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4.5 垃圾收集器

4.6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五、虚拟机类加载机制

虚拟机把描述类的数据从 Class 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数据进行校验、转换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Java类型,这就是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

在 Java 语言里面,类型的加载、连接、初始化过程都是在程序运行期间完成的。

5.1 类加载的时机

类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为止,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和*卸载**7个阶段。*

加载、验证、准备、初始化和卸载这5个阶段的顺序是确定的,类的加载过程必须按照这种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始,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再初始化阶段之后再开始,这个是为了支持 Java 语言运行时绑定(也成为动态绑定或晚期绑定)。

虚拟机规范规定有且只有 5 种情况必须立即对类进行初始化:

被动引用:

  1. 通过子类引用父类的静态字段,不会导致子类初始化。
  2. 通过数组定义来引用类,不会触发此类的初始化。

  3. 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调用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并没有直接引用到定义常量的类,因此不会触发定义常量的类的初始化。

接口的初始化:接口在初始化时,并不要求其父接口全部完成类初始化,只有在真正使用到父接口的时候(如引用接口中定义的常量)才会初始化。

5.2 类加载的过程

5.2.1 加载

  1.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类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2. 将这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运行时数据结构。

  3. 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 java.lang.Class 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访问入口。

怎么获取二进制字节流?

5.2.2 验证

验证阶段会完成下面 4 个阶段的检验动作: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符号引用验证

  1. 文件格式验证:

    第一阶段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 Class 文件格式的规范,并且能被当前版本的虚拟机处理。这一阶段可能包括:

    • 是否以魔数 0xCAFEBABE 开头

    • 主、次版本号是否在当前虚拟机处理范围之内

    • 常量池的常量中是否有不被支持的常量类型(检查常量 tag 标志)

    • 指向常量的各种索引值中是否有指向不存在的常量或不符合类型的常量

    • CONSTANT_Itf8_info 型的常量中是否有不符合 UTF8 编码的数据

    • Class 文件中各个部分及文件本身是否有被删除的或附加的其他信息

    这个阶段的验证时基于二进制字节流进行的,只有通过类这个阶段的验证后,字节流才会进入内存的方法区进行存储,所以后面的 3 个验证阶段全部是基于方法区的存储结构进行的,不会再直接操作字节流

  2. 元数据验证

    • 这个类是否有父类
    • 这个类的父类是否继承了不允许被继承的类(被 final 修饰的类)
    • 如果这个类不是抽象类,是否实现类其父类或接口之中要求实现的所有方法
    • 类中的字段、方法是否与父类产生矛盾

    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对类元数据信息进行语义校验,保证不存在不符合Java语言规范的元数据信息

  3. 字节码验证

    第三阶段是整个验证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确定程序语言是合法的、符合逻辑的。在第二阶段对元数据信息中的数据类型做完校验后,这个阶段将对类的方法体进行校验分析,保证被校验类的方法在运行时不会做出危害虚拟机安全的事件。

    • 保证任意时刻操作数栈的数据类型与指令代码序列都能配合工作,列如,列如在操作数栈放置类一个 int 类型的数据,使用时却按 long 类型来加载入本地变量表中
    • 保证跳转指令不会跳转到方法体以外的字节码指令上
    • 保证方法体中的类型转换时有效的,列如可以把一个子类对象赋值给父类数据类型,这个是安全的,但是吧父类对象赋值给子类数据类型,甚至把对象赋值给与它毫无继承关系、完全不相干的一个数据类型,则是危险和不合法的
  4. 符号引用验证

    发生在虚拟机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的时候,这个转化动作将在连接的第三阶段——解析阶段中发生。

    1. 符号引用中通过字符串描述的全限定名是否能找到相对应的类

    2. 在指定类中是否存在符合方法的字段描述符以及简单名称所描述的方法和字段

    3. 符号引用中的类、字段、方法的访问性是否可被当前类访问

    对于虚拟机的类加载机制来说,验证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一定必要(因为对程序运行期没有影响)的阶段。如果全部代码都已经被反复使用和验证过,那么在实施阶段就可以考虑使用 -Xverify:none 参数来关闭大部分的类验证措施,以缩短虚拟机类加载的时间。

5.2.3 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这些变量都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这个时候进行内存分配的仅包括类变量(被 static 修饰的变量),而不包括实例变量,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 Java 堆中。其次,这里说的初始值通常下是数据类型的零值。

5.2.4解析

解析阶段是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

5.2.5 初始化

类的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步,前面的类加载过程中,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参与之外,其余动作完全由虚拟机主导和控制。到了初始化阶段,才正真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 Java 程序代码(或者说是字节码)

5.3 类的加载器

5.3.1 双亲委派模型

只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加载器: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使用 C++ 实现,是虚拟机自身的一部分。另一种是所有其他的类加载器,使用 JAVA 实现,独立于 JVM,并且全部继承自抽象类 java.lang.ClassLoader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负责将存放在 <JAVA_HOME>\lib 目录中的,或者被 -Xbootclasspath 参数所制定的路径中的,并且是 JVM 识别的(仅按照文件名识别,如 rt.jar,如果名字不符合,即使放在 lib 目录中也不会被加载),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启动类加载器无法被 JAVA 程序直接引用。

扩展类加载器,负责加载 <JAVA_HOME>\lib\ext 目录中的,或者被 java.ext.dirs 系统变量所指定的路径中的所有类库,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扩展类加载器。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由于这个类加载器是 ClassLoader 中的 getSystemClassLoader() 方法的返回值,所以一般称它为系统类加载器。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上所指定的类库,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这个类加载器,如果应用程序中没有自定义过自己的类加载器,一般情况下这个就是程序中默认的类加载器。

工作过程: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的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最终都是应该传送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类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加载请求(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

好处:Java 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了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例如类 java.lang.Object ,它存放在 rt.jar 中,无论哪一个类加载器要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派给处于模型最顶端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因此 Object 类在程序的各种类加载器环境中都是同一个类,保证在程序中同一个类不会被不同的类加载器加载。这样做的一个主要的考量,就是从安全层面上,杜绝通过使用和 JRE 相同的类名冒充现有 JRE 的类达到替换的攻击方式。

六、Java内存模型与线程

6.1内存间的交互操作

关于主内存与工作内存之间的具体交互协议,即一个变量如何从主内存拷贝到工作内存、如何从工作内存同步到主内存之间的实现细节,Java 内存模型定义了以下八种操作来完成:

如果要把一个变量从主内存中复制到工作内存,就需要按顺寻地执行 read 和 load 操作,如果把变量从工作内存中同步回主内存中,就要按顺序地执行 store 和 write 操作。read 和 load 之间,store 和 write 之间是可以插入其他指令的。

Java内存模型还规定了在执行上述八种基本操作时,必须满足如下规则:

6.2 重排序

在执行程序时为了提高性能,编译器和处理器经常会对指令进行重排序。重排序分成三种类型:

  1. 编译器优化的重排序。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放入前提下,可以重新安排语句的执行顺序。

  2. 指令级并行的重排序。现代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来将多条指令重叠执行。如果不存在数据依赖性,处理器可以改变语句对应机器指令的执行顺序。

  3. 内存系统的重排序。由于处理器使用缓存和读写缓冲区,这使得加载和存储操作看上去可能是在乱序执行。

为了保证内存的可见性,Java 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的适当位置会插入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Java 内存模型把内存屏障分为 LoadLoad 、 LoadStore 、 StoreLoad 和 StoreStore 四种。

6.3 对于 volatile 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当一个变量定义为 volatile 之后,它将具备两种特性:

第一:保证此变量对所有线程的可见性,这里的可见性是指当一条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新值对于其他线程来说是可以立即得知的。普通变量的值在线程间传递需要通过主内存来完成

由于 valatile 只能保证可见性,在不符合一下两条规则的运算场景中,我们仍要通过加锁来保证原子性

  1. 运算结果并不依赖变量的当前值,或者能够确保只有单一的线程修改变量的值。

  2. 变量不需要与其他的状态变量共同参与不变约束

第二:禁止指令重排序,普通的变量仅仅会保证在该方法的执行过程中所有依赖赋值结果的地方都能获取到正确的结果,而不能保证变量赋值操作的顺序与程序代码中执行顺序一致,这个就是所谓的线程内表现为串行的语义。

6.4 对于 long 和 double 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Java模型要求 lock、unlock、read、load、assign、use、store、write 这8个操作都具有原子性,但是对于64为的数据类型(long 和 double),在模型中特别定义了一条相对宽松的规定:允许虚拟机将没有被 volatile 修饰的64位数据的读写操作分为两次32为的操作来进行,即允许虚拟机实现选择可以不保证64位数据类型的 load、store、read 和 write 这4个操作的原子性

6.5 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

原子性:即一个操作或者多个操作 要么全部执行并且执行的过程不会被任何因素打断,要么就都不执行。Java 内存模型是通过在变量修改后将新值同步会主内存,在变量读取前从主内存刷新变量值这种依赖主内存作为传递媒介的方式来实现可见性,valatile 特殊规则保障新值可以立即同步到祝内存中。Synchronized 是在对一个变量执行 unlock 之前,必须把变量同步回主内存中(执行 store、write 操作)。被 final 修饰的字段在构造器中一旦初始化完成,并且构造器没有吧 this 的引用传递出去,那在其他线程中就能看见 final 字段的值。

可见性:可见性是指当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变量时,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其他线程能够立即看得到修改的值。

有序性:即程序执行的顺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

6.6 先行发生原则

这些先行发生关系无须任何同步就已经存在,如果不再此列就不能保障顺序性,虚拟机就可以对它们任意地进行重排序。

  1. 程序次序规则:在一个线程内,按照程序代码顺序,书写在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书写在后面的操作。准确的说,应该是控制顺序而不是程序代码顺序,因为要考虑分支。循环等结构

  2. 管程锁定规则:一个 unlock 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的 lock 操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同一个锁,而后面的是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3. Volatile 变量规则:对一个 volatile 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这里的后面同样是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4. 线程启动规则:Thread 对象的 start() 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一个动作

  5. 线程终止规则:线程中的所有操作都先行发生于对此线程的终止检测,我们可以通过 Thread.join() 方法结束、ThradisAlive() 的返回值等手段检测到线程已经终止执行

  6. 线程中断规则:对线程 interrupt() 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时间的发生,可以通过 Thread.interrupted() 方法检测到是否有中断发生

  7. 对象终结规则: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构造函数执行结束)先行发生于它的 finalize() 方法的开始

  8. 传递性:如果操作 A 先行发生于操作 B,操作 B 先行发生于操作 C,那就可以得出操作 A 先行发生于操作 C 的结论

6.7 Java 线程调度

协同式调度:线程的执行时间由线程本身控制

抢占式调度:线程的执行时间由系统来分配

6.8 状态转换

七、线程安全

7.1 线程安全的实现方法

  1. 互斥同步:

    同步是指在多个线程并发访问共享数据时,保证共享数据在同一个时刻只被一个(或者是一些,使用信号量的时候)线程使用。而互斥是实现同步的一种手段,临界区、互斥量和信号量都是主要的互斥实现方式。互斥是因,同步是果:互斥是方法,同步是目的。

    在Java中,最基本的互斥同步手段就是 synchronized 关键字,它经过编译之后,会在同步块的前后分别形成 monitorentermonitorexit 这两个字节码指令,这两个字节码都需要一个 reference 类型的参数来指明要锁定和解锁的对象。如果 Java 程序中的 synchronized 明确指定了对象参数,那就是这个对象的 reference;如果没有指明,那就根据 synchronized 修饰的是实例方法还是类方法,去取对应的对象实例或 Class 对象来作为锁对象。在执行 monitorenter 指令时,首先要尝试获取对象的锁。如果这个对象没有被锁定,或者当前线程已经拥有了那个对象的锁,把锁的计数器加 1,对应的在执行 monitorexit 指令时会将锁计数器减 1,当计数器为 0 时,锁就被释放。如果获取对象锁失败,哪当前线程就要阻塞等待,直到对象锁被另外一个线程释放为止。

  2. 非阻塞同步

  3. 无同步方案

    可重入代码:也叫纯代码,可以在代码执行的任何时刻中断它,转而去执行另外一段代码(包括递归调用它本身)而在控制权返回后,原来的程序不会出现任何错误。所有的可重入代码都是线程安全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线程安全的代码都是可重入的。

    判断一个代码是否具备可重入性:如果一个方法,它的返回结果是可预测的,只要输入了相同的数据,就都能返回相同的结果,那它就满足可重入性的要求,当然也就是线程安全的

    相比 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 增加了一些高级功能

    1. 等待可中断:是指当持有锁的线程长期不释放锁的时候,正在等待的线程可以选择放弃等待,改为处理其他事情,可中断特性对处理执行时间非常长的同步块很有帮助。

    2. 公平锁:是指多个线程在等待同一个锁时,必须按照申请锁的时间顺序来依次获得锁;非公平锁则不能保证这一点,在锁被释放时,任何一个等待锁的线程都有机会获得锁。Synchronized 中的锁是非公平的, ReentrantLock 默认情况下也是非公平的,但可以通过带布尔值的构造函数要求使用公平锁。

    3. 锁绑定多个条件是指一个 ReentrantLock 对象可以同时绑定多个 Condition 对象,而在 synchronized 中,锁对象的 wait() 和 notify() 或 notifyAll() 方法可以实现一个隐含的条件,如果要和多余一个的条件关联的时候,就不得不额外地添加一个锁,而 ReentrantLock 则无须这样做,只需要多次调用 newCondition 方法即可。

    线程本地存储:如果一段代码中所需要的数据必须与其他代码共享,那就看看这些共享数据的代码是否能保证在同一个线程中执行?如果能保障,我们就可以把共享数据的可见范围限制在同一个线程之内,这样,无须同步也能保证线程之间不出现数据争用的问题。

7.2锁优化

适应性自旋、锁消除、锁粗化、轻量级锁和偏向锁

7.2.1 自旋锁与自适应自旋

自旋锁:如果物理机器上有一个以上的处理器,能让两个或以上的线程同时并行执行,我们就可以让后面请求锁的那个线程稍等一下,但不放弃处理器的执行时间,看看持有锁的线程是否很快就会释放锁。为了让线程等待,我们只需让线程执行一个忙循环(自旋),这项技术就是所谓的自旋锁。

自适应自旋转:是由前一次在同一个锁对象上,自旋等待刚刚成功获得过锁,并且持有锁的线程正在运行中,那么虚拟机就会认为这次自旋也很有可能再次成功,进而它将允许自旋等待持续相对更长的时间。如果对于某个锁,自旋很少成功获得过,那在以后要获取这个锁时将可能省略掉自过程,以避免浪费处理器资源。

7.2.2 锁消除

锁消除是指虚拟机即时编译器在运行时,对一些代码上要求同步,但是被检测到不可能存在共享数据竞争的锁进行消除。如果在一段代码中。推上的所有数据都不会逃逸出去从而被其他线程访问到,那就可以把它们当作栈上数据对待,认为它们是线程私有的,同步加锁自然就无须进行。

7.2.3 锁粗化

如果虚拟机检测到有一串零碎的操作都是对同一对象的加锁,将会把加锁同步的范围扩展(粗化)到整个操作序列的外部。

7.2.4 轻量级锁

7.2.5 偏向锁

它的目的是消除无竞争情况下的同步原语,进一步提高程序的运行性能。如果轻量级锁是在无竞争的情况下使用CAS 操作去消除同步使用的互斥量,那偏向锁就是在无竞争的情况下把这个同步都消除掉,CAS 操作都不做了。

八、逃逸分析

逃逸分析的基本行为就是分析对象动态作用域:当一个对象在方法中被定义后,它可能被外部方法所引用,例如作为调用参数传递到其他方法中,成为方法逃逸。甚至还可能被外部线程访问到,比如赋值给类变量或可以在其他线程中访问的实例变量,称为线程逃逸

如果一个对象不会逃逸到方法或线程之外,也就是别的方法或线程无法通过任何途径访问到这个对象,则可能为这个变量进行一些高效的优化。

栈上分配:如果确定一个对象不会逃逸出方法外,那让这个对象在栈上分配内存将会是一个不错的注意,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就可以随栈帧出栈而销毁。如果能使用栈上分配,那大量的对象就随着方法的结束而销毁了,垃圾收集系统的压力将会小很多。

同步消除:如果确定一个变量不会逃逸出线程,无法被其他线程访问,那这个变量的读写肯定就不会有竞争,对这个变量实施的同步措施也就可以消除掉。

标量替换:标量就是指一个数据无法在分解成更小的数据表示了,int、long 等及 refrence 类型等都不能在进一步分解,它们称为标量。

如果一个数据可以继续分解,就称为聚合量,Java 中的对象就是最典型的聚合量

如果一个对象不会被外部访问,并且这个对象可以被拆散的化,那程序正在执行的时候将可能不创建这个对象,而改为直接创建它的若干个被这个方法使用到的成员变量来代替。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