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WillireamAngel 2017-05-24T00:46:46.000000Z 字数 1371 阅读 1868

以太网

网络


一、以太网

  1. 以太网及其变体:基本帧格式和地址方案是相同的。以太网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LAN技术;
  2. 以太网定义的第一层元素:
    1.信号;
    2.介质上传输的比特流;
    3.将信号放到介质上的物理元件;
    4.不同的拓扑。
  3.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寻址需要:
    1.提供与上层协议联系的接口;
    2.提供标志设备的接口;
    3.利用封装成帧将比特流组织为有意义的分组;
    4.控制从源来的数据传输。
  4. LLC可视为NIC的驱动程序软件;
  5. 以太网MAC子层的职责:数据封装、介质访问控制MAC;
  6. 数据封装的功能:帧定界、编制、错误检测;
  7. 以太网成功要素:维护的简便性、整合新技术的功能、可靠性、安装和升级的成本;
  8. 现在以太网在设备间使用无介质争用、专用链路;

二、以太网帧

  1. 以太网帧结构向第三层PDU添加帧头和帧尾来封装所发送的报文;
  2. 描述帧大小时,不包含前导码和帧首界定符,其中前导码和帧首界定符的实质作用在于告知接收方准备接受新帧;
  3. 交换机也使用源地址来添加其查询表;
  4. 所有以太网帧必须有64个字节;
  5. MAC地址基于IEEE为厂商制定的强制规则而分配(OUI组织统一标识符);
  6. MAC地址称为烧录地址(BIA or UAA),被烧录到网卡的ROM(只读储存器)中;
  7. 替代UAA地址,设备有时也可配置区域管理地址(LAA);
  8. 不同操作系统和软件可以以不同的十六进制格式表示MAC地址;
  9. 十六进制法技术表示法:0x-、-H;
  10. 数据链路层地址使数据包通过各网段上的本地介质运载(MAC地址);
  11. 网络层地址让设备将数据包发往其目的设备(IPv4地址);
  12. 以太网中广播MAC地址为48个1,十六进制表示为:FF-FF-FF-FF-FF-FF;
  13. 数据链路层的广播不需要第三层广播地址;

三、以太网MAC

  1. 冲突时为了降低与每次发送相关的系统开销而付出的代价;
  2. CSMA/CD过程:发送前监听、检测冲突、拥塞信号和随机回退;
  3. 拥塞信号:检测到冲突的发送设备,将持续传输一个特定的时段,设置随机回退计时器;
  4. 集线器在物理层运行,只处理介质中的信号;
  5. 冲突域(网段):通过一台集线器或一系列相连的集线器本身内部可能会发生冲突;
  6. 以太网定时:延时、定时和同步(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比特时间、碰撞槽时间(建立以太网最小帧、网段最大范围的限制);
  7. 网络的折衷方案是选择最大的网络直径,然后设置足以确保检测到所有冲突的最小帧长;
  8. 碰撞槽时间包括信号沿电缆和集线器传输的时间;
  9. 帧间隙:成功发送帧后的这段时间,回退:冲突后的延迟,残帧:已经损坏、有部分发送的报文。

四、集线器和交换机

  1. 设备共享介质的问题:缺乏可扩展性、延长增长、更多的网络故障、更多的冲突;
  2. 交换机将会隔离网络,将冲突限制于集线器端口之间的通信;
  3. 储存转发:LAN交换机将会缓冲收到的帧,等到适当的端口空闲时再转发给它;
  4. 交换和桥接;
  5. 交换机的五种基本操作:学习、过期、泛洪(未收到MAC地址)、选择性转发、过滤;

五、地址解析协议(ARP)

  1. ARP协议的基本功能:将IPv4地址解析为MAC地址,维护映射的缓存;
  2. 静态ARP表条目也有到期时间,但必须手动删除;
  3. 帧不能穿越路由器到另外的网络;
  4. 使用ARP代理的两种情况:
    1.旧版的IPv4无法确定目的主机是否与源主机在同一逻辑网络上;
    2.(主机认为它已经直接连接到目的主机所在的逻辑网络)主机配置了错误的掩码。
  5. ARP广播问题:介质开销、安全问题(ARP欺骗或ARP毒化)。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