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gfuboy
2016-10-31T05:23:58.000000Z
字数 1086
阅读 1311
书评
埃隆·马斯克,同时兼任特斯拉CEO和spaceX公司的CEO,特斯拉知名度比较高,是做电动汽车的,对大众来说SpaceX知名度稍微弱一些,但这家公司是做火箭的,利润远比造汽车丰厚。
这本书并不是他亲手所写,是作者采访了他身边的很多人后,整理出来的,即便相信这位作者很尽责,没有胡编乱造,但这本书只能告诉你埃隆做了什么,没法告诉你埃隆在想什么,有点遗憾……
埃隆是个实干家,怎么理解呢?反向理解!例如乔布斯就不是一个实干家,苹果公司在车库里成立,一众小伙伴在热火朝天地折腾电路板和电池组的时候,乔布斯只是负责买披萨和打电话(当然,不能否认乔布斯是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乔布斯见到不和自己心意的东西,会破口大骂甚至将属下炒掉。
而埃隆却不是这样的,他见到属下做的东西不合自己心意,也不管自己擅不擅长,绝大部分都是“你不行就走开,我来!”把活揽过来自己做,但最后往往都做得很好。
真正做到了You can you up。
总的来看,同样是科技公司的传记,读这本书比Google创始人写的《重新定义公司》收获要少很多,但相比之下,Google的成长要顺利不少。无论是特斯拉还是SpaceX,两个公司都一度濒临倒闭,埃隆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用99%的努力加1%的运气熬过来的,因此尽管知道两家公司现如今都已经很风光,但在阅读到紧要关头的时候,仍是不禁暗自捏着一把汗……
其实埃隆是个激进派,经常幻想着一步登天,自然也时常语出惊人,当时在美国的几家军火承包商里,单纯一枚火箭推进器的造价大约是2000万美元,埃隆说太贵了,于是他去找俄罗斯人想买几枚弹道导弹(800万一枚),改装一下充当火箭。
然而他本人并不太会谈生意,一开口就还价说800万两枚,因而在谈判桌上遭到了对方的嘲讽,回到酒店后他在电脑前折腾了几个小时,然后拿出一张做好的Excel表格对朋友说:“嘿,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了!”
当时他只有几千万美元的身家,况且另一边造汽车的特斯拉还没开始盈利,这时候要投入异常昂贵的火箭研发是很危险的。毫无疑问的,他们要尽一切可能压制成本:
埃隆的员工说:“埃隆进卫生间只要三秒就出来了!”
需要自己研发某个零件时,员工去市场调研了一圈,回来说:“像这样的零件,市场价大约是12万美元。”埃隆只是哈哈一笑,说道:“你的预算是5000美元,搞定它。”
最终,到SpaceX成功造出火箭之后,在政府项目的竞标会上,竞争对手的报价是3.8亿美元,而SpaceX的报价是9000万美元。对手们的内心是崩溃的,遇上了那么拼的人,你让我们还怎么拼?
埃隆这么拼是因为他有个梦想——他想死在火星!
这是他亲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