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xishuixixia 2017-01-10T04:35:47.000000Z 字数 3454 阅读 1251

思考 | 2016年,我们该怎么走?

思考


最近一直在和Kevin讨论过很多次我们2016年的内容运营模式以及思路,我来整理下我这边的一些想法,也是希望这样的整理能重新梳理下我们的思路。

先说微信到底带来了什么?

没有记错的话,当我们还在星源国际的时候,一位做微信第三方的专家就来分享过,其中他提到了在微信群中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形式做线上的『演讲』,那会我们其实还是懵懵懂懂的,没有立即去做。我后来也曾经在金鹰网的一个群里看到了这种形式的分享,他们在2014年10月的时候已经开始有组织,有规模的开始做微信群的分享了。

技术圈,一直没有引入这种形式,直到2015年3月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有的群引入了这种形式,随后就被用的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很多的社区,我了解到的,Golang、Docker、Ceph、OpenStack、高可用架构、高效运维、StuQ都在做微信群分享。

技术圈的微信群,已经初成规模。有的领域有六七个的微信群,现在整体来看,群都不是很活跃。并且随着群的不断扩展,特别是某个500人的大群,可以感觉到,大家的水平参差不一,比较难形成有效的讨论,同时,与专业性无关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这是个痛点。

人一多,那捣乱的人随之也会多起来,有的人会发广告,有的人会扯没用的,所以随之而来的就需要有人来管理。这块我看到整个社区其实已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了,包括我们的StuQ,完全可以通过规则+社区志愿者的模式来解决纪律的问题了。这块问题不大。

回到原题,微信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觉得微信特别是微信群、公众号的出现让社区的『创立』成本越来越低。打个比方来说,之前做个社区,你得先搞个网站来呈现你的内容,现在不用了,公众号完全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之前你需要用户交流,需要相关的产品,现在微信群可以解决了。最最重要的,你做社区,不能纯扯淡啊,得有内容,那现在,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微信群分享的模式来解决微信内容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一直的观点,微信群,其实就是在搭台子,为生产内容、专家分享搭台子。

因为微信的出现,降低了内容的生产门槛,所以像Tim、萧田国这样的人,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以及社交能力,很快做起了自己的社区,并且确实有部分自己的忠诚用户。但仔细去看,高效运维其实玩的比高可用架构好,为什么?因为你不能每天都微信群分享啊,是谁谁都受不了。

他们这么做,我们怎么做?

他们是社区,我们是社区媒体。这样的内容生产模式,我们应该比他们玩的更熟悉,因为InfoQ一直来就是靠社区来生产内容的。但现在,我们确实晚走了一步。

我们一直来就以媒体属性偏重,所以很多的合作伙伴们找我们,我们也提倡的是要影响影响影响某个技术的发展。媒体属性,再怎么走,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也是我们的本。

那媒体,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网站,一直给读者的感觉是『高冷』,为什么?之前我们可能会想,我们的内容比较高端,比较专业,所以读者来也是专业的阅读,没有交流。而我们对用户的分析和细分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这在今年我去做容器技术大会的时候已经深深的感觉到,当我想像我们亲爱的读者推送容器的内容的时候,我居然发现,我根本,根本找不到对Docker感兴趣的读者在哪里。所以我们之前包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在X里加个专题页面,来看X内容的读者一定会看到这个。但是,我只是想向对Docker感兴趣的读者推送我们的大会,怎么就不行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微信群特管用,我每次呀,就把我们的大会内容向各个Docker群里推广,发红包,请他们帮忙扩散,别说,真管用。10个微信群,我可以cover几千人。最关键的是,我终于能找到我们想找的人在哪里了。

当然,管用的不是微信群,而是基于微信群的社区。换个思路讲,群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注册用户啊,公众号里的粉丝都是我们的注册用户啊,不一样吗?一样!不管是做内容,还是做产品,每天做的事情不就是优化自己的产品,然后再找到自己的用户吗?

所以,现在,我们InfoQ应该去做分频道的事情了,移动、前端、Golang、运维、NLP、Docker、架构、云计算、大数据,每个我们想重点去做的领域,都应该分开去做,一是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二是现在有好的工具和平台让我们无成本地做这件事情。

这样做,对我们的编辑有什么好处?最简单和直接的一点,让这个编辑成为社区的明星编辑,你就是这个社区的『老大』,你能Cover这么多的群,做这么多的内容,知名度肯定会非常高,看看现在几个社区的负责人就知道了。第二点,我们的编辑真正开始切入运营了,我觉得,这是新时代的编辑们应该去做的,是顺应时代的思路。

那我们就应该做微信吗?

当然不是,微信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因为现在微信的活跃度高,所以重点是他。我们只是要借助微信做好我们的社区。我们只是借助微信群来生产我们的部分内容,刚我说了,靠群分享根本无法完成每天的内容,那怎么做?我们还可以借助我们现有的模式啊,网站肯定也不能扔掉。

还有微博,还有QQ群,这些都是我们社区中重要的工具(或者平台),我们要做的是拿这些工具做好我们的社区。当然,做这些事情之前,我们要把几个工具的定位想好,比如微博适合做什么,微信适合做什么,微信群适合做什么,QQ群适合做什么,还有,每个编辑自己的微信就应该是个大号,这个非常重要。

做社区,一定是在做自己的圈子。怎么说?比如Docker领域,你随便和我说一人,Docker圈子里的,我保准能给你找到。为啥了?因为我花了近2年的时间建立自己的生态圈(这个真是得刻意做),包括QQ群、微信群、大咖、社区、个人号等等。当你拥有很多资源的时候,其实内容啊,名誉啊之类的都会来,做起事情来也会更加轻车熟路。我们可以看看微信群里大家讨论什么,这会在下次的采访提纲里用到。你可以看看各个微信号里发的内容,这会在某篇文章里用到。你可以看看某个微信群分享的内容以及分享人,这会在你策划某个大会的时候用到。生态做好,太重要了。

那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微信的出现让社区的运营成本一下子降低了,与其说我们要做微信,不如说我们要做多个垂直的社区,特别是我们想做垂直会议的这些领域。比如移动,做,为我们最后的大会准备。

再啰嗦几句,就比如NLP,我们要做大会,那做大会的时候是不是要设置议题呀,找讲师呀什么的。你说平时不积累,那到时候从哪里蹿这么多讲师和内容?内容怎么定?如果你做好自己的社区,那每周的分享就是你在讲师方面的积累,讲师的议题,就是你经常看的社区的反馈,这些事情,我们都是提前做了而已。提前做了,那做的时候,就可以省点力。

到底怎么做啊?

技术社区,这么多领域,这么多内容,要折腾社区,那起码能搞100个出来,我们这些人,怎么搞?编辑们还有商务项目,还有网站内容,平时还要支持下这个那个的,现在都捉襟见肘的。到底怎么做?

我的思路是重点的我们自己来做,比如移动、NLP、运维、大数据、语言开发、数据库、云计算、架构。当然,有些已经有不错的社区了,比如运维、容器,都有几家不错的了,那我们就走进这个社区,看看怎么合作,怎么借力。那移动、数据库、架构,这些都没有,我们就是机会啊,草船借箭的时候已经发现了。

Java、机器学习、OpenStack、容器、开源等等之类的我们没有精力做的号,我们可以放出去,交给社区去做。我们和他们采用利润分成的方式,帐号归属权是我们,而整体的运营则是他们。我们可以讨论一个分成模式,我比较推从的是,1年内的利润归他们,2年内的利润37分,3年内的利润46分。3年之后82分。我们可以给社区的人提供什么?

  1. 初期大号扶持。
  2. 资金扶持。
  3. 运营模式扶持。
  4. 资源扶持。

一句话总结,重点的自己做,已经有的收买或者合作,没有的有没精力的那就交给社区做。

怎么赚钱啊?

和丁香园不一样,丁香园在整个微信的背后有一个产品,所以他们并不会通过内容的方式收费,而是通过微信后面的产品来收费。这也是大辉那天说的,做好这些之后,InfoQ一定要做招聘,他的思路也是,通过产品来赚大钱。

目前,我们还是得通过内容赚钱,通过我们之前熟悉的运作模式来赚钱,大会就是其中一个。我来列举下赚钱的门路:

  1. 自媒体联盟(我们可以CoverIT技术类的所有微信号啊)。
  2. 单篇内容付费,从生产到传播(我们之前就是这啊)。
  3. 垂直类的会议(重头戏)。

需要哪些准备?

  1. 新闻的稿费一定要降低,不然以后Hold不住。
  2. 内部大家一定要达成共识,特别是编辑们,转变思路,时代确实变了。
  3. 运营模式初稿。
  4. 各个领域公众号以及微博帐号注册。
  5. 社区运营合同以及分成模式确认。
  6. 新媒体相关专业知识准备。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