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xishuixixia 2017-08-28T09:31:07.000000Z 字数 4230 阅读 1535

针对InfoQ中国新入职编辑的一次经验分享

学习


首先,我不想定位今天这是一个培训,在编辑这条路上,我觉得我应该精进和提高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一直在几周前,我还报名了一个写作方面的课程,昨天,我也还在学习36Kr那篇采访张颖的文章。说这些,一是想告诉各位,专业技能方面,我们需要多学习,自我驱动的去学习。二是回到开头的话,这不是一个培训,我只是想把我这几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大家绕过一些弯路。

我们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

来极客邦科技3年了,对公司的认知每一个阶段其实都不一样,到现在,我也觉得我思考清楚这个问题了。在ArchSummit全球架构师峰会上,我对外说我们是一家内容驱动的公司。我不知道大家理解内容驱动的意思吗?内容驱动这个词是我们改装的,但你应该听过技术驱动这个词。

比如ofo说他们要通过技术驱动的方式来提高竞争壁垒,表面上看ofo是一家共享单车的公司,他的盈利模式、用户都与技术没关系,但技术却是这家企业的核心,或者说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对于极客邦科技来说,我们所有的业务都是基于内容构建的。比如我们的StuQ,表面上是看是视频课程,但决定成败的却是课程的质量。比如我们的会议,表面上看就是一些专家的演讲,但决定成败的确实演讲的质量。

这么解释,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内容而去,内容是我们的核心中的核心。课程、演讲、短视频、直播、文章、活动,都是内容的不同格式。

总之,我们是一家内容公司。内容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InfoQ的使命是什么?

在InfoQ的网站首页写着我们的使命,促进软件开发领域知识与创新的传播。为了简单好记,我经常说我们的使命就是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这句话刚入职的同学听着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我想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都可以反过来去想想我们的使命。这样,你更能清楚的触摸到工作的意义,以及我们的价值。

我举两个例子吧:

  1. 现在的容器技术大家都很熟悉了。但几年前,Docker技术还没大火之时,其实InfoQ就一直在报道,输出相关的新闻,以及帮助读者入门的文章。甚至当时社区第一篇关于Docker的官方报道都是出自我们。同样,微服务、TDD等技术都是这样。

  2. 我们每年都会做双十一电商技术的报道,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我们的双十一特别报道会关注电商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把这些创新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情,可能就真的没人做了。我可以自信满满地说,我们是第一家关注电商大促背后技术力量的媒体。

举这两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我们的使命是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感知到AI技术来了,第一时间要扑过去。我们看到SRE的发展趋势,第一时间扑过去。或者通过采访,或者通过约稿,或者通过翻译,或者通过报道来向读者传递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内容。

我们怎么做内容?

这个其实在我们网站上有写,我也觉得这是我们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先看看网站是怎么写的:

开发负责人、架构师与项目经理通过阅读InfoQ的内容和参加我们主办的大会来了解下一波创新性与颠覆性的技术。这些技术通常属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中的“创新”与“早期应用”部分。

换句话说,我们关注的是处于“创新”与“早期应用”阶段、以及正处于“跨越鸿沟”中的部分关键技术。

前面我们说过,InfoQ关注新技术,但如何定义『新』?比如Java技术,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新技术,对于有些人又不是,我们如何去确定一个技术是新技术?上面我们又提到处于创新和早期应用阶段的关键技术,怎么理解?

我简单和大家解释下,InfoQ这些年做内容的时候,重点参考的是一个叫做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模型。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一个用来衡量用户对某项新技术接受程度的模型,这个理论最早源于1943年对玉米新品种的扩散行为研究,而后1962年因为《创新的扩散》一书的出版逐渐变得流行起来。

这一曲线将用户采用新技术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分别包括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与落后者。简单来说,一个技术从开始到最后流行都会逐步经历这五类人群,比如一开始的创新者,在新技术来的时候,他们只要觉得东西不错,就会毫不犹豫的采用。但越往后走,大家越保守。

比如大家可以想下只能手机的发展历史,或者想想现在流行的Golang语言的发展路径。是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一些人不管Golang稳不稳定,就敢直接使用,为啥,我想这就是极客。再或者说智能手机现在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也觉得它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最后的这波落后者不得不购买智能手机,因为其他的手机他们可能已经在市场上买不到了。

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在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很多技术很多产品也都是因为没有走出这一个跨过这一鸿沟而消亡,也有的人叫它死亡之井。所以InfoQ重点关注的是前两个阶段的技术,我们通过会议、线上内容、课程等来报道这两个阶段的技术,希望能够被更多的用户知晓并采用,以帮助这些技术跨越鸿沟。

所以简单来说,我们做内容时参考的模型就是这个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我们关注处于创新和早期采用阶段的新技术,以帮助他们跨过死亡之井。

具体我不多说了,这里有我之前写过的一个详细版本的介绍。但我估计你理解完这个模型之外,又会有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目前形形色色的技术对应到模型的不同阶段。这个其实就特别考验一个编辑的能力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办法通过数据的方式客观来评估,只能通过编辑对于技术和社区的理解来判断。一般的做法有:

  1. 我们与社区中的专家讨论,并且一起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情况。
  2. 通过一些读者调查来观察技术发展趋势。
  3. 与我们的客户聊天,从他们口中了解技术的变迁。
  4. 通过QCon以及其他社区的大型会议来了解重点的技术发展。
  5. 多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meetup。
  6. 可以通过类似QCon组委会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

这里有社区另外一个人的洞见,你可以做参考。

编辑之基础

这部分内容我就不重点介绍了,Raven上的wiki都有。

标点符号这里估计大家都清楚,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逗号、句号、括号老是用英文状态下的。大家看下,【,,。.】是不一样的,在写文章和review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还有一个类似的错误,就是重点英文单词的大小写,比如GitHub的H要大写,ZooKeeper的K要大写,PHP是全大写,这些关键术语的大小写作为编辑我们一定要写对,不然会给别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不确定的时候,多去Google搜索下就好了,多些几次就记住了。

Markdown现在基本是写作的通用语言了,也不难,估计大家用一两次就应该熟悉了。强烈建议大家写作时用Markdown,不要用word。这里推荐两个工具:

  1. https://stackedit.io
  2. https://www.zybuluo.com/

作为一名编辑,我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线索。比如Googe发布了什么东西,Facebook的谁写了一篇关于Facebook架构的文章,Reddit上又有用户因为什么事情开始撕逼了。对于这些『技术花边』,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了解。我推荐大家每天早上养成习惯,多去看看Reddit、Hacker News这样的网站,多去微博转转(前提是你关注了应该关注的人),这样,发现好的线索应该不难。再推荐一个好工具Feedly,你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英文或者中文网站添加进去,每天只要打开Feedly就可以看到这些网站的更新了。

Raven是我们的GitHub,所有的线索提交、原创提交与审核、翻译等等都在Raven上,他可帮我们省了不少力气。

如何具备技术敏感度?

一个编辑接触新技术的时候,肯定会是一脸懵逼。我们在各项的能力考核中都会特别强调技术敏感度。那如何才能具备技术敏感度这个核心能力了?我这里谈谈我的经验。

第一,接触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不要急于关注这个技术的细节。先从宏观的角度看看这门技术。我一般会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这门技术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 它是要解决哪些问题?
  3. 与他相关或者相似的技术有哪些?

第二,去网上搜索下这门技术相关的博客读读。很多同学都忽略了这一步,比如你要去学习微服务,一定要去网上看看一个读者自己写的博客,看看他们现在关注微服务的哪些技术点,这样,下一次你去和别人聊微服务的时候就有重点了。

第三,参加一些meetup。一门新技术出来的时候,社区会有很多人组织meetup,在这里你不仅会遇到第一批对这个技术感兴趣的人,同时也会最直接看到这个技术相关的一些讨论和思考。

第四,买一本这个技术相关的图书。因为书籍一般都是体系化的,这个体系对于我们理解技术来说至关重要。比如现在深度学习很火,但你是不是不知道TensorFlow和深度学习的关系,也不知道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关系,或者你听了很多的meetup,听到很多的新词汇,听到很多的新理念,但就是没办法把这些词串联起来。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想粗度一本相关的书籍会帮到你。

关于约稿的二三事

约稿是每一个编辑的必备素质之一。首先,我们要养成一个好的『思维方式』,遇到好的专家,第一时间就要想到对他做采访,或者约稿,或者邀请他来我们的活动上做分享。这个是关键。

简单来说,约稿就是找到合适的作者来写合适的文章。比如,我最近约了几个稿件:

  1. gRPC很火,我约华为的李林峰写了8篇文章,从0到1向读者解读gRPC。

  2. OpenStack今年7周年,我约资深开发者唐亚光写了一篇回顾OpenStack发展的文章。

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如果换作是编辑自己来做,会比较难。但通过约稿,我们却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我想你肯定又有新的问题了,那约稿这件事不就是找个人来写吗,有什么难的,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我先解释下上面几个疑问,其实约稿这事并不简单,编辑一定是能否『约成』的关键因素。 找谁来写,写成什么样子,方向怎么定,深浅如何,这些点都是编辑在把握。虽然文章是别人写,但『交付』却是由我们来做。举个例子:

我们要去香丰阁吃饭,如果没有服务员相告,后厨牛逼的厨师能知道他该做什么吗?他知道哪些地方应该少辣,哪些地方应该加量吗?厨师做完一道菜,如果没有配菜员的装饰,这道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上面例子中,除了厨师做菜意外的所有流程,就是这家菜馆的『交付』。所以你想想,交付重要吗?

再谈谈约稿的几个流程:

  1. 确定选题,确定作者。
  2. 撰写约稿策划方案,梳理文章结构。
  3. 与作者沟通行文思路以及timeline。
  4. 撰写导语,并review作者文章。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