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mindseeker 2014-05-25T00:20:03.000000Z 字数 1767 阅读 997

听老师讲课十五——大脑杀毒之三病毒查杀的抽离原则

听老师讲课系列


给大脑杀毒的第二个方法:抽离原则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 抽离原则简述

所谓「抽离原则」,就是换个角度看自己,有意识进行角色转换,站在第三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观察自己,也就是让自己从「我」身上抽离出去,自我觉察。

二 抽离原则的应用

对计算机来说,只要他的各个硬件之间连接正常,数据传输顺畅,他自己是不能判断是否中了病毒的,也就是说即使他运行的不是你输入的命令,计算机本身也是不知道的,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计算机的表现跟使用者的期望值已经有很大差距了。

类比一下,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去识别出自己头脑中的有「病毒」的ideas,也是非常困难的。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就是经常会有一些「事后的觉悟」,做了某一件事后,在过了一段时间的时候,突然想到可能是做错了,然后进行剖析,寻找原因并改正错误,这其实就是一种抽离,换了一个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来看两个例子:

1、假设让一个孩子独自待在家里,并且任意玩耍,不加约束。他可能会玩的非常高兴,会随心所欲的「撒野」,把屋子里搞得乱七八糟。这时候,当他玩累了的间隙,如果问自己一个问题:妈妈回来后看到家里这个样子会不会不高兴?他可能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并且会尽量把屋子收拾一下,以免妈妈责备他。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就转换了一下角度,站在妈妈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思考几个小时之后妈妈回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换了角度思考之后,他的行为就有所收敛了。

2、看电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类似卞之琳《断章》的感觉。第一层,你坐在影院坐席上看电影,双目聚焦于IMAX,全神贯注,非常投入;第二层,如果你站着整个放映室上空俯瞰这里的景象,你看到的是有人坐在坐席上,盯着IMAX幕布一会哭一会笑一会安静,这其实就是一种抽离;第三层,想象你自己就隐身于IMAX幕布后面,在这个角度观看整个放映室的情形……你可以一直想象下去。当你抽离出来的时候,你可能会更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也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更进一步来思考看电影的例子。由于一个人空间位置的不同,他的焦点也会发生变化,导致他的关注点不同。第一层里,焦点集中在幕布的画面和情节上,大脑主要处理这些画面、声音信息;第二层里,由于距离变换,可以关注到的内容除了幕布,还有观众,焦点就会发生变换;第三层里,焦点完全聚集在观众身上,这可能是一种记录电影情节引起的反应的角度,焦点不同,思考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

三 抽离原则的进阶应用-从当下抽离,时间维度上求极值

我们在讲交易原则的时候,提到了判断一些ideas是否「有毒」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见下图,这是我按照知乎上采铜的一段文字整理的一张简图:

第二个方法其实跟第一个方法类似,在关于被动性收入的系列文章中也提到过,就是求极值的思想,主要是从时间维度和收益维度上求极值,这其实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第一个方法。

由于我们接受一些ideas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加理性,是否能够给你更大收益并让你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好,那么,我们判断某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时候,就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在时间维度上求极值:如果我持续去做这件事或者持续这种状态足够的时间,比如一年、五年或者十年,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也就是说,我不以当前的感觉为依据来判断这件事是好是坏,比如吸烟、酗酒、打电玩、看韩剧,虽然当下看来,你会感觉非常舒服、惬意,但是长远来看,不会给你产生什么好的影响,理性的做法就是要改正这些坏习惯。

四 ideas就像种在我们大脑中的种子

有些ideas就像种在我们大脑中的种子一般,他有自己的特性,也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发芽、开花、结果。关于「种子论」的说法来自玄奘法师注的《成唯识论》,目前中国培训界吴铭峰先生对此有些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挖掘,这里不再赘述。


胡柚小报(ID:huyouxiaobao)

A mindseeker,一个脱离着低级趣味的人,个人微信号376472943,您的批评和赞扬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