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mindseeker 2014-04-20T02:24:46.000000Z 字数 9414 阅读 911

听老师讲课九-高成长性铸就高稳定性

听老师讲课系列 人脑和电脑


人脑和电脑的对比

1、不要轻易引用别人的东西,因为未经验证的引用,可能会使你堆积太多错误且无用的东西。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但是,如果巨人跌到,你会摔的更惨。(柚子注,这里说个最近给我很大启发的事吧,知乎上有人提问:有哪些为人熟知的名言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后半句?排名第一的回答给我的冲击最大:“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2、人脑和计算机是非常相似的。

人脑 计算机
思维想法 软件
存储的知识 硬盘上存储的文件等
脑子里运转的想法等 内存中调用的文件等
不自觉的错误想法观念 病毒程序
…… ……

对比一:有想过如何评价一台电脑的价值吗?其实它的价值大小同硬件的关系不大,而更多的取决于其运行的软件:有的电脑的价值不过就相当于一台电视机或者游戏机的价值,但是,如果是控制核武器的一台服务器或者进行科学实验测算的计算机,其价值就高出了许多。那么,联想一下,一个人的价值该如何评价呢?(柚子注:说个玩笑吧,同样吃21块钱的庆丰包子套餐,有的人指挥三军,有的人则只能没事看看新闻联播了,呵呵

对比二:电脑的硬盘和内存是什么样的关系?电脑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内存中正在调用和运行的程序,比如你的电脑硬盘里安装了某个软件,但是从来没有运行过,那么,对电脑来说,这个软件就相当于不存在。对一个人来说,我们可能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大脑的“硬盘”里存储了很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主要是被用来对付考试,其实,我们脑子里每天在思考什么,我们的大脑“内存”就运行什么,这个内存里运行的东西决定着你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教育交给我们的东西放在大脑硬盘里,而不去让我们的内存去使用它们,那么我们的价值就无法充分体现。(柚子注: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但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可能也就是垃圾了,多可悲

对比三:电脑中了病毒表现如何?对于使用者来说,中了病毒的电脑会运行很慢,而且不能执行我们输入的命令。但是,对于电脑本身来说,只要它的各个构成部分如CPU、硬盘、内存等都在工作状态,它就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了病毒,对于电脑来说,它不区分自己运行的到底是病毒程序还是用户输入的程序。相类似的,对人脑来说也是一样,人脑也会有很多病毒,但是每个人自己往往也不自知,甚至有时候一个人的大脑在“病毒”驱使下会比正常状态下更加兴奋。

电脑如果没有装杀毒软件、没有防火墙,在插入优盘、光盘或者下载安装某个软件的时候很容易中病毒,而人脑却天生没有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就很容易中毒,某个程度上讲,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带着“病毒”生存的。电脑的病毒来源于外界的输入,人脑的病毒也是一样,广告、文章、故事、新闻、他人的话语等等这些资讯片段都夹杂着大量的信息,而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是错误的,具体例子可以参照《听老师讲课八-恐惧的影响力》,回复数字19可见。我们大脑如果一股脑接受这些未经考察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很多错误的东西,形成“病毒”。这些错误的东西长期驱动我们,就会像中了病毒的电脑一样做很多不应该做的事。

举一个广告商对你植入“病毒”的例子,比如说某饮料的广告语“困了累了喝XX”,这个广告是如何植入你的大脑中的呢?

如果说广告商对你的捆绑只是引诱你去消费,那么,某些更严重的捆绑则可能会占用你的整个躯壳和生命,就像一台中毒严重的电脑可能瘫痪甚至影响到硬件功能。

你是你自己的driver吗?

真正懂车的人常说,世界上没有差劲的车,只有差劲的司机,因为一辆车是需要司机来驾驭和驱动的,司机决定了这辆车是好是坏。如果把你自己想象成是一辆车,那么谁是你的司机,谁来驾驭和驱动你呢?是你自己吗?不是的。

人是被idea驱动的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在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之前,外界就已经给我们植入了很多的病毒,我们又无法及时清理它们。而悲哀的是,我们自己多是被这些外界植入的病毒而非我们自己所驱动,但我们却并不自觉。比如,儿时父母就给我们植入了一些恐怖类的病毒,常见如:不听话就要被大马猴抓去或者喊警&&察过来等。

人应该学会启动自己的防火墙,因为当一个错误信息试图进入我们的大脑时,我们要学会筛选和分析信息,用理性的防火墙去阻挡它,而不是全盘接受。人脑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输出的东西同输入的东西关联很大,甚至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而且,输入的东西往往会在人的大脑中留存很长时间,比如,学校用尽招数想解决大学生缺课的状况、交通部门也通过各种重罚措施来惩治交通违法行为,但都收效甚微,因为这种处罚不过是从行为层面对人们进行校正,但实际上,驱动一个人不去上课或者不遵章驾驶的是他的头脑中曾经被灌输进的一些东西,比如上课没有意思,比如飙车很拉风等等,这些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柚子注:可以找你身边东电脑的朋友问一下,你删除了硬盘的资料并且情况了回收站,硬盘里的东西就真的永远消失了吗?

人类没有预测能力!

人类没有预测能力,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这个事实!!

一、
前面讲过,金融市场的意义在于把你的正确决策迅速放大,反过来看,它也成了很多人亏钱的地方,因为错误决策也被迅速放大了。那如何判断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呢?我们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人的做决策的逻辑是很值得反思的。
比如很多人进入金融市场的初衷自以为是为了赚钱,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享受情感上舒服的状态。详细说明可以参考《听老师讲课六-人脑的偏向性机制》,回复数字16可见。在之前也讲到,大多数人把投资变成了情感消费,初心是赚钱,这本应该是每个进行金融投资的人的唯一目标,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他的情感系统慢慢的发挥作用,因为亏损后再盈利的感觉刺激强过盈利后亏损的刺激,人们一般在亏损时增加风险偏好而在略有盈利的时候仓促出手,这就导致大部分人情感上舒适的同时却出现投资亏损。

创业的情形也很类似,例如很多女孩子因为喜欢漂亮的衣服,就自己创业经验服装买卖,开实体店或者网店等,对于这些创业的人来说,我觉得他们可能至少搞混了一件事,即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要的结果是赚钱,那么你不应该开店,因为你根本没有什么独立卖点,卖衣服这件事门槛很低,你不过是做了一个独立的零售终端,缺乏竞争力。但是,很多人还是选择开这样的一个店铺,因为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她会有一定的情感收益。因为自己喜欢漂亮的衣服,为了满足情感上需要,就去做这件事,甚至连起码的判断和分析都没有做,结果自然不会太好。

上面两个例子是很典型的一种状态,大部分人似乎都是这样的,全赖一时的情感需求——高兴就好。但结果是,他们大部分只能达到一个生存级别,甚至有的人还处在生存线以下,他们仅仅是“原始的”存活着。原因何在?
因为人脑现存的机制是生存模式而不是发展模式,要想发展,必须把这些错误的决策思维方式用你的理性防火墙进行区分。可回复数字14、15、16了解人脑的偏向性机制、金融市场的谬误等知识。

二、
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在投资或者创业时,会做很多准备工作:如阅读行业报告、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分析,普通人去创业也要分析市场份额、市场总量、客户群、风险和收益等,但即使做了这样的判断,结果往往也会事与愿违,因为这些判断都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即他们认为人是有预测能力的。这些基于现在而对未来状况的判断,多多少少都含有一定的预测成分。可以参考阅读《黑天鹅》这本书,书里面已经把这个理论表述的非常清楚了。(柚子注:说个离我们很近的例子吧,2013年下半年起北京各郊区县成立电动汽车出租公司,以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后来跟司机聊天得知,这些出租车公司在筹备初期,还花了不少钱建立了一套电台寻呼系统,成立了呼叫中心,准备帮助解决司乘匹配问题,但是没想到手机打车软件如火如荼,这套系统根本没有启用过。仔细分析一下,首先,出租车公司很难遇见手机打车软件的趋势,其次,即便预测到了这个趋势,也难以预测到阿里、腾讯两巨头的收购对打车软件江湖的巨大推动作用,再次,就算前面的都蒙对了,也难以预测两家残酷的价格战引发的关注度普及度和乘客的认可度。互联网江湖讲究唯快不破,也许是他们深知不可预测吧,况且形势比人强,变化太快,预测也就没了意义,所以还是像雷军一样顺势而为为上。

例子有很多,比如某个产品质量很好,市场占有率很高,工厂流水线一流,效率高,品控严格等等,但是你无法预测某一天他的老板死掉了,就像MH320事件一样,这对这家工厂的影响很大。

三、
品牌有两个特性:
一、品牌的形成要积累很长的时间,但是一旦有了知名度,就可以有效解决你的营销渠道,给你积累足够多的客源,于是客流如云,日进斗金;
二、品牌和人的长成与死亡类似,打造品牌虽难,但是摧毁品牌却非常容易,比如蒙牛,再大一点范围,比如整个中国的乳业品牌的现状就可以看出。十年树品牌,一朝被摧毁。(*柚子注:再说个不恰当的例子吧,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著名的微博大V薛蛮子薛碧群先森,打造个人品牌可谓用心良苦,但瞬间坍塌被扫下神坛,再比如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唐骏先森,天啊,其实柚子还是非常崇拜他的,也很喜欢他的演讲和讲话风格,甚至不自觉的模仿过,想当年不远十公里跑去南大听他演讲呢O(∩_∩)O哈哈~*)而有些企业家辛辛苦苦做品牌,每天矜矜业业(像中了病毒的电脑一样不停的运转着错误的指令和程序一样),希望把品牌做出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其实质看到了品牌的第一个属性,却忽视了其第二个属性。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曾经讲过的思维的四个层次:

一:这个问题我怎么解决(HOW)?
二:我解决的到底是个什么问题(WHAT)?
三:为什么我要解决这个问题(WHY)?
四、如果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可选的途径(TRY NEW WAYS)?
回复数字13可见详细说明。

可以看看,建立品牌的人的思维在那个层次。所以,我们应该问一下这些辛苦创建品牌的人一个问题:你想要做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如果顺着上面思维的四个层次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去做品牌或者做其他相应的实体工作的,面对同样的目标,他们的思维层次其实是在第四层。比如罗辑思维节目里有一期提到在现代社会,想要有所成就应该要做一个优盘,做一个船小好掉头的小组织,随时插拔,可以同任何大组织大架构进行连接但又不被束缚,去做项目而不是做那种臃肿的百年企业。

例子一、我们观察这些互联网大佬们,他们在成功取得第一桶金后,几乎全都转身一变成了投资人,他们身份变换后,做的就不再是原来的实体项目了,而是从原来的项目系统之内跳出到了系统之外,他只是按照原来创业形成的思路去寻找新的项目并投资,用他手里成本比较低资金去换取别人受众价值较高的东西(某个项目的股份或者人才等),就这样不断播种,有了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

放眼观察,任何世界级的组织或者其他的项目,一定是用了这样的一个方式,也就是他从来不沉溺于某一个状态或者地点,比如开个小店或者做点自己喜欢做的小资的事等等,更不是用大量的高成本投入去培育一个免疫力低的品牌。

例子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关于网景(netscape)的故事,网景浏览器在同微软的IE浏览器竞争的过程中,败于各种商业手腕,以至最终在市场上消亡,但是网景的开发者们在积累了最够的资源后,并没有因为网景的消失而没落,他们随后转身投入到智能家电的研发中去。(柚子注:我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不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网景后传:残部再战与遗孤复仇,更详细的资讯就自行谷歌吧)关于网景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1998年,微软操作系统捆绑IE浏览器软件销售打压网景,成为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的总检察官集体起诉微软的导火索,起诉理由是“微软为普及本公司的IE,向各个人电脑厂商施加压力,强迫他们将IE与Windows非法捆绑销售,从而排斥了竞争对手网景公司”等。
2000年,杰克逊法官作出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微软虽然竭尽全力挤垮了网景,取得了互联网战役的第一场胜利,但代价巨大,面临被拆分的厄运。
微软随后提出上诉,案件的审理转移到了联邦高等法院。而此时,微软也与欧盟反垄断机构发生了争执,欧盟反垄断机构的加入反而使事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微软在大方地向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提供这一切的同时,提出一个让网景军团齿冷的条件:解散网景。微软对网景残部的追杀似乎不遗余力。让网景军团寒心的是,把网景当作筹码利用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同意了。
2003年7月15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全面解散网景,解雇原网景大部分程序员,还把网景的标志从建筑物上移除,这一幕深深地烙在网景支持者的心头,并成为他们厌恶美国在线的重要理由。
引自《网景后传:残部再战与遗孤复仇》

四、
人类没有预测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做的判断,比如说我要做某个行业,我要去做某个职业,要去干某件事等等,都是非常滑稽的。比如前些年流行考公务员,大家都梦想成为公务员,但是谁能预测到今天的状况呢?比如在2008年6000点时买入股票的人来说,他也没有预测到5年过去了仍旧徘徊在2000多点的股市。这些人都活在基于预测的判断里,而忽视了人没有预测能力这个最根本的因素!!

问题来了,如果这样的话,所有的行业报告、分析、判断、预测就全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了吗?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价值,但是依据这些东西而出现的结果却都不怎么可靠。看这样一个计算:

100万亏到10万 只需亏损90%
从10万再回到100万 需要盈利1000%

上面这个计算就是我们现实社会的一个抽象,的确很不公平,但这似乎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前面举例说到的品牌的建立和崩塌以及人的长成与死亡,十年树木,却可能在一分钟内被锯断。反观人的行为,我们往往追求的都是难于获得而易于失去的东西。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这样:10个预测当中,如果9个正确,我们的正确率就是90%,但是有1个错误,可能就把我们打回原点。

我们所做的判断都是基于过去,不论是基于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预期,我们都是无法真正的预测未来的。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认为“天道”的特点在于减少有余而补给不足,而“人道”则反之。

在没有预测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得到一个好的被动性收入系统?

一、
在“人类没有预测能力”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对外部系统的能量的把握,是要分类处理的,外部系统的能量可以分两类:一类外部能量有强烈的周期属性和稳定性,比如自然能量系统的四季、节气、日照、降水。比如热能的线性表现,化学能的可控性,和对核能一般条件下的掌控能力。我把这类系统成为温和系统(黑天鹅作者塔布勒称之为平均斯坦)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即使没有预测能力,也可以根据这种能量的周期性和周期内的稳定性实现一般条件下的掌握和利用。另一类就是外部系统的能量具有强随机性,如一个人的情感,一个群体的行为,细胞分裂中的变异,或者多个温和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或者温和系统在非常周期内的表现,比如说这次地震给日本核能以及全球核能利用带来的影响,我把这类系统称为裂变系统(塔布勒称之为极端斯坦)。

而对于那些成功的驾驭了温和系统的人却司空见惯,这些人在这个温和系统中是得不到竞争优势的,比如一个一年又一年重复的良好的利用了自然环境温和系统的每年都丰收的老农民,或者驾车100天不出任何事故的司机,或者仅仅是一个健康的人(利用了)即使他们都很好的利用了外部系统的能量,并且连续持久的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在温和系统上投资成功,人们是不会把他们当做成功者和英雄的。(柚子注:唉,现在时代不同了啊,污染严重,不怎么生病健康的人也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了呢

当然,我们有的人得到的是一个短暂的有着不错收益的被动性收入系统,但是短暂性的系统的好坏,要根据这个短暂性的周期来评判,比如说,我们如果进行高杠杆买卖,可能会一夜暴富然后第二天又亏损变成负翁,这种短期内的剧烈变动会让你厌恶的,但是如果在你的有生之年你的一笔投资一直处在上升势头,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从历史长河来看,这些都是短暂性的系统,但根据其周期不同会有不同的评价。

二、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我们能够利用、子孙后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能利用并受益的系统应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呢?答案很简单:这个世界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最好的被动性收入系统,它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高成长性——高成长性才是构成稳定性的真正基因。正是他给我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深入一步去看,你现在做的任何事情,如果缺乏高成长性(或者说高增长性),就没有稳定性。比如说经营一个企业,如果增长率只有20%,就太低,不符合这个高成长性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下观察,最合理的增长率应该是几十倍。

三、
自然界带给我们的关于高增长性的启示:
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那些长期永续性的存留下来的东西有:黄金,钻石,各种基本元如氢元素、碳元素,基因,老鼠、蟑螂、一下昆虫、野草、病毒、细菌等等,而再看雕镂玉砌、亭台楼阁、帝王将相全都灰飞烟灭。留存下来的这些东西,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低损耗型的东西,如黄金、钻石、陶瓷等等,他们本身的化学惰性很强,几乎不跟外界发生反应,或者就是像碳元素、氧元素等只是从一种化合物转换成了另一种化合物,他们本身存留了下来;
第二类是执行高成长性规则的东西,如水稻、玉米,一颗种子可以产生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其实几乎所有的植物和广泛存在的生物都有这种特征,比如老鼠的繁殖,比如病毒的传播能力、比如细胞的分裂能力等等。人从一个受精卵长大成人,受精卵需要分裂2^55次,人活在世上,每天身上新增的细胞累积达到60亿个,可以看到一个人每天的损耗是非常大的,只能靠细胞的高增长性来维持人的稳定性,只有增长和消耗达到一个平衡,你才能生存。(柚子注,我不懂生物的,而且徐老师是完全凭借记忆来讲课的,这里的细胞分裂的数据我没有查证,欢迎读者指正,大家懂这个例子想表达的意思就OK了
老鼠常常成灾,生存能力超强,也源自其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它们具有高增长性。百度上有个资料:(柚子注:引用资料未经考证啊,仅是摘录!

小母家鼠:生长40天可受孕,大母家鼠:生长三个月成熟,21天可怀孕。 第一胎5~6个,以后每胎加一个,直到一胎达到15~16个,以后每胎减少一个,直到一胎产5~6个时,就停止繁殖。一只老鼠一年要怀8次胎,俗话说:一公一母,一年三百五。

比如蟑螂,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物种,但是恐龙灭绝了,蟑螂却在阴暗的角落里看着人类的诞生并甚至有可能看到人类的灭亡。
恐龙繁殖数量少,成长期漫长,遇到灾害时损失大于增长,灭亡是必然,而蟑螂却不同:(柚子注:引用资料未经考证啊,仅是摘录!

蟑螂繁殖非常快,一对蟑螂在一年后可繁殖两万只。雌蟑螂一次交配,可终生繁殖。如果你在白天看到一只蟑螂,有可能在缝隙中藏着几百只,可能是因为它的住所过于拥挤了,这是蟑螂非常严重的可能标志。有的种类还能进行无性繁殖.一般条件下德国小蠊经过36-56天的成长就可以成熟产卵了,卵期为14-30天左右就可孵化出小蟑螂蟑螂繁殖没有时间性的控制,但是从产卵到出来,50-60天就可以了。而蚊子的繁殖能力也并不逊色多少。

所以我们看到,经过漫长的历史存留下来的只有这两类的东西:第一类是低损耗型的东西,第二类是执行高成长性规则的东西。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尤其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学习第二类,也就是学习执行高增长性规则的东西。

四、
但是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人是学习第一类低损耗的东西的,比如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的的钱每年是会有一定比例的固定损耗的,这时候你去投资收益率5%左右的国债或者做收益率只有15%-20%的项目,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当然这么做是符合人的情感收益需要的,这是羊群效应的体现。对大部分人来说,鹤立鸡群是一件痛苦的事。

拿PRE-IPO同普通股民比较来举例子,来看一下高成长性的有点:PE、VC的生存态度不同于普通人的求稳,因为他们投出去的是真金白银,但是因为认识到他们没有预测能力,就对风险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为了对冲风险性,他们投项目就必然要求这个项目具有高成长性。比如说,一个VC会把一个亿的资金分成十份,投在10个项目上去,这样,只要有一个项目的收益达到10%,他就可以保本,日本软银孙正义投资了全球很多的互联网项目,在2000年前,互联网行业的收益率非常高,其投资收益甚至超过种下一粒玉米种得到两个玉米棒的程度,正是这样的高成长性,让承担了巨大风险的VC也能存活下来并且活的很好。对于PE来说,由于存在市盈率这个衡量指标,他们只要推动项目成功上市,就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比较起来,股民就只能靠运气去找那种像网宿科技这种涨疯了的股票了。(*柚子注:最后一句话网宿科技的例子是我加上的,我只是举个例子啊,不代表我推荐网宿科技,而且我也不懂炒股,投资有风险好不好~~(>_<)~~ *)

Intel总裁安迪·格鲁夫有本书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于个人投资,对于被动性收入系统来说,只有暴利才能生存!!再回忆一下前面的公式:

100万亏到10万 只需亏损90%
从10万再回到100万 需要盈利1000%

柚子注:所以啊,关注商业案例的人都知道史玉柱沉浮的故事,这真的很不容易的。

总结一下

自然界的动植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小草。面对风险,动物和植物有不同的态度,风险一来,动物会跑掉,他们躲避风险,但是植物则是风险来临无法跑掉,就迎接风险,无法抗拒就死掉——植物用高成长性来对抗风险,比如一颗小草,发芽之后,会迅速生长,并且优先结出种子,一颗小草,在合适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变成一片草原,野火烧便死去,春风来又生长。因为植物的种子可以跨越时空,一旦有发芽的机会,便会出现几十倍的增长。
你所选择的被动性收入系统,应该要具备高成长性,这样才能具有稳定性。同时要切记,你是不具有预测能力的,所以你做的每一个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只有具有高成长性的东西存在,你才能持平,才可能保持增长。

柚子注:对于小草啊、蟑螂的高成长性,我倒是有个疑问的,就是说,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其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使得群体具有高成长性,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未必就有高成长性,比如有的小草、蟑螂可能在种子、卵的状态下就被铲除了。也就是说,高成长性应该是针对群体而非个体而言的吧?我有点不知所云了,暂时把疑问记在这里吧。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