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mindseeker 2014-08-26T11:56:02.000000Z 字数 9923 阅读 877

丁建略-生命的质量

未分类


一.什么是活着

你觉得什么才是活着?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只要一个人心脏在跳动,能够呼吸和吃饭,就是活着。我的结论是:当大脑有效并且能够思考的时候才是活着。

先看几个例子:

前天我去澡堂,看到一对父子在洗澡,儿子40岁左右的样子,父亲大概70多岁。父子两人没有请搓澡工,而是互相搓澡,这个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个儿子很有爱,他让父亲给自己搓澡,他的老父亲会有很有价值感,这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益处。这对父子的和谐场面也让我联想到时光易逝,联想到自己,从读高中开始到现在成为大学老师,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不经意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也正式如此,我就不断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

2009年的时候,我跟一个在北京的师兄约好要去拜访他,但后来过了很长时间都联系不上他,后来通过我的一个师姐才知道这个师兄遇到车祸去世了。生命真是无常!我就想,如果那天是我遭遇不幸,那么现在的一切就都是泡影了。从那之后,我对生命就有了很多的理解。

我开始给自己做一个设定:把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度过。就是说,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下明天,那么今天晚上我把时间花在这件事上会不会后悔,如果觉得后悔,就不去做这件事。
生活无常,每天都有很多人遭遇意外,没有人知道自己第二天会死亡。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第二天会死亡,那么他今天可能就会换一个活法了。进一步想,即便我们每天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意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办法把每天都过好,让生命更加有质量呢?

-

看过这样一个新闻:某地超市促销,几百个老头老太为了领一张10块钱的代金券花5个多小时排队。用5个小时的时间去换取10块钱,这就意味着他们每个小时的价值是2块钱,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计算出他生命中一年时间的经济价值。这个时候你去问其中一个老头老太,如果让他少活1个小时给他2块钱,他/她是否愿意?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排队5小时领10块钱的行为就是不理性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是理性的。

二.反应性

2.1时间都被浪费了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只要我的眼睛睁着,脑袋还转着,我的生命就是存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生命中的很多时间都是被偷走的。(或者说是被自己糟蹋浪费掉的)。

大家都有在车站等公交车的经历。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在公交车站不断的转身、抬头观察车辆驶来的方向,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就不断重复这个转身抬头的动作。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脑袋不断发出一个信号:车怎么还没有来?这个信号可能在他脑子里重复了上千次,但却没有任何结果。因为公交车是否行驶过来,跟这个等车人脑子里的信号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公交车只会按照时间安排和交通状况行驶。

联想一下,是不是很多等公交车的人都是如此呢,他们或者焦急或者无精打采,总之就是在消极的消耗着时间,单纯的把自己放在一个麻木等待的状态。

可是,我们能不能利用这等车的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来思考一个问题呢?比如某道菜我怎么做才能更好吃,比如某本书的某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比如新闻联播背后的逻辑什么?如果一个人不去思考,对很多事情都习以为常的麻木,在我看来,这些人的生命的质量就非常差。

2.2大脑的反应性

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高效率或者说什么是有效的时间?

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反应性。所谓反应性,举例来说,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手机响了,你接通手机后,你的注意力就会被电话另一端的人的话带走,他跟你说哲学思想,你的脑袋就反应哲学思想,他跟你说家长里短,你的脑袋就反应家长里短,他跟你讲未来十年的人生规划,你的脑袋就反应人生规划。——这其实就是说,你的脑袋里呈现什么,是由某个刺激决定的,这叫做反应性。这就像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把课堂时间交给老师,老师讲什么我们的大脑就会反应相应的东西,由于大脑具有反应性,我们很难超越这个反应性。

再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吧。菜市场是普通老百姓常去的地方,人非常多也杂乱。你可以随便指着一个人并且骂他,这个人一定会马上反过来骂你,他不会去想这个人到底为什么要骂我,他不会抽出来看,当外界有了一个刺激之后,他会立即作出一个反应,甚至都不思考为什么。

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信号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大脑总是穷于应付各种刺激,不停的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因此就很难产生一些新的信号——也就是所谓有效思维。

人脑没有屏蔽刺激信号的机制,当有一个信号刺激你的时候,大脑一定要作出反应,即便我们有意识的屏蔽掉了某个信号,但实际上是选择了另外一个信号。而大部分人的大脑都停留在反应性的阶段。

2.3能超越大脑的反应性阶段吗

那怎么超越反应性这个阶段呢?就是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思维的时候。

所谓把握自己的思维,就是徐老师在节目里提到的“自觉”。当你对自己的思维有个“觉”,对自己的反应性有个“觉”,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你的某个行为是一个反应性,而不是经过你思维的结果,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一种能够把握自己的思维的状态了。

当你进入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你的大脑才可以自主的去选择刺激,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了。能够自主选择之后,你就可能选择一个有效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个刺激,当你选择了这个有效问题的时候,你的大脑才是有效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回想一下,有时候,你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起床后,稀里糊涂看了一个肥皂剧,看完之后没有什么想法,就去吃点东西,睡个午觉,醒来后觉得挺舒服,就又听了两首歌,翻翻时尚杂志,然后到湖边散步,总结一下,觉得这一天过的不错,就睡过去了。其实这样的一天,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反应的过程。

那什么才是一个有效的过程呢?比如,当你在看肥皂剧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想,是什么东西这么吸引我,这么无聊的电视剧我居然还能看下去?是电视剧很有吸引力还是我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觉”。再比如说,你在湖边散步,觉得非常好,你可能会突然想,是不是别人在湖边散步也会觉得很好呢?这种感觉是大家普遍都有的还是只有我自己有呢?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有效思考的阶段。

对于处在反应性阶段的人来说,刺激后大脑的反应是自发的,没有什么痕迹;而有效思考阶段,当我们面对真实的问题去思考的时候,大脑是会留下痕迹的,这就是有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体会的,影响你人生走到现在的几个节点上,你只是做了一点认真的思考,你就走到了现在。换句话说,你只是做了很有限的几次有效的思考,就对你的人生轨迹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如果在我们过去漫长的10几年、20几年的时间里,你都是在进行有效思考,那么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无法想像。

2.4高效的状态以及如何读书

这个时候就进入到第二个问题,当你的有效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质量的时候,他是可以呈现一种逐级放大的模式的,这时候就变成了一种高效模式。这就像徐老师在节目里提到的连赢的概念。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所谓十连赢,就是2^10=1024。当你有效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你才能达到高效的状态。

生活中是很少看到这样高效的人。因为大部分人的时间,连基本的有效都做不到,他们纯粹停留在反应性的阶段。这样的人读书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拿支笔,看到某些句子,就开始划线。

在我看来,拿笔划书的人,脑子基本都不好使——因为他们划书的时候,大脑是停留在反应性的阶段,他觉得某句话有道理,就划上线,看到另外一句话有道理,又划上线,虽然他的大脑也对书的内容进行了反应,但是这样反应往往属于认同式阅读。所谓认同式阅读,就是你觉得这个知识是有效的、正确的,如此而已。而那个知识迟早都是你的,这些知识不会改变你,你还是你自己。

所以,什么才是一种有效的读书呢?就是你听不懂的话最后听懂了,你读不懂的话最后读懂了,这才会改变你。我经常跟学生讲,真正改变你的,是你听不懂的话,你听不懂就先记住,慢慢去体会。这个时候你就不是反应性了,而是有了一种自觉:我不懂可能是因为他的生命经历和我的生命经历不太匹配,他是站在300米的高度,而我只是站在20米的高度,他看到的风景和我看到的风景不一样,他说的话,我现在可能搞不明白,但是我先记住,他是站在300米的高度看到的,等我走到100米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的意思,这时候,我就一下子进入到了300米的高度。这就是一种高效的模式。

再举例子,小学课本有个劝我们要坚持的故事,说是一个人挖一口井,但是他不坚持,每每在即将挖出水的情况下放弃,结果挖了好多口井,到最后却一滴水也没有得到。这个挖井人就是反应性模式。

那高效模式如何反应呢?挖了第一口井之后,虽然没有出水,他可以卖掉这口井,因为对于买家来说,接着挖是很有可能挖出水来的,而且之前挖井的劳动是有价值的。挖井人可以拿着卖井的钱雇佣一些人帮忙挖第二口井,这样效率提高,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这时候即便没有挖出水来,还可以卖掉换钱继续挖第三口井,然后雇佣更多的人来同时挖井,这时候效率越来越高,所需的时间减少,慢慢的就进入到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柚子注:写到这里想到了很早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不确定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但是文章出租车的运营思维却让人耳目一新,也属于这个高效的模式吧,很具有启发性。)

2.5对高效状态的理论描述

这个例子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让大脑的每一次神经元冲动、传递,为接下来的神经冲动、传递开疆拓土。神经元有点像我们拿着手电筒在漆黑的森林里探路,正常的情况下,是我拿着手电筒一照,那边亮就向那边走过去,可是现在我想往后退,前面就没有路了,因为你只有一个手电筒,你往后退再往前走,就又找不到前面的路了。这样的花,你可能拿着手电筒在森林里转了一圈,都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自己距离出发点多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都是在这个层次上思维的。

那我说的神经元为下次活动开疆拓土是什么意思呢?我拿着手电筒往左边一照,发现有课树或者其他东西,就在这里设一个小亮灯,然后我继续前行,到了某个地方,再设个小亮灯……这样只要我走过的地方,我必须把他照亮,下一次我再从这边走的时候,不需要电筒也可以走过去了。

我们的思维是有这个特点的,当我们要穿越某个东西的时候,是非常费力的,如果你在那个地方反复的思考,大脑就会留下痕迹,那个节点就像开疆拓土一样留下来了,然后继续前进,又会留下新的痕迹,慢慢的你的思维会越来越高效,所以这个时候就进入一种高效的状态。

我认识的高效的状态的人里面,徐老师是最典型的一个,他也是一个一直启发我的楷模。他经常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偶尔可以看到他的眼珠转一下,他可以这样躺一两个小时,你可以假设他是在胡思乱想,而那个时候常常是他的大脑在探索的过程,他在不断的推演一个逻辑过程,那个时候他是最美的。(哈哈,丁老师观察的可真细致,嘿嘿)

很多时候我们是达不到这种高效的状态的。我们常常不得不对对刺激进行反应。回到开篇的问题,我问什么是活着?就是当你大脑有效的时候。所谓有效,就是面对一些真问题,面对一些真正值得为之去探索的东西的时候。而这种探索能让未来探索变得更加轻松的时候,你的大脑训练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一种高效的状态。这时候甚至你在上厕所的时候都是赚钱的,我想,这也是我对徐老师讲的被动性收入思想的一个理解,当你达到高效的状态时,哪怕你是在睡觉,你都是赚钱的,你都可以在享受生命之美。

三.大脑的三个层次

3.1高度不同,风景各异

什么是活着?在我看来,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质量,这种质量表现在大脑上的有效时间,是你大脑的一种状态,当你大脑的状态维持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真实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开始变得更真实了。为了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来讲一下大脑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原始脑,也就是爬行动物的脑。他负责我们的吃喝拉撒睡。
第二个层次:情绪脑,我们大部分情绪的力量都来自这里。
第三个层次:理性脑。

我们大脑的三个层次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但是,对于不同的人,他们不同层次的大脑丰富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原始脑最丰富,理性脑最弱;有的人则相反是理性脑最丰富,原始脑最弱。大致如下面两个图形一样:

图一 图二

从我的生命体会来说,大脑的三个层次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因为生命的质量,人和人之间生命的厚重程度,是大脑里面反应的一种状态。对于这种状态,如果你没有体验过,是不知道他的美妙的。其实,面对同样一个东西,你站在不同的生命高度去理解的时候,是很不一样的。

这里举「做爱」的例子进行说明。(大家可能不太习惯公开谈sex,呵呵。如果大家觉得看我的笔记文字不过瘾,就去荔枝听丁老师的录音吧,嘿嘿)做爱的时候是有性高潮的,一般人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问是否有过高潮经历,然后也就止于此,不再深入交流。而从学术上来讲,性高潮至少有三种层次:

第一个层次,交配层次。这是由原始脑所驱使的。这会带给你一定的快乐,兴奋,愉悦的感受,而且,很多人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的,实际上,这种层次的做爱同手淫没有太大区别,即这个层次的做爱,其实不需要一个对象也可以完成。

第二个层次,性爱层次。这是由情绪脑决定的,情绪脑决定的性高潮模式是双方在非常愉悦的情况下,情绪上对整个世界是非常开放的,双方在一起有面对面的情感交织的情况下产生的。双方在一起高潮的时候会有一种全身打通的过程,他们会感觉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会打开,会感觉非常愉悦,达到一种比happiness更高的层次。这种情况下,做爱的双方其实不会感觉很累,甚至双方会有一种充电的感觉,比如之前只能跑10圈,之后可以一下子跑20圈。

第三个层次:爱欲层次。这是来自理性脑的性高潮,可能很难理解。当理性脑的性高潮产生的时候,这其实是双方对对方及自己的生命的一种非常深刻的理解,这种情况下的性高潮可以让人产生永恒的感觉,大脑会产生一种「美」的感觉。「美」是没有办法描述的,体会过的人自然就知道,就像我描述梨子的味道一样,没有吃的过人,无论如何也听不懂,吃过的人不需要听过赘述,自然知道滋味。理性脑状态下的性高潮是作为一个生理状态的你和作为一个心状态的你与另外一个具有生理的,心的,灵魂状态的人的偶遇后绽放出生命之美。

对于我们大脑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理脑我们人皆有之,这里就不再多说。
先说一下我们大脑的第二个层次:情绪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的不快乐不幸福都来源于情绪脑,这样的人感受非常低。

你的情感的开放状态,你的情感的真实程度可以决定你对这个世界连接的时候的紧密型和真实性。这决定了你能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告诉你的话。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人是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的,你能否感受到一个人语言背后的逻辑,逻辑背后的那个心,你能够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他那个情绪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这其实非常重要。所以说,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他的情绪脑是非常丰富和充分的,各种的可能性在他的大脑中都是存在的,而不是被抹杀的。

3.2如何认识「知识」

中国的教育弊端是抹杀了大脑的可能性,以换取一种东西的确定性——确认考上大学。我进而想提出一点:如何认识「知识」这个东西。

理论上来说,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要把知识装进我们的大脑里面去,这样我们的大脑就有了知识,其实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会观察到,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被知识奴役的,这样的人嘴巴里可以说出很多知识,听起来似乎都很对,但是却根本经不起推敲,这种知识就是假知识。换句话说,知识殖民了他的大脑,他只是知识这个符号的载体,而这些「假知识」就像前面提到的大脑病毒一样,当别人的防毒能力比较差的时候,就会接受并进而继续传递这些病毒。实际上,这些假知识大部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常常是没有用的,不仅没办法应对生活需要,也不能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用说应对上天的提问。

其实,知识就是一种东西,他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通过与知识的接触,来训练我们的大脑,并进而生成了我们的大脑,这个时候,这些生成我们的大脑的知识才是有用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呢?其实我们是希望在接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甚至驯化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可以去接纳这样一类知识,而不只是某个知识。经过这样的训练,当我们再去接纳一种跟这类知识比较相似甚至相反的知识的时候,都可以顺利轻松地接纳,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被拓宽了。

其实,我们的大脑最后什么也不留下的,包括知识在内,什么也不会被留下。唯一留下的就是我们大脑传递接受知识之后的那个感觉,这个感觉其实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

当你接受各种知识,认识的非常深刻,形成一定的系统之后,你的大脑就会留下这个「道」,这个「道」就像抗体一样。比如,当感冒病毒进入到我们的身体之后,我们通过与病毒的互动,身体会生成一个抗体,知识就有点像这个病毒,我们通过与知识的互动,反而促进我们大脑的成长。

可是呢,我们往往觉得只要占有了知识,我们就可以变得非常强大,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源自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生产习惯。典型的农业思维方式是这样的:我种了一点地,只要我努力点,认真点,秋收后把粮食拿回家放进粮仓,这才是我的东西。所以,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多往脑袋里塞东西。我们把脑袋当做了一个仓库。

3.3如何驾驭知识

实际上,这种把大脑当做装知识的仓库的认识抹杀了我们大脑的可能性,对我们可能的幸福都是有扼杀的,如果你不想被知识奴役,你就必须学会驾驭知识。

只有一个人真正学会了驾驭知识,你才可能有真正属于你的理性。有的人看起来非常理性,其实他的理性是一匹疯狂的野马,当他发力时,往往会把你搞得分不清方向。真正的理性是属于那些驾驭住知识的人,他们才拥有真正的自由,至少是精神上的自由。如果你是被理性的野马莫名其妙带走的,带到不知道哪里去,你就没有了自由,所以,这个时候我想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的大脑思维首先具有一种反应性,我们只有超越了反应性,才能形成一种「自觉」,所谓「自觉」,就是自我觉察,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反思,并且自己能够把握这个反思,就是「自觉」。当我们进入自觉之后就会发现,有些人讲各种知识总是滔滔不绝,讲的好像也非常对,但是生活却是一塌糊涂,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感受不到心灵是温暖的,你感觉自己的大脑被他的话带的非常累,这样的人虽然有反思,却没有能够把握住这个反思。

第二,下一个层次就是自发自觉,就是他的行为,是按照他当下的本性,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人发出来的,而这种发泄又是那种自觉化把握之后生成的结果,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电影《心灵捕手》里的心理医生尚恩就做到了自发自觉的状态,他的每一个行为看起来都是自发的,当威尔骂他的时候,他会气愤的一把抓住威尔的脖子,他的行为是完全自觉化的结果。这种自发自觉的状态之所以很好,就是因为这个行为既满足了他作为一个人面对环境的自然的反应,同时又是对这个社会,对当下这个情境最有利最有效且对对方最好的一个反应。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反应性也是自发发出来的,他为什么就不好呢?因为反应性是没有选择的。也就是说,我看了这句话,我必然会有这个反应,但是看了这句话之后,当我们的大脑面对这个刺激的时候,其实是有无数个可能的反应的,我本应该可以自发选择其中一个反应,但是因为长期的训练,我们把很多可能的反应全部都抹杀掉了,只剩下一个反应。

所以,我们要训练拓宽我们的思维,去把这种产生多种反应的可能性捡回来,当有了很多反应性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对对方对当下对世界最好的反应,也就是自发自觉的反应。——这是一种很高很高的状态。

四.真善美的问题

人和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同的,生命的质量也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是孤独的,尤其是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之后,这个世界的某一端某一极某一个角落,在人海茫茫之中,总会有人跟你遥相呼应,不需要握手,彼此的心都能听懂。(哈哈,这段话是煽情的丁老师说给群里朋友听的,我也借花献佛把这句话送给我心爱的姑娘,希望你能看到)

有时候我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我经常讲,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人和猴子之间的差距。有的人跟猴子的差距可能是一两米,而这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差距可能是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因为人和人外表看起来虽然很相似,但是他们大脑里的状态是不同的。因此,我想说一下我对「真善美」的理解。

第一:什么是「真」呢?我的理解,就是当你拨开云雾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时候,看到一个真的问题的时候,你才是真的,而很多人是不真的。只有当你的思维达到自觉之后,你才可能是真的,否则,你的大脑里就全是幻象。
所谓幻象,就是说换一个人,按照他的生活轨迹生活一下,一定会得出像他一样的大脑,这就是幻象。他根本就没有逃离对他的各种命中注定,逻辑的注定和情感的注定,无法逃离这些注定,他就不是真的。这段话听起来可能费解,我只能说,体会过的人,自然很有感触,没有体会的过的人,记住那句话吧:改变你的,是你听不懂的话。

第二:什么是「善」呢?我的理解,只有你看真了这个世界之后,你才知道什么事情去做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好」,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事,其实是自己觉得这是好事,或者认为大家会觉得这是好事,或者是认为我这样做他会觉得很好,这些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时候好心办坏事,甚至有时你做的事,当时觉得是好事,但是多年之后变成了坏事,这样做所谓「做好事」的层次,其实就非常低。

我说的所谓的善,就是看清楚真之后,你才可能有善,而这个善一定是洞穿你自己的生命,对方的生命以及作为人类的这个生命之后,你才可能做到。一句话,你参透不了生死,别说自己善。

第三:什么是「美」呢?美是大脑非常和谐放电的那个模式。就是说你的大脑的三个层次都非常充分的情况下,你才能产生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从生理指标来说,就是你想流泪,你生命感受到了了一种永恒。你可能对如何感受到永恒有疑问。

其实,在特殊状态下,大脑神经递质的转变会改变你对时间的感觉,比如当我们从高空跳伞的时候,人会处在一种非常惶恐的状态,这个时候是可以看到秒表最后一位数字的移动方式的。正常情况下,手表上的数字信息传递进人的大脑时是非常慢的,可能在一种紧急惶恐的状态下,数字信息的传递速度是会大大加快的,你的时间感也会发生改变。当你处在一种美的状态的时候,你就真的可能感受到那一刻是永恒的,所以我讲,到最后的时候,你会有一种美的感觉。

回到我们开始说的问题,不论是向死而生还是其他,不管你是像肉猪一样生活,还是向工蚁一样忙碌,从终点来看,大家都没有区别。但是,人生短短三万多天,我们不应该糟蹋我们神奇的大脑。既然我们拥有一个丰富资源的大脑,就应该用她去享尽生命的美好,感受本应该属于我们的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果我们每天只是为了生存而吃喝睡觉,岂不是很没趣?

五,结语:让我们去享受生命的美好

我们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仰望茫茫宇宙,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我们应该努力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更长一点,更厚重一点,高效一点,我想,这才是我们对待生命的一个应有的态度。

在我十八年的心理学学习实践过程中,我的生命也发生了很多很多的改变,我很庆幸生命让我选择了心理学,我很庆幸可以遇到很多人,我们可以相互沟通、理解和熏陶,我可以接纳他们,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既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既然我们能够体验到生命中的这些美好,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去做一些事情,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更多无限的可能。于是,你可能会会想到去创业,想到去做一些真正的探索并把结果告诉全世界,想到去拍一个电影,来传递这个世界的美好,自热而然想去写书、做演讲、成立沙龙,自然而然想去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认识到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杨的。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变得比有限多那么一点点。

做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生的那一瞬,他有些东西就改变了。是什么呢?就是生命的有限性改变了,孩子的出生,让他们的生命以某种方式传递了,让他们的生命可以一直都无限下去,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正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开始做微信公众号幸福军团*(幸福军团ID:xfjt_djl)。我自己也是认识到生命非常有限,生活留给我的有效时间非常少.因此,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点事情,希望借此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永恒,不再那么有限,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因为自己做的这点事情而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这样就足够了。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