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Sarah 2016-04-15T04:41:50.000000Z 字数 7378 阅读 1015

程序员思维

未分类
为什么做事儿不能通过经验??因为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凭
借经验会死的很惨,就有点儿像中国的考试 考前背答案。如果套用
你将会忽视面前的已知,你的思维会严重的失真,你不会注意到问题
的本来面目,你会盲目的犯很弱智的错误。。你必须是通过思维得来
的,对于任何问题不是回忆套用,而应该是对面前的信息主动加工处
理分析,客观的观察可能的解决,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套用=失真=注意不到真正的问题=问题一旦变化就错】
不客观的结果
但是,如果给新手提供与情境无关的规则去参照,他们就会变得能干
起来。也就是说,需要这种形式的规则:
“当 X 发生时,执行 Y。”
换言之,需要一份指令清单”
情景 新手就是不管客观环境什么样,遇到什么问题都是一样的处理
方法,照搬、套用、模仿、像背公式一样,背下以前的经验,背题,
然后遇到什么问题都一样的方法去套用,第一步、第二步,就像数学
套公式一样,这种方法再应对与语言性的考试,或者学校期末丝毫不
考察思维的考试的时候十分的管用,但是一旦考试内容千变万化考察
能力的时候就毫无用处。因为题目永远是新的 不可能重复 而套用只
能针对旧题 如果没有一整套熟练地思维模式,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
就像一个残疾人
专家则会针对“情景”就是没有固定之规,十分的灵活,全部注意力
关注面前已知信息,抓住问题,根据面前的客观已知事实,用现有的
能力去解决,头脑中存在的只有面前已知,没有任何过去的旧的回忆
套用,而是关注问题的每一个信息点,把问题解决。
比如都是厨子。新手按照步骤每次都一样的做法,专家则是发现今天
的肉没有昨天的嫩,所以相应的减少了烘烤的时间,而今天的浆料则
可以相应的少涂一点,因为鲜嫩的肉更容易入味儿。
这些做法都不是他们之前头脑中固有的套路,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在小
本子上写过 肉嫩就得少放料,而是根据面前信息,只关注面前信息,
去解决问题。他们关注到今天的肉嫩,然后提出疑问,针对这个问题
思考解决措施,然后制定了步骤==少烘烤少涂料。这就是思维。这是
新手不具备的,这时候新手就会问:为什么今天的肉要少放料?你怎
么知道的?
这就是灵活
指令清单(包含情境无关的规则)的问题在于你不能一五一十地将所
有事情解释清楚。例如,玉米饼食谱中提到烹饪“大约 20 分钟”,那
么我什么时候需要延长或者缩短时间?我如何知道已经做好了?你
可以设立更多的规则去解释,然后再用更多的规则去解释刚设立的规
则,没有一个实际的界限约定你需要说得多明白。这种现象被称为无
限递归(infinite regression)。因此,你必须明确中止反复解释。
规则只能让你启程,不会让你走得更远。
是能解决全新的问题、商业上很少有重复以往的问题。所有的突发事
件都是全新的,一个人不可能根据旧的套用去应付。必须得是内化自
己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
处于精通水平的从业人员有一项重大突破:他们能够纠正以往不好的
工作表现。他们会反思以前是如何做的,并修改其做法,期望下一次
表现得更好。到这个阶段,自我改进才会出现。
专家知道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哪些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也许不是
有意识的,但是专家知道应该关注哪些细节,可以放心地忽略哪些细
节。专家非常擅长做有针对性的特征匹配。
有两种思维,L 思维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 R 思维则类似潜意识
新手使用规则,专家使用直觉 , 直觉是 r 型思维通过浸泡培养的
新手需要与情境无关的规则,而专家使用与情境相关的直觉
对于复杂的问题,R 型搜索引擎不受你直接意识的控制。这有点类似
于你的边缘视觉。边缘视觉对光的敏感度比你的中央视觉更高。这就
是为什么你能感觉到某些东西正从你的视野边缘慢慢淡出(比如地平
线上的一艘船或是遥远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如果你定睛去看它,
它就会消失。R 型就是意识的“边缘视觉”。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一个棘手问题(bug、设计问题或一个遗忘很久的乐队名字)的答案
突然灵光闪现,可能在你洗澡的时候?或者在某一天你没有思考这个
问题的时候?这是因为 R 型是异步的。它作为后台进程运行,处理
过去的输入,努力挖掘你需要的信息。因而它要浏览的信息非常多。
捕获所有的想法以从中获益更多。
在成年时期,新脑细胞会不断再生。但是有趣的是,之前的研究人员
之所以从未发现神经形成,竟然要归因于他们的研究对象所处的环
境。如果你是困在笼子里的实验室动物,你永远都不会产生新的脑细
胞。如果你是困在斗室里的程序员,你永远都不会产生新的脑细胞。
相反,如果处于一个丰富的环境中,里面充满了需要学习、观察和交
互的事物,你就会产生大量新脑细胞和新的神经联系。【记不记得我
之前贴的那篇文章,就是每星期的几天过量学习,学的头疼,然后马
上睡觉,第二天起来就会感觉智商变高了= = 哈哈哈 原来是促进大
脑细胞的产生】几十年来,科学家被人造环境(无菌实验室笼子)误
导了,因为人造环境只会产生人造数据,这再次证明情境是关键。你
的工作环境需要提供丰富的感观机会,否则它真的会损坏大脑。
在我做家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同样地,在树林里长时间地散步,驱
车沿着偏僻而笔直延伸的高速公路进行长途旅行,也可以达到一样的
目的,只是迷径更小更方便。迷径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如今不论在
教堂、医院、癌症救治中心、临终安养院,还是其他康复地方,你都
可以找到它。你是否注意到伟大的想法或者领悟可能会在最出乎意料
的时候降临?可能是洗澡时,除草时,刷盘子时或者做其他一些枯燥、
琐碎的工作时。这是因为 L 型有点厌倦了这种常规的任务,走了神,
这才得以让 R 型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发现。但是你也不必非得清洗大
量的盘子或者强迫自己除草以取得这种效果。事实上,这就像在海滩
上散步一样简单。
你需要培养一种非目标驱动的思维方式。正如庞加莱所做,
把一切都写在纸上(或者编辑器中,如果你必须得这么做的
话),然后不去管它。不要试图思考。记住它,如布朗所说,
不要关注它。只要简单地记住它。让事实和问题自由地搅和、
浸泡
很多时候你难以看清摆在面前的事情,因为你已经习惯于通过某种特
定的方式来看待模式。我们往往会遵循老套子,即陷入特定的思维模
式和习惯的思维方式。努力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获取洞
察力的诀窍。
你需要创造一个 R 型到 L 型的转化吗?也就是说,你刚开始思考时
是全局性和经验性的,然后转换到更常规的实践和技能,从而实现学
习过程。同样,你需要由直觉引导,但是后面得跟着可证明的线性反
馈。例如,你可能从心底觉得某一个设计方案或者算法是正确的,其
他建议都相信直觉,但是要验证。
大脑不是一个用于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焰——你自己
的火焰。这不是别人可以帮你做的,而是一件你必须自己做的事情。
“羊浸式”培训不起作用。【指的是短期培训班 哈哈哈哈】 Sheep dip
training doesn’t work.
抽象的概念使用大量的隐喻去理解
此外,令人惊讶的是,只是掌握知识的提纲并不会提高专业水平。当
然,掌握它非常有用,但是它对你的现实日常工作没有贡献很多。这
引起了一些有趣的问题。除了不停控诉羊浸式培训外,人们还严重怀
疑大多数(甚至全部)技术认证项目。“知识体”显然并不重要。大
脑构建的模型、为构建模型所提出的问题和你的日常经验和实践对你
的业绩更加重要,它们才能提高你的竞争力和专长。仅仅掌握知识是
不够的。单纯密集、脱离情境的课堂教育最多只能给你正确的方向。
你需要持续的目标,需要反馈以了解你的进展,需要更加主动全面的
学习,而不是在令人窒息的教室里一年上一次课。
这是运用内在诀窍的关键要素:不要把精力放在纠正一个一个的细节
上,只需要具有意识。接受事实是第一步,只要意识到它即可。不要
做出判断,不要急于拿出方案,不要指责。你需要尝试培养非判断性
的意识:不要想着来纠正,但是在出错时要知道,然后再采取行动纠
正。观察 不做判断 然后行动
如何专注?
下面尝试一件简单的事情。坐下来待一会儿,不要想你昨天犯的错误
或担心明天可能出现的问题。着眼于现在,此时此刻的这一瞬间。
没有任何分心。没有任何自言自语。我就在这等着。
这并不容易,不是吗?
大部分冥想、瑜珈以及类似的练习都是为了这个相同的目标:缓和大
脑里 L 型嘈杂的声音所带来的痛苦,生活在此刻,不要将你的精力不
必要地分散,因为内心中喋喋不休的杂事会击倒我们。
相反,你想要的是沉浸到一种
宽松的思维状态中,在这里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和你的情境,不用做出
任何判断和回应。这就是所谓的内观冥想。那一刻你意识到某些事情,
但是没有额外的思考。顺其自然。在这种风格的冥想里,你需要做的
“所有”事情就是注意自己的呼吸。这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但它的
确有不需要任何道具或其他特殊设备的优点。以下是具体步骤。
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摆脱干扰或中断。这个可能是最难的一步。
舒适、清醒地坐着,挺直背。让你的身体放松下来,就像一个玩具娃
娃。花点时间感受体内的任何紧张情绪,将其释放。
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空气进入和离开你身体的这
一点上。
注意呼吸节奏,吸气的长短和质量,吸气后屏气的短暂间歇,呼
气的质
量,呼气后屏气的短暂间歇。不要试图去改变它,只是感受。
将思维集中于呼吸。不要说话。不要描述你的呼吸或其他任何想
法。不要与自己交谈。这是另一个困难的部分。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思考一些问题或在与自己交谈。每当你注意
力游荡开去,就要抛弃这些想法,轻轻将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即使你的思维经常游荡,这个练习能使你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在游
荡,并且每次都能使自己回来,这对你是很有帮助的。你努力阻止头
脑中出现任何词语。在本项练习中,词语可以出现——但你只需将其
释放。只要意识到即可,不去思考或作决定。语言、感觉、想法以及
其他任何东西来到时,你都不需要理睬它们,
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 Find a quiet spot, free from distraction or interruption. This
might be the hardest part. • Sit in a comfortable, alert posture, with a straight back. Let
your body hang off your spine like a rag doll. Take a moment
to become aware of any tension that you might be holding in
your body and let it go. • Close your eyes, and focus your awareness on your breath—
that small point where the air enters your body and where it
exits. • Be aware of the rhythm of your breath, the length and qualities of the
inhale, the brief pause at the top of the cycle, the
qualities of the exhale, and the brief pause at the bottom.
Don’t try to change it; just be aware of it. • Keep your mind focused on the breath. Do not use words.
Do not verbalize the breath or any thoughts you have. Do not
begin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self. This is theotherhard part. • You may find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 topic or carrying on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self. Whenever your attention
wanders off, just let those thoughts go and gently bring your
focus back to the breath. • Even if your mind is wandering often, the exercise of noticing
that you have wandered and bringing yourself back each time
is helpful
卢茨接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浸泡”方式 ,也就是让他们思想
发酵的方法(例如,我喜欢通过修剪草坪的方式)。我们曾谈论 R 型
如何获得运行的机会,但是有一个相关的想法来自意识的“多草稿”
模型。
如何保持注意力?
1. Learn to quiet your chatteringL-mode.
2. Deliberately work with and add to thoughts in progress, even
if they aren’t “done” yet.
3. Be aware of just how expensive context switching can be, and
avoid it in all its myriad forms
1. 学会安抚喋喋不休的 L 型思维。
2. 主动在前进中思考和增强思想,即使是不成熟的。
3. 明确情境切换的昂贵代价,尽可能地避免。
关于多任务之间的切换有一段写的不错
Context Switching
How muchdisposable attentiondo you have?
That is, how many things are currently demanding your attention,
and how many total things can you possibly pay attention to at any
given point intime?
The ratio is pretty unfavorable.
You can’t pay attention to as much as you think you can.
We can’t pay attention to too many different things at once, because
to change your focus from one item to another means you have to
switch context. And unfortunately, our brains just aren’t wired to
support context switching very well.
Multitasking takes a heavy toll on productivity.
One study found that in general, multitasking
can cost you 20 to 40 percent of your productivity. Right there, that
cuts your eight-hour workday down to five. Other studies bump that
number up closer to 50 percent, with a huge increase in errors, as
well.
Just to clarify,multitaskinghere refers to performing multiple
concurrent task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bstraction. Fixing a couple of
bugs while in the same area of code doesn’t count as multitasking,
nor does returning several similar phone calls or cooking a
multicourse meal. You get into trouble when you interrupt your
codefixing session by responding to an unrelated IM, email, or
phone call or take a quick peek at a news site. It takes twenty
minutes to reload context. Unlike computers, our brains don’t have a
“save stack” or “reload stack” operation.
Instead, you have to drag all the bits of memory back in, sort of
one-by-one. That means that if you are deep into a task (such as
debugging) and then get interrupted, it can take you an average of
twenty minutesto get back into it. Twenty minutes. Consider how
many interruptions you may get in a given day; if each interruption
requires twenty minutes for you to recover, a good portion of your
day is just plain
wasted. This could explain why programmers in general hate to be
interrupted—especially by nonprogrammers。 In today’s digital
culture, this is part of a larger, dangerous phenomenon known
ascognitive overload. It’s a cocktail of stress, too much multitasking,
too many distractions, and the frequent flurry of new data to deal
with. Scientists agree that trying to focus on several things at once
means you’ll do poorly at each of them. And if that wasn’t bad
enough, a controversial study done in the United Kingdom noted
that if you constantly interrupt your task to check email or respond
to an IM text message, your effective IQ drops ten points. By
comparison, smoking a marijuana joint drops your IQ a mere four
points . Whatever you do, please don’t do both.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