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X-blossom 2019-09-04T03:52:37.000000Z 字数 1246 阅读 389

一八年实验记录十月

实验记录


2018.10.28~10.31

完成了对于吸光度的测量与定量分析,但是当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之后可以明显看到光斑的畸变。可能是由于散射造成,因此下一步计划对LAB的吸光度进行测量。

2018.10.27

刻度了不同温度下CCD的冷却时间(光纤距CCD5cm)。
下午测量稳定时间下的5cm空皿光斑数据。

2018.10.18~26

分别对三个不同光程的皿作刻度发现-30°C以前吸光度数据可以吻合,之后波动较大。对比后发现可能是液闪冷却时间不同所致。

2018.10.17

无法定量分析吸光度变化值,考虑换实验处理思路

2018.10.15~16

测量2cm液闪光斑数据

2018.10.14

早上广播体操比赛,未去做实验。

2018.10.13

测量了2cm_cylinder空皿的光斑数据(光纤距CCD保护玻璃距离为10cm)

2018.10.12

测量了5cm_cylinder液闪的光斑数据(光纤距CCD保护玻璃距离为10cm)

2018.10.11

测量了5cm_cylinder空皿的光斑数据(光纤距CCD保护玻璃距离为10cm)

2018.10.10--14

分析了2cm_cylinder吸光度测量数据,趋势与10cm_cylinder相同,但定量分析无法符合上。
观察光斑发现2cm_cylinder中心有暗斑,不知是否由于光纤距CCD距离不同所引起。

2018.10.09

完成了2cm_cylinder含液闪的光斑测量,但是下午分析数据发现吸光度变化趋势与10cm_cylinder的一致,但定量无法符合上。
夜里对2cm_cylinder含液闪的光斑进行了重新测量。


2018.10.08

搭建好2cm_cylinder的CCD光斑测量装置,完成了对于2cm_cylinder空皿的光斑测量


2018.10.06&07

锁坏,无所事事,不敢去做实验。


2018.10.05

掌握了关于root_style的相关知识,注意实在$HOME路径下修改.rootlogon


2018.10.04

完成了对前几天的数据分析。
0.1衰减片事例数果然要大不少,减小了很多系统误差(相较于0.01),但是大致的趋势是相同的,-30°C之后吸光度明显下降。


2018.10.03

带着学弟做了下光产额的实验,学习了DT5751的一些操作。
下午将衰减片由0.01换成0.1,对光斑进行了测量。同时发现了数据处理中的一些问题,即纵坐标是(3500-y)而非y,有点小坑啊。


2018.10.02

完成分析程序的编写,得到分析结果后发现统计误差还是有点大(约百分之五),其中20°C的误差甚至可达百分之十。而且负三十度的吸光度(刻度后)相对于室温下竟然小于百分之五,难受啊!
考虑过后,明天改用0.1衰减系数的衰减片进行测量试试,这样光斑的亮度相较于噪声能提高一个数量级,应该可以降低统计误差。
唉,实验难做啊!


2018.10.01

完成对石英皿空皿的刻度与对装了液闪后的光斑测量,为减小统计误差,本底与加入光源后的测量各进行三次,取平均。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