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Preston 2016-02-27T06:31:03.000000Z 字数 2560 阅读 555

确定的偶然

计然生


如果说荷兰书是防御的主观构造,那么随着沟通的继续,求同存异的几率也是相当少的。最终的每一个人都确信“我知道我所知道的我知道我知道……”
这也自然免去了某种俗套,正如康德在1787年讲述:

晚宴过后客人们无限渐慢地靠近大门,彼此通过说“再见”表示听到了“再见”。为确认对方听到我说了“再见”这一事实,并再报之以一声“再见”表明我听到了对方听到那声“再见”的事实。最后,我说一句“再见”、你说一句“再见”;然后,你再说一句“再见”,我再说一句“再见”……如此似乎永远走不出主人的大门。

即便如此,客观构造也并不都是线条般的。

我们举个独立于经验的例子:

假设今天(t=0),美元$兑人民币¥一比一:

$1= ¥1.00,

我们设想,下周末(t=1)只有两种“等可能出现”的情形(几率平分50%):

情形1) 一美元贬值为:$1= ¥0.80;

情形2) 一美元升值为:$1= ¥1.25。

那么,这一美元在下周末的期望是兑多少呢?

$1= ¥(0.80x50% + 1.25x50%),

合:$1= ¥1.025 (也就是说美元要升值)。

我们对下周末的两个情形做一个恒等变形,用人民币计价:

情形1) $1=¥0.80可以写成:¥1 = $(1/0.80);

情形2) $1=¥1.25可以写成:¥1 = $(1/1.25);

那么,一人民币在下周末的期望是:

¥1=$[(1/0.80)x50% + (1/1.25)x50%],

合:$1= ¥ 0.975 (也就是美元要贬值)。

那么,美元到底要升值?还是要贬值呢?

这个费解问题,凹函数(convex,有时被译作凸,从形态上看“凹”比较像)在期望算子的作用下确实存在这个Jensen's不等式。

除了苏联人热衷的测度论,我们或许可以使用一些游戏来解释概率的本质。

休谟那个时代的宇宙还没有混乱的平行起来,或许说最前沿的人仅仅是看到了空间上的平行。然而,时间上的平行却是最简单的,比如说“我认为你可能认为我可能认为……”就旨在构造一种平行。

游戏和欧几里得的几何恰恰背道而驰,按照休谟一派,这是一种有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或者称倒推的、归纳的。

直到上世纪30年代,Ville等人才让这种游戏成为必然的偶然支配(或者称偶然的必然支配)死灰复燃。

波普直接提出了“钟”与“云”两种观念 (Weltanschauung)的对立,可惜他们用“钟”来测量和描述陌生的“云”其熟悉的一面,不过是把每一朵“云”变成了“钟”。

每个围棋高手都明白棋上对弈的有且仅有两个人,没有其他人。而且对于围棋而言,总存在一个strategy-stealing的理论。日本的角谷提出过,围棋总存在一个获胜策略。更近一步,成败的关键完全在于谁先走第一步(当然棋盘必须是有限的、而且理性不能疲劳)。还有一个简便策略用于短路:我走的棋仅仅是对方的轴对称或者镜射。

回到前面这个例子的解决,与其说来自于植物学家的灵感,不如说是爱因斯坦1905年对上帝选择投骰子的怀疑。

德州扑克的玩家,往往以为扑克牌和棋一样人都在场,却忽略了一个参与者:机会先生。他是洗牌的手,在有的地方他是骰子、一枚硬币、或者石头剪子布。

无论如何他的脚步,如同喝醉了酒的。

若是他还牵着一条流浪狗的话,狗的脚步却有着信息量,毕竟狗最大活动范围的半径就是绳子,而且狗没有喝醉。如此而已。

我们先用美元$计价汇率来分析:

类似互换的

t=0时,.

情形1) ;

情形2) ;

期望是:,

方差是:.

用人民币¥计价汇率来分析:

t=0时,.

情形1) ;

情形2) ;

期望是:,

方差是:.

协方差:.

相关系数:

同时,, 或者 .

我们不妨把机会先生的事放在一边(醉汉的脚步)。

风险中性的随机过程自然是:

.

根据伊藤引理:

显然这样一来,二者的变化率()是不对称的。

根据日经指数的quantos法则:
变换计价方式,单位变动直接导致的期望变化率变动:

.

所以,.

如此,二者的变化就“对称”了。

不过,质疑主要来自于Jensen's不等式是否被违背了。

最好的解释是此处使用的不再是期望,而是条件期望,准确地讲这个游戏的魅力在于:条件期望把随机变量降解为数,Jensen's不等式就成为了等式。

其实,有理数都可以看作是“纯策略”和一般的“混合策略”(即便无限循环,但循环节的长度有限),视为理性的疆界。

把那些有理数转化为二进制更为清楚:

½=0.10000000...=1(½)+0(½)²+0(½)³+...

¼=0.01000000...=0(½)+1(½)²+0(½)³+...

2/3=0.1010101... =1(½)+0(½)²+1(½)³+...

(最后这个类似一种以牙还牙的摩尔机)

至于无理数,则是无限之无限的,没有规律可循,这便是一种随机发生的“竟然都不能纯化(purified)的混合策略”。我们果然也无法用分数的形式写出来,比如.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