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c
2016-12-25T10:00:39.000000Z
字数 1881
阅读 1000
学习
然后现在坐在这里打这些字,听着婶婶他们教妹妹做作业。我也不好评价他们的教学行为,但我却认为这样其实对小孩子的成长不好,至少在专注这个方面,在做事情的时候,最好是让她自己一个人做,至少规定她这个事情要花多少时间来完成,然后在这个时间里面大人最好不要干涉,等时间结束以后再来评价,而不是在旁边时时刻刻的盯着,然后看她一举一动,稍有错误就指出来,然后教育的时候语气也要适宜,避免打击到自信,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一些什么,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今天想写一篇关于儿童的行为分析,因为家里正好有两个小孩,一男一女,一大一小。
今天也教妹妹做作业。先让她做了一篇要求10分钟做完的数学习题,结果做了差不多二十分钟,做的也不认真,也错了很多。改的时候也不看,跑进去看IPAD,改完叫她出来让她订正也是一脸不情愿,错的题目都是因为马虎,时间之所以花这么久,一部分是因为不认真,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还有的就是心态,总认为题目都是强加给她的。确实是这样吗?就连我给她讲题目也被认为是负担,以为别人对她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这些也只是我的猜测,我实在是不敢妄加揣测小孩子的心理,也不敢把自己认为的想法妄加给他们,总是要再三询问他们的看法和想法。
人总是习惯性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详细点来说就是认为自己想的是别人想的,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因而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事情和关系。
现在确实很羡慕他们,总是有人不求回报的去帮助他们,不厌其烦,尽心尽力。
[ ] 跑完步买完饭回来的路上买了一根火腿肠,权当是对自己的奖励。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一开始也不敢让自己太累,还是尽量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比较好,这样以后要做之前就不会被它也许会很困难,很累的假象打倒,因为这种假象已经被一种更愉快的感觉所替代掉了。
后来又想到妹妹,婶婶向来对奖励妹妹是毫不吝啬的,可前提是要达到她的要求。比如吃饭,吃蔬菜加若干个积分,吃的快也加,等一定积分以后便可兑换一个奖励等到。还有比如做完作业就可以和哥哥下去玩之类。感觉就是所做的事情都应该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奖励。这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叫做补充。这种激励方式并不长久,很容易产生疲软。比如,这积分不得也没有什么关系,作业慢慢做也总是能做完的。这种激励方式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在于产生" 做事-奖励-做事"的依赖。
正确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培养我们要得到奖励就得完成相应任务的思维或者说我完成这件事情是因为有奖励可得。
------2016-11-28
* 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这里的平等不是指每个孩子得到同样的教育,而是平等地得到各自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公共教育资源的目标是保障每个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具备基础的生存发展能力,因此资源分配的原则是根据每个孩子成为合格公民的具体需要分配。
* 教育是帮助每个个体发挥潜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需求。
* 每个人首先要选择一个固定的专业:神学,法学或者其他任何专业,并且对其进行投入,一直到毕业为止。尽管如此,他的这些投入不应该是为了以他所学的专业为终身的职业,而是为了学会如何坚持不懈和前后一致地工作,学会尊重一个专业内的所有科目,培养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肃品质。
2016-12-24
相比起要教育孩子来,大人其实才是最需要学习和去学校培训的,因为他们大多数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却偏偏自认为是好父母和好家长,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毫不自知和自以为是,更况且绝大部分家长并不是良师益友,他们无法和没有条件去传授专业的知识给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如何去传授一个知识和道理给孩子们,他们往往"创意十足"或者呆板笨重。我们最常做的事情是,抱怨孩子的淘气而极少反思自己的什么行为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方面,大人们并未真正将孩子平等对待,而是作为自己的所属品加以看待,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非物品,应该的做法是平等对待,去问他的看法和想法而非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很多时候的沟通不畅,不是因为孩子无法做到,而是无法理解,而大人们往往自认为他已经知晓而不去做,因此误会横生。
另一方面,他们也学不会如何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相关的经验。比如孩子们之间发生争吵,大人们又如何处理呢?又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呢?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你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往后的行为,比如又一次碰到该问题时孩子就会依照你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往往粗暴的告诉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来,或者忍住当作从未发生。
贴一个例子。
孩子会撒谎吗?这应该要看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