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scric 2017-06-16T13:47:31.000000Z 字数 6920 阅读 1019

写作的前思后想(一)

写作的前思后想


写作和日记

日记更注重的是对日常的记录。包括 心情琐记碎碎念 ,你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想记什么就记什么,今天发生的事情,今天看过的书还有一点感想等等,可以是来自 自己 的,也可以是来自 他人 ,最重要的是,对 日常的记录

通常意义下,日记是一项即时性的工作,它的工作周期通常是一天,这意味着它的内容相较可能极为有限,因为它限定着只能记录当天的信息(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是日记);

可能的是,它的内容范围可能是相当广阔的,因为可以获取信息的信息源基本与作者本人当天所接触的事物多少相关,你可能看了一本书,记下了书中部分知识点;你可能看了一部电影,写了一点观影感想;你可能和同事聊了一会天,记录了一些可能的思路;总而言之,所记录的都是你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情所触发的活动,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而且在工作周期一定的情况下,你所获取的信息相当有限,比如,你只会记下书中的部分知识点,而对再深的知识点并无探索;你只写了观影感想,而对电影背景,导演风格,演员情况并无深入了解;总而言之,所触发活动的深度仅仅只达到事情本身的表层,这也许也是它的思维深度较浅的原因。

而写作呢?

写作是一项要求进行经过一定加工和思考的工作要求加工 意味着写作是基于一定内容上的再创作,所以写作的前提是要有材料可以供你参考,因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这就要求着我们要去寻找信息源来获取我们写作所需的信息,因为人不能无缘无故凭空产生观点;观点一方面是建立在事实上,另一方面是建立在自身理解上,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来进行写作。

要求理解则意味着这是作者自己的思维活动,他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他自身的;写作要求有一个主题来区分内容,文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东西是要求和主题相关的;这也要求我们进行一定程度的主题阅读来获取相关信息,这意味着我们获取信息的信息源可能较为单一,想写一篇有关心理学的文章无疑是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入手的,但更可能的是,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研究某一个问题,既可以从心理学方面入手,也可以根据统计数据来分析,又何况心理学的分支何其之多呢?

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工作周期可能较为漫长,从主观上来说,这与作者对其主题描述是否满意相关,因为写作是作者的主观活动,作者可以对其不断修改以满足自身需要,写作本身就是服务于作者本身,从作者观点衍生出来的;

它不同于日记的原因之一是写作是可以取材于多篇日记的,取材于多篇日记不仅要求时间上的积累,也意味着它可能是多日所写日记的总结,而总结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这也是一种思维活动;

原因之二是它是可以进行修改的,一篇好的文章要求与时共进,因为作者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接触到新的相关信息因而萌生出新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可以被作者添加进去的;而日记之所以为日记,是因为它只要求记录当天的活动,而不能进行主观修改,或者说,在这篇日记已经完成了的情况下,是不能再添加内容的。

写作的又一特点是其思维深度无疑要比日记要深得多,写作是要求经过思考和总结的。思考和总结意味着你是要生产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非单纯的做他人的搬运工。生产自己的东西是要求自己对观点不断进行思考和反思,而这种思考和反思是与自己所获取到的信息相关,但区分与他人的不同本质上是根据自己个人经历和理解来的,面对同一信息,为什么人与人的想法会不同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为什么要写作呢?

自己的对话

写作是与自己的对话。写作是自己的思维活动,在写作过程中你可以审视自己所写的内容,它是基于你所获取的材料经过你自身认识和经历加工而来。你要描述一件事情,你要写它的起因是什么,它的过程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它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你一一解释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自己提问的过程,也是不断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你也可以问问为什么自己会写这些,为什么自己会想到这些等等。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对自身知识点和自身经历不断文字化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说写作是与自己的对话,它也能够深刻的反应出你的精神面貌,让你和他人认识到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人的讨论

写作是和他人的讨论。从作者角度上想,写作是与材料提供者的对话,一方面你要接受材料提供者想灌输给你的他的观点;另一方面,为了产生于他所不同的观点,你得想方设法地走出一条不同于他的道路来;这要求你一方面对他的观点进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要求你独立思考,问他为什么这样写,问他为什么这样想,问他怎么来的,或者说我这样写和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写的和他不一样。

从读者角度上想,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盲区的存在在于连作者本身都很难觉察得到,因为每个人的盲区可能都不一样。

读者的盲区 在于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盲点的过程,从而感谢作者发现了他所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

作者的思维盲区在于读者的反馈自身的反思或者对事物的进一步了解。因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作者可能并未想到读者所理解的地方,或者说,读者所理解的,可能并不是作者当初想表达的意思;还有的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进一步了解,纠正或修改了当初这就是作者的思维盲区;总而言之,作者的盲区可以从读者那里得到纠正,而读者的盲区则可以从作者这里得到补充,这也许就是写作的重要价值之一。

另一方面,作者应该要有能够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楚的能力,要让不明白的读者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基础意思;所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自身必须要弄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的你变成了传道者,你站在了比较高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站在高处传教,而应该走下来和他们在一起,再一起走上去;如果你还记得过程,那再好不过,一切不过水到渠成,把过程讲清楚即可;

如果不清楚,这就应该迫使着我们对自身的知识体系来个寻根问底,把藏在水面下的东西统统暴露在阳光下来,把那些我们知道但不知道为什么知道到的知识来源都暴露出来,不要给自己“我就是知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知道”等”直觉性“知识留下余地。

刘未鹏先生有句话说

我自己则是非常珍惜类似这样的机会,即当 “我强烈地觉得它是对的,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候往往是到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另一方面,“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它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有问题”,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觉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等。而这种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当你终于潜到问题的底层,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体看清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

知识的总结

写作是对知识的总结。写作不仅要求我们获取大量相关知识,也要求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

前者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主题阅读,以获取我们所需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持续学习,如果没有进行持续学习,我们就会陷入没有内容可写的困境,写作这种活动也就无从下手;

而后者则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处理,写作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积,还要求我们对知识结构加以解剖和分析,从而与旧知识相互交叉和融汇,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写作也是将自身知识点表达的过程,而且知识的积累并不是线性的,不是今天记一点,明天记一点就会慢慢积累起来;也不是每打过一个 Boss 就获得一个奖励的即时反馈活动;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拒绝遗忘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去使用它,学会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融汇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也同时是不断对自身知识体系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总而言之,写作是对知识的总结,同时它也驱使着我们持续学习,将所获取的他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自己的活动

写作是自己的活动。想想自己独立做一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什么时候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贫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还有自身心理上隐隐而出的孤独感,这些都迫使着我们寻求他人的认可。

所以别人在刷微博,我也在刷微博;别人在看剧,我也在看剧;别人去唱歌,我也跟着去。吃饭要找同伴,出游要找同伴,看电影也是要非拉着一个人不可....

想想你上一次在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事情是在什么时候?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想做一件事情,但是找不到同伴就只好忍痛放弃,找各种借口来自我安慰把遗憾抚平?

看到一句话说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收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 ,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Paul Graham《不能说的话》

还有 Leonard 在《The Big Bang Theory》里给毕业生的演讲:

This is for the invisible kids.
Uh, maybe you never fit in.
Or maybe you're the smallest kid in the school,or the heaviest or the weirdest.Maybe you're graduating,and you still haven't had your first kiss.Maybe you don't have any friends.And guess what? That's okay.
While all the popular kids are off doing--whatever, I don't know what they were doing,'cause I was never there...My point is,while you're spending all this time on your own,building computers or practicing your cello,what you're really doing,is becoming interesting.And when people finally do notice you,they're gonna find someone a lot cooler than they thought.And for those of you who were popular in high school,it's over, sorry.
Thank you and congratulations.
(或许你在学校格格不入,或许你在学校是最矮小的,最胖的,或者最古怪的,或许你即将毕业了,但你的初吻还在。或许,你没有任何朋友,但其实这根本无所谓。
尽管那些人缘好的孩子们都去干……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干嘛了,反正我也不在场。但我想说的是,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组装电脑,或者练习大提琴。其实你真正在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有趣。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至于那些高中人缘好玩得开的同学,好日子到头了,抱歉!
谢谢各位,恭喜毕业!)(第八季二十二集)

长半衰期

写作是一件长半衰期的活动。长半衰期 这个概念来自采铜老师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中 的时间之尺(01-213)这章。他说: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 “我” 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举个例子,看书。

我认为阅读经典小说诸如平凡的世界等是一个低收益,长半衰期的活动,一方面此类小说阅读的快感并不如网络小说来的频繁和刺激,它更注重的是对情节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人物在环境中的奋斗和成长带来快感,而这种快感是慢慢铺垫而来的,非得读到末尾才慷慨淋漓不可;它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漫长的,你更多的是被作者在书中慢慢透露出来的精神所感动而非情节上的畅快,这种精神可能会伴随你很久很久或者成为支撑你生活下去的力量。

而看网络小说呢?它更多的是一种高效益,短半衰期的活动,一方面作者通过频繁的情节高潮带给读者快感,让读者立即感到愉悦;另一方面它并不能真正带给我们什么,从而让我们在看完之后还能有所回味。

他还补充说: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更多详细的内容可以去翻采铜老师的这本书。

在我看来,其概念的本质在于积累。

而写作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积累着你的知识,另一个方面也积累你写作的经验,知识积累起来可能会让你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家,写作经验积累起来也可能让你成为一个作家。何乐而不为呢?

最小化可行产品

写作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在 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同样,写作也可以作为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但我们应该还要了解产品这个概念

  1. 产品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2. 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他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 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是要能被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 产品是一种媒介

所以写作相较日记而言更像是一个产品,并且它是你个人的最小化产品。

因为这个产品可能承载着你的才华和知识,可以供别人参考和使用以及评价,然后你可以再根据他人的反馈进行更新和修改,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产品。比如从一个段落到一篇文章,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 还有一个因素是可行性,这意味着它可以是你力所能及的产物,比如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本书。

最小化可行产品并不要求我们一开始就创制出完美的产品,也并不要求我们做最充足的准备。

你可以在调试的时候使用这种技术:不要努力预防难以发现的 bug,努力找到三四种会主动引起 bug 的方式。这样,你可以发现到底会发生什么。在用户界面设计时或许也可以尝试同样的方法:不要努力去想完美的格式或者流程,先做一个最差的设计方案。这将帮助你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它只要求我们要尽早上路,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说边上场边适应,只要我们在路上。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你不能等把所有的思路都理清再写作,你也不能等所有结构和剧情都搭建好再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永远都无法完全准备好,总有未搜罗完全的信息,总有灵感时不时冒出来;解决的办法就是先动手再说,你只有先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

还有一个概念是反馈。拿出最小化可行产品只是一个开头,之后的进程就是不断获取反馈并在反馈中进行产品优化,反馈可以是来自自己或者是他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反馈,是一味接受还是一味拒绝?

都不是,应该对反馈进行思考和辨析,想想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是他人价值观问题还是自己产品本身问题?应该不断进行深入提问并且解答。反馈的基本要点应该是做出改变,而做出改变则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所修改,这意味着我们要 '忍痛割爱' ,对它们不断进行打磨而不是听之任之。每一次的反馈都应该要比上一次有所进步,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来。

这部分内容取材自采铜老师所著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的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这章。

总而言之,

写作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写在后面

参考文章

采铜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刘未鹏 :[BetterExplained] 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刘未鹏 :[BetterExplained]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