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处输入标题
未分类
欧盟发布全球首部AI行为准则,重塑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欧盟委员会2025年7月10日正式发布《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General-Purpose AI Code of Practice),为ChatGPT、Gemini等大模型设立全球最严监管框架。该准则作为欧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的核心配套细则,将于2025年8月2日生效,标志着人工智能治理从“事后追责”转向“全程防控”的新时代。
🔥 核心亮点:三大支柱约束AI巨头
- 安全防线升级
企业须对模型全生命周期进行风险管理,重点防范生物武器开发等系统性风险,并建立应急预案。
- 穿透式透明度
- 强制公开训练数据来源与算法逻辑,提供标准化文档模板;
- 所有AI生成内容(如图像、视频)必须明确标注来源,打击深度伪造。
- 版权合规革命
- 数据爬取须遵守robots.txt协议,严禁规避付费墙或使用盗版内容;
- 要求通过技术设计降低侵权风险,并建立版权投诉快速通道。
⏳ 分级监管进入实战阶段
欧盟AI监管体系正按时间表全面落地:
- 已禁止类AI生效:社会评分、无差别人脸抓取等8类应用自今年2月起全面取缔;
- 高风险AI倒计时:医疗、金融等领域系统须在2026年8月前完成合规改造;
- GPAI过渡期差异:
- 现有模型(如GPT-4)获2年缓冲期(至2027年8月);
- 新模型仅1年调整窗口。
💡 自愿签署准则的企业可减轻行政负担,但需通过成员国监管机构审核。
⚖️ 天价罚则震慑违规
- 提供禁止类AI:最高罚全球营业额7% 或3500万欧元;
- 版权数据违规:面临营业额1.5%的罚款;
- 公共机构违规上限150万欧元。
🌪️ 争议与挑战并存
尽管欧盟力图平衡创新与安全,行业反弹仍在发酵:
- 50余家欧洲企业联名抗议:空客、法国AI独角兽Mistral等呼吁推迟GPAI规则两年,警告“模糊监管将削弱欧洲竞争力”;
- 版权方施压:创作者组织要求强制披露训练数据细节,称“现有条款不足保障著作权”;
- 开源豁免争议:国防、研发及开源模型不受约束被批“留下监管漏洞”。
🌍 全球影响:欧盟再立规则标杆
该准则预计将产生三重辐射效应:
- 示范作用:美、英、中等国已启动类似立法磋商,欧盟框架或成国际模板;
- 企业合规重构:科技公司需彻底调整数据获取流程,研发成本可能上升;
- 主权AI加速:多国或将推动本土化立法,应对欧盟规则外溢。
“这是人类对AI‘黑箱’的第一次系统性破壁。”欧盟数字政策委员维斯塔格强调,“准则赋予用户知情权,同时为创新保留呼吸空间。”
随着8月2日生效日临近,全球科技企业正紧急组建合规团队。分析指出,中国出海企业需尤其警惕生物识别、情感识别等禁用功能,并借助TÜV南德等认证机构规避风险。人工智能的“野蛮生长”时代,正在欧盟的规则熔炉中走向终结。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划分的四类风险等级
- 禁止类(不可接受风险):
- 操纵人类行为(如诱导儿童危险行为)
- 社会评分(基于无关数据评估信用或就业资格)
- 无差别面部图像抓取(构建未经同意的生物识别库)
- 工作场所/教育机构的情感识别
- 实时远程生物识别(执法场景除外)等。
- 高风险类:涵盖人脸识别、生物识别、关键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
- 特定透明度风险类:如聊天机器人需明确告知用户正与AI交互,深度伪造内容须标注来源。
- 极低风险类:如推荐系统,无强制义务,鼓励自愿遵守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