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Zhou
2025-07-30T10:41:40.000000Z
字数 3053
阅读 117
哲学
戴维·多伊奇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量子计算领域的先驱。他的著作《真实世界的脉络》(The Fabric of Reality)与《无穷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不仅仅是科普,更是构建了一套宏大且极具启发性的世界观。其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多伊奇认为,我们对「实在」(Reality)的理解,是由四个看似独立但实则深度交织的理论共同构成的:
这「四股理论」共同编织了「真实世界的脉络」,它们相互支持,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关于实在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的宏大框架。
这本书是前一本书思想的深化和延伸。其核心概念「无穷的开始」,需要特别解释:
「无穷的开始」指的就是从这种静态社会,转变为动态社会的那个关键节点,其标志是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建立了一种允许并鼓励批判的传统。知识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我们对世界提出的、充满缺陷的猜想。进步不再来源于防止犯错,而恰恰来源于发现并纠正错误。
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多伊奇展开了他的其他观点:
阅读戴维·多伊奇的著作,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奇点爆炸」。他所描绘的,不仅是一个宏伟的世界,更是一种面对浩瀚未知的态度——一种充满勇气与理性的乐观主义。
多伊奇用「无穷的开始」这个概念,为人类文明划出了一道深刻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是漫长的「静态社会」。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夜空、生命、意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催生了神话、教条和迷信。这些「坏解释」通过提供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来抚慰人心,代价是思想的停滞。在这样的传统里,目标是忠实地复制上一代人的知识,任何偏离都被视为危险的错误。
而「无穷的开始」,则是启蒙运动点燃的火炬。它宣告了一种全新传统的诞生:批判的传统。它告诉我们,承认「我不知道」并不可耻,恰恰相反,这是所有伟大知识的起点。科学的本质不是提供终极真理,而是承认所有答案都只是阶段性的「最佳猜想」,时刻等待被更好的猜想所取代。这种「可错性」非但不是科学的弱点,反而是其作为动态社会引擎的力量源泉。
我们这个时代,正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我们身处一个知识爆炸、同时也面临巨大未知的奇特节点。以当前热议的两个话题为例:
量子纠缠的机制: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即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对其中一个的操作会瞬间影响另一个。我们知道如何利用它(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我们有描述它的数学公式,但其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在多重宇宙的框架下运作?这依然是物理学的前沿谜题。然而,我们并未因此停止探索,反而将其视为通往更深层实在的线索。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一个「好的解释」会出现,将这个「鬼魅」驯服为清晰的物理图像。
AI大模型的涌现智慧:我们创造了能够写诗、编程、进行深刻对话的AI大模型。我们知道它由数万亿个参数和神经网络构成,基于海量数据训练。但智慧是如何从这种庞大的统计计算中「涌现」出来的?其内在的「思考」机理是什么?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领域。我们可以选择恐惧,将其视为无法控制的「黑箱」或潜在的威胁;也可以选择多伊奇式的乐观与好奇,将其视为一个关于计算、信息和智能本质的、前所未有的宏大实验。我们坚信,这个问题是「可解决的」,理解其机理只是时间和知识积累的问题。而在此之前,这种不完全的理解,丝毫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延伸人类智力的强大工具来应用。
多伊奇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无论如何,我们永远会被未知所包围,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以何种传统去面对它。是选择因恐惧而固守成规的静态模式(退缩到迷信的壁垒中),还是选择拥抱批判与创造的动态模式——将未知视为一片充满可能性的、等待探索的蓝海?
答案不言而喻。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用「好解释」取代「坏解释」的历史。每一次我们将一个「未知」变为「已知」,都不是知识的终结,而恰恰是站在了更高的地方,看到了更远、更广阔的未知地平线。这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邀请,邀请我们加入这场永不落幕的、探索真实世界的伟大冒险。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无穷的开始」所开启的伟大时代。面对量子世界的诡谲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不应恐惧,而应欢欣鼓舞。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幸亲身参与到这场无限的旅程之中,去解决今天的问题,并为明天创造出我们现在甚至无法想像的新问题和新知识。正如多伊奇所言,所有问题终将被解决,只要我们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并永远对创造下一个更好的解释抱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