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TedZhou 2025-09-21T09:55:34.000000Z 字数 2746 阅读 23

内卷时代对抗焦虑的良药——《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2025年开学典礼致辞》

教育 哲学


为何你应阅读程乐松教授的这篇开学致辞

在开学典礼致辞普遍流于形式、变成“鸡汤”与口号的集合时,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的这篇2025年开学典礼致辞,如同一剂清醒而温厚的解药,精准地切中了当下年轻人最深的焦虑与困惑。

它堪称一篇“反典礼”的典范,摒弃了对学术成就的夸耀和空洞的励志说教,转而以一位师长、一位过来人的真诚,深入探讨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喧嚣、功利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学习哲学的年轻人,究竟该如何自处?

这篇致辞不仅值得每一位哲学系新生阅读,更值得所有在内卷压力下感到迷茫、在纷繁选择中丧失方向的当代青年,细细品味。


内容总结

程教授的致辞,核心是引导学生将目光从外部的评价体系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捍卫哲学的个性价值,反对学术工业化: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哲学的使命不是生产“哲学家的复读机”或“学术工业的标准产品”,而是以体系化的知识为基础,去保护和塑造每个个体独立思考的风格和反思的习惯
  2. 大学生活的核心任务是寻找自我:他将生活的根本任务定义为“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并将选择权与承担责任的权力完全交还给学生。
  3. 点明当代哲学学生的最大挑战:真正的挑战并非知识的难度,而是来自外部世界基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那种“自以为是的精明带来的无知的傲慢”。他给出的解法是:“生活中封闭、在思想中开放”。
  4. 警惕两种无效的校园生活状态
    • “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物理上无处不在,精神上却始终游离。这本质上是因不自信和恐惧而进行的盲目跟随。
    • 两种危险信号:一是“瞎忙而无愉悦”,二是“惯性的拖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两种状态的病根都是“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且无法找到专注投身的状态和目标”。
  5. 拥抱不确定性,摒弃“精明算计”:他以自己长达十六年才确立自我认同的经历,安抚学生的焦虑。他严厉批判了那种看似聪明的“精明算计”,认为它等同于“功利与急躁”,会最终消磨掉当下的热情。
  6. 衡量校园生涯价值的三个标准:从最优的“形成稳定的自我理解”,到次优的“明确自己不适合什么”,再到基础的“形成稳定克制的行为习惯”,他提供了一个多元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
  7. 最终的哲学式宽慰:致辞的结尾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豁免条款”——如果以上建议都做不到,也千万不要自我怀疑。因为,唯一浪费生命的方式,是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和懊恼之中

为何这篇致辞如此重要?

在一个追求“标准答案”和“最优路径”的时代,程教授的致辞之所以能引发深刻共鸣,在于它精准地诊断了时代病症,并提供了真正的“解药”而非廉价的“鸡汤”

1. 精准诊断了时代病症

2. 提供了真正的“解药”而非“鸡汤”

因此,他的观点非但不理想化,反而是一种更高级、更长远的现实主义。他是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精明”,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即懒于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

总而言之,程教授的致辞是一次以真诚对抗空洞、以个性对抗标准、以从容对抗焦虑的深刻示范。它的价值在于承认了成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尊重。它告诉年轻人:最重要的不是你将成为谁,而是你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勇敢、笃定而平静地与真实的自己相处。


金句与解读

  1. “就我自己而言,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这句话是全文的基石,它将人生的主导权交还给个体,反对用统一的、外部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自我价值。

  2.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哲学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学科的知识难度和持续学习的耐心,而是无处不在的质疑,特别是基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那种自以为是的精明带来的无知的傲慢。”
    这句话需要细品。程教授批判的不是“质疑”本身,而是一种以“有用吗?能变现吗?”为唯一标准的功利主义“伪质疑”。这种“精明”的背后,是对精神世界、智识愉悦等多元价值维度的“无知”,以及对这种无知的“傲慢”。它恰恰是哲学思考所要对抗的对象。

  3. “我将这种‘物理性参与 精神性游离’定义为‘校园生活的渣男状态’。你自以为自己是生活的主导者,实际上,你可能只是因为不自信和恐惧在拙劣模仿、盲目跟随。”
    一个极具创造性和讽刺性的比喻,精准地描绘了那种为了融入而“赶场式社交”的状态。它提醒我们,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身处再多的热闹,本质上也是孤独的局外人。

  4. “实际上,相对于不断涌向我们的无限丰富的不确定性,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
    这不是鼓励“躺平”或放弃规划,而是在批判那种基于外部标准、试图掌控一切的“精明算计”。他并非否定基于内在热情的“人生理想”,而是反对那种为了迎合社会期望而“算计出来的远大前程”。前者让你享受过程,后者则让你为虚幻的未来而牺牲当下。

  5.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也不要用虚无缥缈的伟大前程来消磨投入当下的热情。”
    这句话为年轻人提供了行动指南:与其焦虑于“如何成为成功人士”,不如专注于“今天读几页书,明天去锻炼”这样具体而微的行动。真正的成长,在于投入当下的专注与热情,而非对未来的投机与算计。

  6. “陷入焦虑和懊恼且无法自拔,是我能够想象的、唯一浪费生命的方式。”
    这是全文最慈悲的收尾。它为所有不完美的努力和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提供了一个最终的庇护所。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达成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在于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鲜活。只要不让精神内耗吞噬自己,任何一段时光都是值得的。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