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TedZhou 2025-11-03T02:04:36.000000Z 字数 1760 阅读 1

中国团队改写百年化学工艺,制药业迎来绿色安全革命

科普


终结140年的“化学炸弹”!

副标题:中国团队改写百年制药工艺登顶《自然》,辉瑞盛赞“真正杰作”,新药成本或降50%

在我们的药箱里,无论是抗炎药、抗癌药,还是书架上的新材料、田间的农药,它们的合成都离不开一类基础“积木”——芳香胺。

然而,140年来,全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搭建”这些积木时,都像是在“拆弹部队”服役。

他们必须使用一种在1884年发明的“Sandmeyer(桑德迈尔)反应”。这个工艺绕不开一个极其危险的中间体——重氮盐。它极不稳定,对震动、摩擦或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剧烈爆炸。因此,工业生产必须在0-5℃的“冰水浴”中小心翼翼地进行。

这不仅是一颗“安全炸弹”,更是一颗“环境炸弹”。该反应极其依赖化学计量的铜试剂,每年在全球产生巨量的含铜有毒废水,处理成本高昂,是制药业的百年“梦魇”。

现在,这场持续140年的噩梦,被一支中国团队终结了。

近日(2025年10月底),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的张夏衡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薛小松研究员团队(负责机理计算),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他们的颠覆性解法。

这项成果从投稿到被正式接收,仅用了43天——创纪录的“神速”见证了它的革命性。国际制药巨头辉瑞(Pfizer)的高级研发总监、论文审稿人Scott Bagley盛赞其为“true tour de force”(真正的杰作)

一次“幸运的意外”

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钥匙,来自一次“本该被丢弃”的意外。

故事的转折点,并非来自高深莫测的理论推演,而是一次实验中的“副产物”。据报道,实验室里一名学生在实验后发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废品”,按常规本应被丢弃。但张夏衡团队的细致分析,却让一个沉睡了130多年的“幽灵分子”苏醒了。

它就是N-硝基胺——早在1893年就被首次报道,但此后一直被化学界忽视。

张夏衡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废柴”分子,正是绕开“化学炸弹”的完美路径。他们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策略:

  1. 用最普通的硝酸,将芳香胺“温和地”转化为稳定的N-硝基胺。
  2. 随后,巧妙地诱导它“吐”出(挤出)一氧化二氮(N₂O,就是我们熟知的“笑气”)。
  3. 安全、平稳地实现关键转化。

从“炼金术”到“绿色智造”

如果说传统工艺是在“冰上拆弹”,那新策略就是“在高速路上开车”。它一举实现了三大飞跃:

1. 安全革命:告别“冰桶”与“爆炸”
新方法彻底告别了易爆的重氮盐。化学家们再也无需在0℃的冰水中“瑟瑟发抖”,反应甚至可以在70℃下稳定加热进行。这不仅是拆除了“炸弹”,更是把整个“军火库”变成了“便民超市”。

2. 绿色革命:实现“零金属”污染
新策略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无金属(Metal-free)催化”。它从根源上“戒掉”了对铜试剂的依赖,彻底解决了含铜废水的污染问题,完美契合了全球“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化工需求。

3. 效率革命:从“分步走”到“一锅出”
传统方法像做菜,得一步步换锅、分离、提纯。而新策略实现了神奇的“一锅法脱氨基交叉偶联”。原料(芳香胺)加进去,中间产物(N-硝基胺)无需分离,直接在同一个反应锅里就能衔接下一步反应,生成最终产物。这极大简化了流程,为工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不只是“能用”,而是“极好用”

一项技术能否被工业界采纳,关键看它是否“好用”。

张夏衡团队的答案是:极好用。新策略几乎“通吃”所有高难度底物,包括那些传统方法束手无策的“硬骨头”(如间位氨基吡啶),并已成功完成了公斤级的放大试验,收率高达90%。

最直观的例子,是抗炎药依托考昔(Etoricoxib,用于治疗痛风)的合成。采用传统工艺,路线繁琐且昂贵。而利用新策略,可以“一步式”高效合成。据合作企业估算,这条新路线有望使生产成本降低40%至50%!

结语: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正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化学权威Tobias Ritter教授所评价的:“这项工作非常稳健和实用,人们会在论文发表后立即开始使用它。”

张夏衡团队的这一“真正的杰作”,不仅是合成化学领域的一次范式级飞跃,更是为全球医药、农药产业送上了一份“安全、高效、绿色”的大礼。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化工厂将更安全,环境将更清洁,而我们普通人,也可能因此用上更便宜的救命药。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