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Zhou
2025-07-19T12:12:47.000000Z
字数 2107
阅读 3
社会
2025年7月,随着法槌落下,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海航集团原董事长陈峰做出一审判决。这位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因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骗取贷款罪和职务侵占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及没收个人财产共计2.61亿元。
法庭的判决,为陈峰颇具戏剧性的人生翻开了终章。他曾一手缔造总资产逾万亿的海航帝国,跻身世界500强;他也曾以一袭中式素褂、手捻佛珠的形象示人,将佛法与企业管理深度捆绑,被外界冠以“佛商”之名。然而,从“真空生妙有”的哲学信条,到资不抵债、轰然倒塌的商业现实,陈峰与他的海航,最终为世人上演了一出关于“因果”的深刻警示。
陈峰的商业故事始于草莽。1990年,在海南建省办特区的热潮中,时年37岁的陈峰南下,用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创办了海南航空。这笔钱,在当时甚至“买不起一架飞机的翅膀”。
然而,这位曾在民航总局工作、留学德国汉莎航空管理学院的山西人,有着超越常人的野心与胆识。他后来对媒体说:“那时我遵循着父亲那句话: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
正是这股“做大事”的劲头,让陈峰干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资本运作。他将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募集资金租来飞机;他独闯华尔街,用自学的英语向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讲述中国航空梦,成功获得2500万美元投资。此后,海航开创了“买飞机、抵押融资、再买、再融资”的循环杠杆模式,迅速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成长为中国第四大航空集团。
约在50岁之后,陈峰开始信佛,并成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追随者。自此,佛教文化开始全面渗透进海航的企业肌体,构成了陈峰与海航最独特的标签。
陈峰本人身体力行,每日诵经打坐,自称累计写下280万字的参禅心得。他的办公室里供奉着佛像,外出时常着布衣、捻佛珠。他将这种状态总结为“白天入世经商,晚上出世参禅”。
这种个人修行被完整地投射到企业管理中。由南怀瑾亲自审定的“同仁共勉十条”成为所有海航员工必须背诵的“司训”,甚至会由陈峰本人随时抽查,背不出者将受严厉处罚。海航的总部大厦,据称其设计灵感源自释迦牟尼打坐的形象;公司内部等级森严,员工见他需行单手佛礼并尊称“陈总”。
在商业战略上,陈峰更是将佛法“妙用”到了极致。他提出“真空生妙有”的理论,为海航疯狂的杠杆收购提供哲学依据。“虱子多了不痒,借多了睡得着”,这句看似戏谑的话,成为海航无畏扩张的真实写照。
从2010年起,海航开启全球“买买买”模式,将德意志银行、希尔顿酒店的股权以及曼哈顿的豪宅等世界级资产收入囊中,业务横跨航空、物流、金融、地产,总资产飙升至1.2万亿元的顶峰。此时的陈峰,仿佛真正通过资本的“真空”,创造出了商业的“妙有”。
佛法讲“贪、嗔、痴”为三毒,是万恶之源。对照海航后期的发展,这三毒几乎无一缺席,最终侵蚀了帝国的根基。
贪,是无止境的并购欲望。海航的扩张完全依赖高额负债,债务规模与风险同步累积。当2017年中国宏观政策转向“去杠杆”、收紧银根时,依赖借贷续命的海航瞬间陷入流动性枯竭的绝境。
嗔,体现于权力的傲慢与内部的争斗。在海航内部,陈峰与另一位创始人王健的权力平衡微妙。待王健于2018年意外离世后,陈峰全面掌权,随即对其旧部进行调整,并将自己的儿子陈晓峰“火箭式”提拔为集团总裁,“家天下”的格局引发了内部的巨大争议与动荡。
痴,则是对规律的漠视和对风险的愚顽。即便在集团已陷入深重危机之后,陈峰依然坚信其经营哲学,用佛法来解释困境,却未能采取真正有效的商业措施自救。最终,海南省政府工作组介入,揭开了海航的盖子:总负债高达1.1万亿元,资不抵债,只能破产重整。
他所宣扬的“慈悲、利他”,在掏空上市公司、损害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罪名面前,显得无比苍白。他曾与王健承诺将价值不菲的股权捐赠给慈航公益基金会,此举在海航崩塌后,也被外界质疑为转移资产的工具。
从2021年9月被采取强制措施,到2025年7月被判重刑,陈峰的“佛商”神话彻底破灭。海航集团也在剥离了庞杂的非主业资产、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后,股权清零,与创始团队作了彻底切割,艰难重生。
回顾陈峰与海航的浮沉,不免令人唏嘘。我们无法断言他的信仰是真是伪,或许在他每日的诵经声中,也曾有过对商业伦理和生命价值的求索。然而,当哲学思想被工具化,成为满足无尽商业欲望的“心安理得”的借口时,其内在的智慧与戒律便荡然无存。
佛法讲因果,商业讲规律。陈峰的故事,恰是二者最真实的印证。以“真空”为名,行高杠杆之“贪”,终将导致资产的“顽空”;以“佛商”为名,行家族化、集权化之“嗔”,终将导致团队离心离德;以“修行”为名,行漠视风险之“痴”,终将导致帝国的崩塌。
法庭的判决是法律之“果”,而企业的败局与个人的囹圄,又何尝不是他亲手种下的商业与人生之“果”?这场万亿大戏的落幕,为所有中国企业家留下了一面镜子:任何宏大的叙事、任何高深的哲学,都无法违背商业的基本规律和法律的底线。手捻的佛珠,终究无法拨动失衡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