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report 2016-06-27T04:40:30.000000Z 字数 2714 阅读 401

增长黑客讲座记录

瞎写写


2016/06/25 付费参加了一个增长黑客的相关讲座,联系此前阅读《增长黑客》这本书的过程,简要的记录分享心得如下。

概念

“增长黑客”这一概念近年来兴起于美国互联网创业圈,最早是由互联网创业者SeanEllis提出。增长黑客是介于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新型团队角色,主要依靠技术和数据的力量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而非传统意义上靠砸钱来获取用户的市场推广角色。他们能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难以企及的高度通盘考虑影响产品发展的因素,提出基于产品本身的改造和开发策略,以切实的依据、低廉的成本、可控的风险来达成用户增长、活跃度上升、收入额增加等商业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术”来让产品获得有效增长。
所以这里面核心关键词有几点:

具体来说,书里面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增长黑客这个角色如何在产品各个阶段,运用或大或小的产品策略,完成产品用户数、活跃度、收入等等方面的数据增长。
整体看下来,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心得

理念很重要

张维迎有本书,叫做《理念改变中国》,全书贯穿始终的核心思路就是,理念影响一切,无论任何决定和行动,本质上都是你所接受的理念在影响你的判断和行为,所以书里提了很多关于当今中国应该有的理念,并逐一阐述。
虽然书里写的都是以国家为大背景,但是具体到个人,理念的力量也是极其庞大的。我们都知道做事要有目标,当目标定位好了,行动就有了方向。但是在目前以先,目标又是如何设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理念来决定的。尤其最近一年多,越来越体会到理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比如对我改变比较大的一个影响,是关于,是否信任用户自传播能带来大量用户的理念。
在以前,受制于在迅雷的影响,整体产品思维还是“渠道思维”的理念。即认为产品本身的传播核心在于渠道,比如通过捆绑安装渠道、通过应用商店渠道、通过换量乃至买量渠道等。渠道思维理念的本质就是把产品和运营隔离开,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但是最近的一些经历才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渠道思维理念的弊端,并开始理解和接受“用户思维”的理念。
用户思维理念,核心就是把用户的增长与传播纳入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坚信好的产品用户可以为之站台、背书和传播。增长黑客就是以用户思维理念为核心写出来的书。
因此具体到活石,活石也需要有些赖以支撑的理念,有了核心理念,在核心理念上达成共识才能进一步的推动。而理念的形成,必须得反复“洗脑”,不断理解,直到彻底接受,完全承认,这样才能不自觉的运用在生活、工作里。

PMF的点很重要

PMF,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PMF)2007年,安德森在他的博客里创造了这个概念,并定义为:“在一个好的市场里, 能够用一个产品去满足这个市场”。
简而言之,就是市面上有千万种产品,也有千万种市场需求,而这两者重合的地方,就是那些满足了市场需求的产品。

image_1am7uckcp9e81ds31i611gf1sms9.png-71.7kB

具体来说就是那个老梗:你的产品是否解决特定市场(用户)的需求?
但是这个老梗之下,还有一层问题:你的产品是否已经打磨的足够好?
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两个递进关系的反问,具体到活石,我还是坚信我们是在解决一个特定市场,特定群体的需求,因此,我们就要考虑第二个问题:活石是否打磨的足够好,适合使用增长黑客里里的理念?
关于产品是否打磨好,这次讲座也有嘉宾分享了一个他们公司的方法,感觉特别实用。

这点可能与最小可行化原则有些冲突,但是具体到活石,能耐得住打磨相比快速验证,重要性更高。
所以对于活石,PMF的点,应该是我们在即将进行增长黑客式推广尝试的时候,给活石的打分,平均分在80以上。毕竟“Growth Hacker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产品,它是拯救不了一个烂产品的。”

Marc Andreessen把初创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两部分,找到PMF之前(用户增长平平),和找到PMF之后(用户增长快到你无法想象)
怎么知道你的产品已经达到PMF了?

一种办法是通过 Andrew Chen推荐的用户数据标准来判断:

另外一种办法是问卷调查,通过问用户(最好是过去两周使用过、每周使用至少两次、并体验过产品核心功能的用户)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能继续使用这个产品,你会有多失望?”选项有“非常失望”、“有点失望”和“不失望”。如果40%以上的调查对象都选“非常失望”,那么这个产品就有戏了!

每个阶段只关注一个核心数据

增长黑客里提到,facebook在初期的时候,没有和其他产品一样去关注注册用户数,而是重点放在活跃用户数上,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理念认为,用户是否愿意留下并产生内容,比更多的用户注册更重要。
所以初期精力有限,只关注一个核心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具体到活石,有以下设想:

能先活着走完这三个阶段,已经画面美的想不到了。

一张很有意思的图

在讲座中间,前乐逗游戏副总裁分享了一个据他说是支撑他这20多年工作的鸡汤“神图”。图片如下:
image_1am825do91aes9nqram1u1cambm.png-73.3kB
他的主要观点有:
+ 我们永远认为别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
+ 我们永远为自己设定的预期是一帆风顺的科学模型
+ 实际上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严重低于预期
+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成功?因为实际路线有个临界点(他称之为奇迹点达到这个奇迹点后,实际路线的发展就会大大超乎想象。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