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sl1992
2017-06-07T15:48:10.000000Z
字数 2278
阅读 659
读书笔记:金字塔原理
读书笔记
读书目的:更好地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
第一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1. 金字塔结构为什么适合表达思想

2. 金字塔结构内思想的关系
* 金字塔内思想的关联方式:纵向(向上、向下)、横向
* 纵向规则: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 横向规则一:每组中的思想必须符合统一逻辑范畴
* 横向规则二: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演绎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程度顺序)
3. 如何构建金字塔
3.1 自上而下法
- 定义:确定中心思想,自上而下不断分解
- 步骤:
- 提出主题
- 设想疑问
- 完善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需将序言与1、2进行对照)
- 确定关键句要点:由答案引出的新疑问的回答(答案采用演绎法/归纳法)
- 重复4的步骤,直到思想分解完毕
- 优点:能保证思想的连贯性
3.2 自下而上法
- 定义:通过对零碎的思想要点进行归纳、合并、演绎,不断向上合并,得出中心思想;再由上往下,不断完善分支
- 步骤:
- 列出你想表达的思想
-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得出结论(中心思想)
- 再用自上而下法完善
- 优点:能找到核心结论,但可能会有遗漏,所以必须用自上而下法完善
3.3 一些注意事项
- 结构先行,现有框架,再填充内容,目的:避免逻辑混乱、思想不连贯
- 先头后尾,保证序言阐述清楚后,再开始关键句写作,目的:避免在深入到金字塔底层时还在考虑高层问题
- 序言必须是已知的或者很容易证实的内容,目的:避免产生其他疑问
- 在关键句层次上:归纳推理法比演绎论证法更好,两种方法可以互相替代,目的: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4. 序言的具体写法
4.1 序言的作用:
4.2 序言的结构:
- 背景:
- 定义:读者所熟知或认可的事件
- 特性:
- 具有无争议性,即不会引起歧义
- 独立性,即不需要其它佐证
- 目的:
- 引起读者兴趣
- 统一认识基础
- 提示或者培养用户的疑问
- 冲突:由背景引发冲突,起情节推动作用
- 疑问:对冲突产生的疑问
答案:对疑问的解答
备注:上述4部分可以任意组合,已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4.3 关键句要点
- 定义:解释或支撑答案,回答读者对于答案的新疑问的核心要点
- 目的:
- 支撑文章框架结构
- 让读者第一时间理解你的观点
- 关键句要点的引言:
- 承上启下,联系上文主题思想,引起下文思想的疑问
- 基本结构同序言
4.4 序言的常见模式
5. 演绎与归纳
- 演绎:上一层次思想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重点是对演绎结论的阐述
- 归纳:将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共同性
5.1 演绎
演绎步骤:
-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具体形态1:
2.1 阐述世界上已知的某种情况
2.2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两个表述相关
2.3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 具体形态2:
3.1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3.2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3.3 解决问题的方案
演绎的局限性:
- 在金字塔的上层结构中如采用演绎,则会使读者难于阅读或者理解
-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演绎法将问题、原因、方法割裂成三部分


5.2 归纳
- 步骤:
-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即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思想共同点的名词
- 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的无关思想
- 特点:比演绎更难,因为演绎是线性的,而归纳是提取共性,需要创造性思维
5.3 演绎与归纳的区别
- 演绎: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谓语的论述
- 归纳: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第二篇:思考的逻辑
第六章 应用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归纳各层次思想
- 将各层次思想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并整理“错位“思想
结构顺序
- 利用MECE原则(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创建逻辑结构,
- 描述逻辑结构(按照某种结构顺序,如自上而下,自左而右)
- 修改逻辑结构:根据脑图OR描述,修改逻辑结构
- 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思路:即为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来检查逻辑结构是否有问题
程度顺序
- 创建适当的分组:
- 明确每组项目中的共同特性,以保证每组内项目的穷尽,以及保证组间项目的互斥
- 按照共同特性的强弱程度由大到小排序
- 调节、识别不恰当的分组:根据共同特性以及强弱程度调整分组
如何梳理逻辑顺序
- 确定该组思想类型,演绎?时间?结构?程度?
- 将同一类型的思想归类、分组
- 找出各类别思想之间的顺序
检查逻辑顺序
- 判定是否存在逻辑顺序?否见下
- 判定能否采用某种逻辑顺序?否见下
- 自己梳理逻辑顺序
第七章 思考的逻辑
概括思想
- 行动性思想: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
- 用明确语句描述各行动
- 找出明显的因果组合,自下而上分组、排序、归纳
- 以结果构建金字塔,而非以行动类别构建金字塔,原因在于结果可以作为行动的归纳具有强关系性,而以行动类别作为行动的归纳的关系性较弱
- 概括的结果,必须为完成各行动步骤后的直接结果
- 各组行动/思想必须符合MECE原则
- 描述性思想:提取共同特性
-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 寻找更密切的联系:即对共性的解释或进一步地发挥,揭示真正含义
- 完成提炼总结概括的完整思考过程:运用梳理逻辑顺序的方法,对无法找到共性的思想重新整理归纳分析
第3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界定问题
- 是否有/可能有问题?(比较现状和目标)
- 问题在哪里?(分析当前流程,判断问题位置)
- 产生问题的原因?
- 我们能做什么?
- 我们应该做什么?
结构化分析问题(可以参考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4篇 演示的逻辑
第十章 书面逻辑
第十一章 PPT
- 文字PPT部分:
- 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 陈述句,而非表提醒语言
- 尽量简短,不含修饰
- 使用简单词汇和数字
- 字号够大
- 注意趣味性,引入动效
- 逐级展开
- 图表PPT部分:
- 文字PPT10%,图表PPT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