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ness
2022-07-11T09:49:00.000000Z
字数 1846
阅读 113
3.2快乐的本质和真实的自由
第九章-天赋、爱好和性格并非遗传
我们今天再进一步来论证
人的心智不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过来的,也就是说,
人的心智不是被复制到身体里去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
除了四商的潜质是与生俱来的,
还有各种技能的潜质、
各种爱好的潜质,也是与生俱来的。
潜质也可以叫做天赋。
其实,天赋和潜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从与生俱来的角度来说,叫天赋;
从开发和培养的角度来说,叫潜质(潜能)。
例如,
每个人的运动天赋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也不一样;
每个人的绘画、书法天赋等等都不一样。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状元”,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某些方面的天赋,
当然,天赋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差别。
天赋、天赋,顾名思义,天之所赋,
难道天赋真的是上天赋予的吗?
是上帝设置的吗?肯定不是。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
那么,上帝肯定是公平、公义、仁慈的,
他不会干这种既不公平公义,又不仁慈的事。
另外,每个人
对各种事物的喜好心和欲求心也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有个传统习俗,从南北朝时期一直在民间流传到现在,叫抓周。
就是孩子周岁的时候,父母会把算盘、笔、书、秤等各种不同的工具摆放在幼儿面前,
根据幼儿抓取的东西来判断他长大后有可能会喜欢干哪一行。
这也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人的智慧。
《红楼梦》中有一段,就是贾宝玉在抓周的时候抓了胭脂和钗环,
也暗示了他长大后的性情。
另外,在西藏,寻找转世灵童的时候,
也有一个必须采取的传统方法,
就是把各种佛珠摆放在测试的孩子面前,看他抓的是否是他前世用过的那串佛珠,
以此来判断这个孩子是不是他们正在寻找的转世灵童。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种潜在的喜好和欲求都会呈现出来,
比如小男孩就喜欢各种武器、车辆、各种球类等等,
小女孩就喜欢布娃娃、唱歌跳舞、过家家的小玩具等等,
当然也有另类,但大多数情况就是这样。
有些孩子喜欢吃肉或吃鱼,
而有些孩子就喜欢吃素,吃荤就会想吐;
有些孩子喜欢吃甜食;
有些孩子喜欢吃酸辣的。
又随着年龄的增长,
女孩子就喜欢漂亮,
男孩子喜欢潇洒。
到了这个年龄以后,
喜欢穿不同款式的衣服,审美情趣差异也很大。
琴棋书画,体育运动,
各自的爱好都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成年以后,人类的各种烦恼就会越来越多,
由于生存的压力,人的嫉妒心、争强好胜心、傲慢心、嗔恨心也会呈现出来,
这都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人就比较友善、仁慈、忍让、谦和。
在这些性情方面,
每个人和他父母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成年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事业,
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
只会学一份技能,找一份工作。
这个技能也是他有一点天赋的,会选一个他自己有些天赋的技能去学习,
自然地就会这样去选择,然后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
这个时候,爱好并不重要,生存才是首要的。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爱好的潜质,
跟父母的天赋和爱好的潜质
同样有很大的差异,
不可能是遗传基因DNA遗传下来的。
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看到一个采访,采访赵心童的父母,
他父亲是个医生,
母亲是个护士,都不会打台球。
然而,赵心童从小就爱打台球,
父母问他读完大学之后干什么?
他说“我要打台球”,
如果他小时候让他抓周的话,他肯定抓球。
他父母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打台球,
放弃了让他读大学的想法,现在,赵心童已经打成世界冠军了。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都有目共睹。
比如有些人的父母是商人,喜欢赚钱,
从小就培养孩子从商,让他读管理,读商学院,
但孩子从小偏偏喜欢艺术;
有些人的父母是基督教徒,
从小就培养他对上帝的信心,带他去教堂,但是长大后他偏偏信仰了佛教;
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当官的,喜欢从政,
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却喜欢科学研究,喜欢探索真理。
再如,围棋爱好者的天赋差异是最直观的,
业余有十三级和八段,职业的有九段。
业余的我们就不说了,
进入职业阶段的选手,
他们下棋花费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水平相差很大,
特别是到了专业选手高级段位,越往高越难。
这就可以看出天赋的差异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性情,
跟父母兄弟姐妹差异都很大,
因为太明显了,我们就不举例说明了。
总之,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爱好、性格、性情
都不是遗传来的,
和父母存在巨大的差异,
不可能是从遗传基因DNA遗传下来的。
而人类的潜质、天赋、爱好、性格、性情
都属于人的心智,
人类身体的基因
虽然是从父母那里复制过来的,
但心智并不是从父母那里复制过来的,
所以人类的身体和心智是可以剥离开来的,
身体并不是心智的载体,
人类的身体只是心智的一个工具。
后面的章节我们还会继续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