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atsd
2016-05-08T16:19:54.000000Z
字数 1846
阅读 571
兴趣使然的瞎逼逼叨
电气06-蔡奇正:信息学院自动化学某天狗的一些观点
作为一个自动化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晚上场地里调试好车回寝室,还需要修改代码,画pcb,这些都非常需要网络的支持,没有网络几乎等于闭门造车。晚上实行断网,对我们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本来晚上修改好了代码,第二天一早就能去调试了,现在得第二天再花费时间去修改代码。而pcb,机械件等硬件设计没有网络会缺少很多参考,有的时候会形成错误,再者,第一时间修改好了,会发淘宝订做的店家,以便之后尽快拿到实物,开始进一步的工作。
而学习上,因为课业繁重,作业虽不算异常多,但大多需要上网参考,查些资料,算得上是比较麻烦的,因此也容易进入后半夜。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可能并不如校领导所想的那样轻松,可以有规律作息。再者学习上通过不玩游戏来与成绩划等号是没有道理的。可能一个孩子玩游戏他自己学习上三分三管得住,那么这个断网对于他来说不公平,如果他管不住,那么最后课业成绩上他会得到相应的惩罚。有了考试考核机制,完全可以不用断网这个机制来管理同学。
学术上,我所知很多计算机学院同学会参加别的国家的一些代码比赛,当然我身边的信息的同学也有参加,夜间断网会使得比赛无法开展。而艺术学院的同学在夜里赶制大作业,提交大作业也需要良好网络。人文学院同学则表示需要制作视频,提交视频,这个也需要网络。各个学院的同学都有利用网络的正当理由,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而至于年级上,大一同学当中认为目前他们对网络的需求不高,但是到了大二开始,他们也会非常需要网络。大二大三同学中,据我了解得知,我们是学科竞赛主力,意见上比较符合之前所提到的竞赛方面的观点。认识的大四学长表示论文和毕业设计往往需要一气呵成,今晚不能写好,可能第二天就没有思路和灵感了。这些是我了解到的部分不支持断网的意见,跨度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希望能够为校领导决策所参考。
之前我们回到高中母校为学校做宣传,也经常会说到学校不断网,这一点得到了大量高中生的好评,许多学弟学妹们表态更喜欢进入管理灵活多元,而在什么是不死板的大学这个问题上,是否断网是他们填写志愿时的评判标准之一。我觉得解除断网将提升我们学校在高中学生当中的形象。这点肯定是非常有利的。
网络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成为了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夜间有网和夜间用不用网络应该分开来说,能够提供夜间网络,肯定是体现校方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积极态度。而是否在夜间用网,应该是学生的个人考量,当然这种夜间用网,校方应该是倡议,而非一刀切的管制。当初办理闪讯,同学们也并不是完全为了在夜间使用互联网,而是作为一种保障,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万一晚上有急用则使用。所以现在一刀切的管理体系能不能变通,是各方关心的焦点。
于是就说到了高校管理模式的探索问题。高校是否应该用疏导手段代替封堵手段,而不再像高中及以前一样,把管理和限制学生的权力划等号,毕竟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也不难看出中央决策的方式方法也在从一刀切走向灵活多元的模式,渐渐放宽了各个领域的管控,让市场调节自身。这是一种风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个时刻能不能顺风而行,顺势推出多元化管理手段,而不是一把抓死,我觉得可以体现学校方面的管理水平。可以参考一些三本院校,甚至还在强制早操,而浙大则是已经开始向国外先进高校吸取经验,在校内施行非常宽松的管理。管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和学生素质息息相关,但我认为我们浙江工业大学需要信任我们学生,我们作为省内仅次于浙大的学校,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一定是更接近浙大孩子的,而不是三本院校的孩子。之前校长论坛我也有幸旁听,当时有位校长观点中也不难看出,学校是管理教学事务的,管理教师的,当学校着眼过多于管理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的时候,可能存在“管理越权”。当然我认为学校为我们学生负责,是一件好事,但是管理的太死可能就有失偏颇了。需要进一步讨论。
当然高校作为我们学生群体接轨社会的角色(?),能够采纳我们学生的意见,是一种校园民主实践的体现。2012年十八大时候,我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就有一点便是民主,我们大可以在校园中就开始熟悉、实践这一观念,表达自己心声,提出可行方案,这就是校园民主的进步。我认为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可以推行。
下面我提供一些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