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沸腾可视化-微型加热器 实验
Pt加加热器制作流程
流程图
Created with Raphaël 2.1.2 Start 准备基底:一定尺寸和规格的Si 清洗,烘干基底 沉积绝缘层(例如SiO2薄膜) 涂敷光刻胶&光刻显影 溅射加热器主体(一般是Pt) 溅射其余电路(Au等) End
说明
基底
可以使用例如:P型双面抛光, <100>取向的Si晶片
基底:清洗 烘干即可
加热器主体使用溅射 得到Pt薄膜
文献整理
文献
基底尺寸
绝缘层
加热器主体
外部电路
张旭浩
d:10.16cm;t:400
SiO2;LPCVD;t:2
Pt;42*9*0.2;哑铃形
Au;w:100;t:0.2
全晓军
基底为玻璃
TiW(t:0.05)+Pt(t:0.2),100*100;方形
TiW(t:0.05)+Au(0.2),w:3000
Kim
Pt;96(个)*260*260*0.2
Al;t:1
备注:
d:直径;t:厚度;w:宽度;l:长度;未标出单位为μm
加热器设计
材料选择与电阻控制 Au 电阻率
Pt 电阻率
考虑氧化性,故选择贵金属。
Au长度与Pt长度相当,厚度相当,宽度为Pt 2.5倍, 则电阻应相当于Pt 0.0887。
加热芯片图纸
引脚pcb设计图纸
左侧斜线阴影区域为贴片位置
外接电路与控制
加热器与控制电路的连接
PGA(pin grid array,插针网格阵列封装) + 锡焊连接
问下AEMD老师有没有什么封装方面的建议
一家可能的企业:上海根派半导体
问吴惠英学生(程潇),提供一种可能的工艺:金丝焊钳。检索得到下面结果:沈阳威克创新焊接设备
目前(2019.7.24)暂定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将芯片贴片于pcb版上,采用金丝球焊连接gold pad至pcb上引线,到相应焊盘即可。因此需要设计该pcb板。pcb的设计制作拟选用淘宝店KJPCB 。PCB设计要领见本文档 。
控制电路
方案一:电桥控制 文献中设计的反馈电路,具有15kHz的温度调节频率
这一设计通过调节 (控制电压)来控制 (heater电阻)的温度。温度与控制电压关系由标定得到。其他说明见下。
电路设计代工公司例如:芯蚁硬件开发 , DC电子工作室 ,上海香岛设计
温控电路需要一个输入的控制电压。考虑使用外接调压器生成控制电压。
一般的调压器直接接入市电即可运行(徐老师、lamini等人使用的那种最普通的),但是精度和量程都成问题。因此考虑使用更精细的仪器。
lamini 带我去电源实验室咨询过,那边博士推荐了一款调压器
型号为GPS-3030D 可以咨询下客服
方案二:温控器 采样周期~100ms
电压电流的测量 精密电压变送器
代理日本MTT电压变送器MS3721
多点温度控制方案 :可实现20ms的采样周期(一般为1s)
似乎可以直接使用DAQ测量电压。
气泡长大与脱离
张旭浩使用了100ms,300ms和1000ms的脉宽。实验中观测到最大直径约为85μm,未观测到气泡脱离。可能是因为最大气泡远小于毛细长度。其所使用的“哑铃形”加热器,在郑平2003年的文章中被称为non-uniform width micro-heater。
全晓军使用的脉宽为2ms,最大直径也在100μm以下,也未观察到气泡脱离。
徐进良使用EE1640C系列函数信号发生器(南京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 )产生周期性的0~20V的方波,频率为0.2Hz到20MHz,并观察到3种不同的甲醇(空气浓度39.3~65.5g/m3,30~60min可致死 )气泡产生模式。三种模式分别是(不包括气泡脱离):
Bubble explosion and regrowth pattern,热流密度16~18MW/m2
Bubble breakup and attraction pattern,热流密度30~36MW/m2
Bubble size oscillation and large bubble formation pattern,热流密度20~22MW/m2
郑平2003年的文章中说:
No bubble departure was observed in the repeating tests in this experiment because of the short heating time(1.6ms)
Kim 2001和2004年的文章中观察到了气泡的脱离。其2001年的工作中使用了96个270*270μm的加热器,并使用频率为15kHz的的模拟反馈电路进行恒温控制(15kHz是系统自发运行的频率,并非人为设定,且本文中没有使用脉冲加热。)。这篇文章的加热器和外接电路设计见其2004年的文章和1999年的文章。其中温度控制电路使用op-amp(运算放大器),基本结构类似热线风速仪:
The temperature of each heater in the array was kept constant by feedback circuits similar to those used in constant temperature hot-wire anemometry
Kim 2009年有一篇关于池沸腾中bubble传热的综述,从模型到实验都有,还有一点简单的模拟。可以看一下。
AEMD反馈
可以加工
是否可以部分改用Cu
使用.dwg文件,在完整晶圆上绘制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