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nshooter
2019-08-07T03:18:48.000000Z
字数 1861
阅读 1055
文献阅读笔记
实验文章
2019
marc part, paul duru
本文阅读目的:
主要是关注一下实验文章的写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工质,工况(流量&热流),两种现象;
现象1:即热前缘后退到加热区上界;(齐头并进型)
现象2:单根加热棒膜态沸腾,整体仍存在两相流动;(单点突破型)
识别了8种流型;
这种相变似乎还满常见的。不知道能不能通过方程描述一下;现在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加热区:随着加热功率的提高,由核态沸腾开始,然后转变为剧烈沸腾(an intense boiling regime),然后沸腾区域被限制在加热元件周围(很近的一层水膜)中,孔隙中蒸汽流通。
加热区下游(上方):
气泡流(bubbly flow);气泡合并产生气塞(slug);发现某种脉冲(pulsed)流态,这种流态中,圆柱和前后板之间存在液膜,此处液膜受蒸汽流扰动产生波状扰动(wavy-like perturbation)并可能与附近的液膜相连产生液体桥。
这一部分比较长,也不是简单的一段罗列几个观点就结束了
我们的优势(一句),我们的突出结论(一句),这发现的意义(一句)。
两种dryout模式,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不同之处)
从第二种dryout模式出发,讨论原有模型的适用性,并考虑推导一个基于局部沸腾危机(模态沸腾)的模型。
In particular, the assumption of local thermal equilibrium (i.e. equal macro-scale temperatures for all phases) is certainly questionable. The experimental setup may be us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is point by making available pore-scale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