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wuqi0616 2017-10-11T13:52:13.000000Z 字数 2892 阅读 929

(4轴同步控制)非线性PID仿真结果分析后续1

自抗扰技术(ADRC)

标签(空格分隔): 未分类


1.预备

数学模型:

同步误差:


耦合位置误差:

设计设定点位置同步控制器:


2.仿真对比(非线性PID是在系统存在参数摄动的情况下更有优势)

为更真实的模拟实物平台。在实物平台上,我们是能直接获得电机的位置速度(通过伺服驱动器每个采样周期5ms反馈得到),因此,不存在得不到的微分信号。又考虑仿真时不考虑输出带干扰,采用经典微分器已经可以满足要求。

2.1考虑经典微分器+线性PD+补偿项

——不考虑参数摄动和控制输入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控制输入干扰
(a)随机信号干扰

  1. %% 在采样点30~80,也就是实验进行0.15~0.4s时控制输入遇到随机信号干扰
  2. if(k<80&&k>=30)
  3. U=U+unifrnd(-300,300,4,1);
  4. end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恒值偏置干扰

  1. %% 在采样点30~80,也就是实验进行0.15~0.4s时控制输入遇到恒值偏置干扰
  2. if(k<80&&k>=30)
  3. U=U+300;
  4. end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参数摄动
(a)H摄动

  1. %% 在采样点30~80,也就是实验进行0.15~0.4s时系统因负载扰动等问题发生参数摄动
  2. %% H摄动
  3. if(k<=80&&k>=30)
  4. n1=diag(unifrnd(-1,1,1,4));
  5. HH=abs(H+n1);
  6. else
  7. HH=H;
  8. end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C摄动

  1. %% 在采样点30~80,也就是实验进行0.15~0.4s时系统因负载扰动等问题发生参数摄动
  2. %% C摄动
  3. if(k<=80&&k>=30)
  4. n2=diag(unifrnd(-20,20,1,4));
  5. CC=abs(C+n2);
  6. else
  7. CC=C;
  8. end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c)H、C摄动

  1. %% 在采样点30~80,也就是实验进行0.15~0.4s时系统因负载扰动等问题发生参数摄动
  2. %% HC摄动
  3. if(k<=80&&k>=30)
  4. n1=diag(unifrnd(-1,1,1,4));
  5. n2=diag(unifrnd(-20,20,1,4));
  6. HH=abs(H+n1);
  7. CC=abs(C+n2);
  8. else
  9. HH=H;
  10. CC=C;
  11. end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2.2考虑经典微分器+非线性PD+补偿项

  1. Beta1=70*eye(4);
  2. Beta2=2*eye(4);
  3. KE=10*eye(4);
  4. alpha1=0.6;alpha2=1.2;delta=h;
  5. U=Beta1*fal(E1(:,k),alpha1,delta)+Beta2*fal(E2(:,k),alpha2,delta)+(I/N)*KE*e2(:,k);

——不考虑参数摄动和控制输入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控制输入干扰
(a)随机信号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恒值偏置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参数摄动
(a)H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C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c)H、C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2.3上述小结

位置同步控制
- 1.在不考虑参数摄动和控制输入干扰的情况下,线性PD和非线性PD+补偿项的控制效果相当。且线性PD的最大同步误差较小,虽然可以看出非线性PD的响应时间稍快,但这跟我配置的D项系数(非线性PD偏小)有关。
- 2.仅考虑随机信号造成某一段控制输入干扰时,线性PD和非线性PD+补偿项的控制效果相当。且非线性PD的最大同步误差稍小。
- 3.仅考虑恒值偏置信号造成某一段控制输入干扰时,线性PD和非线性PD+补偿项的控制效果相当。且线性PD的最大同步误差较小,但非线性PD控制没有产生超调现象。
- 4.仅考虑H参数或C参数单个摄动时,线性PD和非线性PD+补偿项的控制效果出现差异。显然非线性PD控制效果比线性PD控制效果好,同步误差响应图中的暂态性能明显较好。
- 5.若考虑系统两个重要参数同时大幅度摄动,线性PD和非线性PD+补偿项的控制效果均有可能造成系统失控。无法比较,还需实物实验中发现。

2.4考虑另一种非线性组合

  1. r1=100;h1=50*h;
  2. U=-ffhan(E1(:,k),1*E2(:,k),rn,hn)+(I/N)*KE*e2(:,k);

——不考虑参数摄动和控制输入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控制输入干扰
(a)随机信号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恒值偏置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参数摄动
(a)H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C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c)H、C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小结:
换了另一种非线性PID组合,仍然可以发现,非线性PID组合对参数摄动的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控制输入受干扰的情况能做到与线性PD相同的响应,但是这节里的非线性PID组合并不是最好的,可以发现他的响应时间太久了,快速性不够好。

3 仿真对比(耦合位置误差使用得到的同步效果好)

3.1 线性PD+补偿

——不考虑参数摄动和控制输入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控制输入干扰
(a)随机信号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恒值偏置干扰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考虑参数摄动
(a)H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b)C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c)H、C摄动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