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jianshu 2018-07-28T03:55:27.000000Z 字数 8756 阅读 2264

城堡 00

城堡 城堡00


城堡 杂志 效果图 蓝色.png-434.9kB

目录

缘起

二十岁出头还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小网站」写书评之类的东西,跟网友C认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几个月半年聊几句。

有一次他说自己想做一本电子杂志,内容大概是关于书,找我约稿,我答应,并发邮件给了几篇存货。

后来再也没有下文,再后来无意间在某个「大网站」看到关于生命、疾病与梦想的故事,作者的网名很熟。

又过了一些时候,当时我已经毕业,在广州一间仓库工作,有一天公司晚上突然来一批货,找不到装卸工,于是和几个同事一起。

等忙完已经是过了 12 点,空荡的仓库外面只有一排排路灯亮着,我是坐在地上休息时随手刷手机看到 C 的死讯。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同龄人的死亡,这和一些年老之人的死亡不一样,也和看新闻式的旁观者角度不一样,虽然在更年少的时候就曾思考过死亡,但当它真是的来临到身边,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你曾与之交流过的生命里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他的生命将永远年轻,而我继续衰老。

工具

离开广州后,我接到朋友电话,于是就踏上另一个城市去创业,一共 3200 块钱,上火车前去对面的电脑城花几分钟买了台电脑,没有任何要求,三千就行,剩下两百块钱在到达朋友住处后还借了一半给他......

创业的过程无需多言,是很多小公司慢慢变大都会有的故事,参杂人性、利益、奋斗、快乐和一切应该有的东西。

这中间我也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病,好在结果不错,但这个过程也算体验到某种绝望,以及一部分 C 可能经历过的关于生命、疾病和梦想的一些东西。

离开朋友公司的时候包里多了一台苹果笔记本,一把机械键盘,账户里多了一些钱,当然,还有一大段空白时间。

等钱和时间在迷茫之中挥霍一空之后反倒轻松,又能重新开始。

我在当时博客的一个版本首页第一行写道:

我终于被人生的意义搞烦了,决定随便做什么饿不死的工作,看喜欢的书,写喜欢的东西,过短命的人生。

重新开始

以上虽然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已经过去五六年。

这一次去了书店工作,也是一份在青年或者童年时有过的某种想法。

在空隙的时间,也在继续做博客,更新了很多版本,尝试过一些理念,但关于朋友的「电子杂志」也没有忘记,他因为生命所限没有做成的事情,也许暂时不受所限的人可以继续下去。

尝试几次用各种网络的方式做,但在开头或者起步阶段就放弃,就算抛开技术及种种因素,用最低标准,只是固定写一些关于书的东西我也力不从心,只能继续缓慢且随性的提升一些东西,等待时机。

在更早的时候,可能是中学文学社的阶段,大概也有过某种做内部刊物的冲动,也未曾忘记这些年陪伴过的一些杂志,虽然有些可能羞于开口说出他们的名字,或者已经忘记,但的确曾陪伴过青春,启蒙过一些关于虚构和非虚构世界的想象。

比如《故事会》、《格言》、《青年文摘》、《读者文摘》、《萌芽》、《武侠》、《奇幻》以及我看的最多也最久的《科幻世界》......

当然,还有已经消失的《独唱团》。

所在城市的省图书馆在未装修之前二楼是杂志阅览室,由一张张桌子拼接起来平摊展示,就算不看内容,我也喜欢那种阅读封面的感觉。有时候一本杂志的气质似乎就藏在封面之中,仿佛某种可能不一定对的对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六月底去南昌出差帮公司的新店准备开业,简而言之就是把一间还只有架子的书店填满书籍,如同往一个躯壳里灌输灵魂。

虽然因为各种因素,几乎所有分店都大同小异,灵魂如同流水线。

大家从附近城市的分店过来,工作的方式、风格各不相同,被随机搭配。

和我搭档的同事属于强迫症,当时没有想起来形容词,后来才觉得陈列书籍这事准确的说是被弄出了一种「我在故宫修文物」式的仪式感;而我则属于随便症,倒是某种互补。

另外还有一种算是数据流,那是我第一次开店时碰到的。

当时也是两个人一组,负责陈列。我和同事的某种喜好差不多,并没有按照某种数据规定的分类来摆放,而是以个人喜好,比如说把王小波、余华之类放在一起,集中在某个较好的位置,而将一些书名很长,充满着悲伤、励志、青春忧愁的放在另一边,这些长长的属于不同作者的书名甚至能连成一段废话。当然,这样最后被另外更资深的同事制止,他们拿着机器扫描,按照数据将书又重新混杂排放。

这些事在发生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等时间过去,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细节,恰好形成某种隐喻。

如果要长期的写和书有关的内容,那么最终可能要调配这三种方式的比例。

马上开始

2018年07月20日的时候看到之前在利器群中认识的朋友发消息,其中有提到:

Offscreen Dispatch 一份纸质杂志的电子内容,关乎设计和科技,实体版和电子版都很不错。

网站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英文很烂,但图像和音乐一样无国界,于是我打开图像处理应用试着按照其版面做了一个中文版的「城堡」封面。

嗯,这就是 C 当年电子杂志名字,或者甚至我记错了,但这个名字和 C 君有诸多关联,总之就叫它城堡。

等做了两个版本出来,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当年在省图书馆看到一排排杂志封面时所要的感觉。

而且,其实不止这一本杂志,现在已经停刊的独立杂志《离线》封面也很上乘,或者我可以陆续搜集一些杂志的封面排版,然后使用网络一些无版权的图片以这些格式来做封面。

我意识到关于一本杂志,可能是不那么灵魂的东西,封面就这么解决了。

之前在阮一峰的博客里看到这么一个消息:

亚马逊的 CTO 透露,他们采用"向后工作法",开发一项产品采用下面的顺序。
1、写新闻稿
2、写 FAQ
3、写用户文档
4、写代码

我想做杂志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有点像翻墙之前先把帽子扔过去。

首先,我做好了一个封面,接下来,我需要写目录、第一篇甚至是想象给什么读者看,最后才是写内容。

如你所见,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创刊词的一部分。

好吧,我是怎么想出「创刊词」这个词?先去谷歌一下,然后真的写一篇创刊词。

创刊词通常是一本杂志或报纸在第一次出版时写在卷首的文章。里面应包含办刊宗旨 内容定位 读者定位 办刊目标等等。

之前的博客首页第一段话就是引用美国《生活》杂志 1936 年创刊卷首语。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

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

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人,军队,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

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他的心,高塔和新发现;

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与房间里的人和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

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

去看并且感动;

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我想根据这个格式修改一番,但显然低谷了其难度,只能重新写一份。
——

城堡 00 期 创刊词

城堡是一份不定期更新,个人谈论阅读、写作及生活的文档。

当然,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称为独立杂志。

因为个人,所以缺陷极多,为保证质量、速度在某种相对平均的水平线,采用如下方法:

  1. 减缓拖延症、强迫症、完美主义倾向等,仿照应用更新日志的方式「敏捷写作」,即以最快的速度写完勉强可读的第一版发布,随后不定期优化更新错别字、排版、内容等;
  2. 减轻兑水及毒鸡汤比例,尽量「知行合一」,「先干为敬」;尤其是非虚构类书籍、文章涉及具体操作,确保自己实践过,特殊情况应标明清楚,以免造成误导;
  3. 习惯性凑数,以后再补;

另外需注意,一些文章我自己也读不下去,可能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败坏」以及纯粹表达欲望泛滥所驱使。

最后,以下格言能基本代表「城堡」所要表述的东西,部分出处并未考证,如有出入,多谢指正:

关于阅读: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提升,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卡夫卡

「大多数人不能到处周游,不能和所有人交谈,不能知道世界上的各个城市,我们没有时间、金钱,也没有那么多朋友。但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要看到其中九成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看书。」by ​​​​雷·布雷德伯利《华氏451》 ​

关于政治、上帝和爱,人们都讲些无聊的谎话。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好人难寻》

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卡佛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节选 卡尔维诺

关于写作: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苏轼 节选

“如果你要从一堆人中决定出一个职位的合适人选,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这个人不在乎是不是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程序员,无论是谁;他们的写作技巧会对此有益。因为一个好的写手不单是有根好的笔杆子。清晰的写作体现其清晰的思路。优秀的写手懂得沟通。他们让事情易于理解。他们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他们知道什么该省略。那是你在任何求职者中都想看到的品质。”——《重来》(Rework)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只大碗,那小说作者就是一些坐在大碗沿口的人,一面可以俯视碗中世界,一面可以眺望碗外的虚空。这碗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端着,始终在摇晃,有些人可能滑入碗内,有些人则跌入碗外的虚空,但无论他们落在哪里,都要尽可能回到碗沿上坐稳。——《说部之乱》

对于所有想要写东西的人来说,生活是写作的支撑,而不是相反。——斯蒂芬·金

我写作是为了被爱。被某个人,某个遥远的人所爱。——罗兰巴特

「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by博尔赫斯 ​​​​

"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The Rest of Us Just Show Up and Get to Work",灵感是票友玩的,我们直接干。——艺术家Chuck Close

对作家来说,最基本和必须的,就是要耐得住一次只能写一个词的枯燥。 ——巴尔扎克

最伟大的写作风格,就是让文字彻底消失,只看到写作的内容。—— 霍桑

所谓的写作技巧就是能给读者产生强烈印象的方法”—— 陀斯妥耶夫斯基

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卡夫卡 ​

再伟大的作家,也只是在书写自己人生的片面——托尔斯泰

关于生活: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

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1Q84》村上春树

穷苦能立即把物质生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并使它显得异常丑恶,从而产生使人朝着理想生活发出无可言喻的一往无前的毅力。在生活里,他的两只脚不离痛楚、障碍、石块路、荆棘丛,有时还踏进污泥,头却伸在光明里。——雨果《悲惨世界》

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表达感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我认为,做出一件绝妙的东西,才是向这个世界表达感恩的最最深刻的方式。你没见过那些人,没跟他们握过手,你没听过他们的故事,也没跟他们讲过自己的经历,但就是通过你倾注心血做出的这样一件东西,你传达给了他们一些东西。 这是向其他人表达我们感激的最深刻的方式。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自我,永远记住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苹果之所以是苹果,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正在于此。—— iPhone X 发布会乔布斯录音 东莞大唐和尚翻译的白话文版本

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写道:“我领悟到:欢乐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常常是虚幻的;而忧伤却是永恒的、令人得益的、始终不渝的。欢乐总像昙花一现,不,更像闪电破空,夹着隆隆雷声飞驰而过。忧伤却像那神秘莫测的星星,虽然发出的是幽幽的光,却是昼夜不熄的,它能引起你萦怀亲人,思念爱情,憧憬某种神秘玄奥的事物,也说不清究竟是想到了令人苦恼而又甜蜜的过去,还是想到了那诱人的,而且由于难以捉摸而令人既畏怯又向往的将来。忧伤像个明智的成年人,它已经存在千百万年了。欢乐则永远是童蒙稚年,天真烂漫,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灵中获得新生,年事越长,欢乐就越少,犹如花朵,林子越密,花就越少。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因此,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在我们的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加廖《堕落》

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互相遗忘。——《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个人如果将他自己描述得很好的话,他十有八九是在撒谎,因为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奥威尔

在这个信息时代,客观障碍已不复存在,所谓障碍都是主观上的。如果你想动手开发什么全新的技术,你不需要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你只需要在冰箱里放满比萨和可乐,再有一台便宜的计算机,和为之献身的决心。”——《DOOM启世录》卡马克

乔布斯:“很多人问我,我想创业该怎么做?我会问他:你的激情在那里?你的公司将做什么让你感到振奋的事情?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我就会告诉他:那你先去餐馆里端盘子,慢慢想,想清楚了再谈创业。我深深认为:如果你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充满激情,你就不应该创业,绝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 ​ ——乔布斯

不要在短暂的生命结束后,才发觉自己只存在于别人的生活中。 ——乔布斯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了不起的盖茨比》

拼命工作可以磨练灵魂。人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起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修行者们在刻苦修行中磨练自己的灵魂。将心思集中到一点,抑制杂念狂想,不给它们作祟的空间,通过这样的修行,整理自己的心绪,磨练自己的心志,造就纯粹而优秀的人格。拼命工作和修行过程一样,能磨练人的灵魂。——稻盛和夫

一个人若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对一个人的未来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一个人的出身,其次是运气,个人努力相比之下则是最不重要的。——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人生如果是一场梦,那么死亡肯定是你醒来的那一刻。人们所说的上天堂,就像睡醒。——伊恩-麦克尤恩

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不是什么冒险,而是一股无从抵御的洪流—— 卡佛

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梦幻。——阿西莫夫 #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 ——马尔克斯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看着一个人平静地死去,会让我们想到一颗坠落的星星。它只是辽阔天空中100万颗星星中的一颗,短暂地闪耀,然后永久地消失在无尽的黑夜里。——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瑞士女精神病学家,1969年畅销书《论死亡与濒死》的作者,2004年8月去世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资治通鉴·周纪一》,李克对魏文侯。

“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山羊月的回答 -

死亡是:你加上这个世界,再减去你。——《帕洛玛尔》 卡尔维诺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博尔赫斯《另一次死亡》

我们孤独地出生,生活,死去,只有获得爱与友情时才能创造一个短暂幻象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 奥逊-威尔斯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而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 终相信一点,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一样事情我们可以自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改善不了的,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事,就不要去痴心妄想。这样也就可以安分守己,心满意足。——《谈谈方法》

栏目设置

城堡 00 效果图.png-368.6kB

城堡的主题是三个,阅读、写作和生活。

写作本身可以谈的并不多,多做自能见之,只能作为偶尔出现的内容。

可以长期写的内容主要是阅读、其次是生活。

而阅读之中,以书籍为主,其次是一些相对高质量的文章阅读笔记。

关于写书籍方面的内容,我的方式已经比较固定,纸质用瓣读,kindle 电子书 用 kilb 导出书摘,接着用 Pixelmator Pro 做题图,然后使用 Ulysses 写书评,最后该发布到哪就去哪粘贴。

至于网络文章则使用插件自动提取标题和链接到 WorkFlowy 中,然后分级式的拆解记录。通常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可能摘出来的原文笔记不会太多,所以也不涉及版权之类的问题,而且在一级中已经给出原文链接。

其它可以固定做的就是推荐信息源,比如优秀的独立博客,让人眼前一亮的网站等等。

以及之前在一些传统杂志里喜欢的名人名言、数字之类的栏目。

另外还有平时听到的一些歌曲推荐。

关于普通人的分享也无外乎这几样,总结起来就是书影音。

或者说,就是把之前博客在写的内容换一个形式,只是说这个形式会让我懒散的写作更加有形式感,也更聚焦。

但这样又会有问题,写的东西太杂。

而将其拆分出来,我是没有这么多精力的,比如把音乐拆出来,可写的东西不多,还要另外做题图。

综合来看,还是以书籍为主,偶尔参杂电影、文章笔记,发现国内优质的独立博客、有趣的创作者。

在这些方面利器做的就不错,几乎每个被采访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独立平台来写作,或者本身在做一件想做的事情。

所以,栏目设置成如下:

五是我的幸运数字,就先这五个吧。这一期就到这儿,下一期试着按这个规划测试着写,如果能顺利写完五期以上,可能就会成为一个长期项目,写很多年。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社交媒体: 微博
  • 更多内容: 目录
  • 2018年07月21日01:59:05发布第一版1.0
  • 2018年07月24日00:50:46重读了一遍,写得很糟,但大概意思差不多,先小范围发布试试;
  • 2018年07月28日11:53:39优化文档信息显示布局;
添加新批注
在作者公开此批注前,只有你和作者可见。
回复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