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shu
2019-03-30T00:36:28.000000Z
字数 4854
阅读 2493
城堡阅读
城堡
杂志
独立杂志
文学
▲ 素材来自:Unsplash - Krissara Lertnimanorladee
这个星期,剩下的老同事也在陆续离职。
书店如果有温度,那么这种离开大概就是一种降温,熟悉的人走掉一个,温度降低一度,特别熟悉的人走掉一个,温度降低十度。
早年我还没有在书店工作,做软件实施时会在这个城市到处跑,偶尔会把图书馆当成落脚点。不算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认识的人,去一百次和一次没有区别,但因此多了一些永恒的感觉。因为没有相对坐标,所以也能在记忆上看成是不变。
书店不同,除了同事,比如还会有一些老顾客,以一种固定的高频率出现。
刚开始,你习惯他们来的节奏,会把这当成一种永恒,作为时间流逝的相对坐标,他们如果总是不变,你的生活也显得静止。
后来,有人开始不再出现、有人剪了短发、有人把一本厚厚的书日复一日的看,似乎上一次你留意时才在第一页,而猛然间,发现已经快到结尾。摊开的书,从左边薄到右边薄,你可能只关注了两次,但实际上时间可能过去一个月甚至更久。
人和人相遇更多是一种偶然,年轻如果是一种心态,那么它也像是一场偶然,活着更不必说,毕竟从没有事先征得同意,告别似乎才更像是必然。
有时候阅读,躲藏在字里行间,如同旷工在黑暗的洞穴中打着灯寻找,是为了给地表的现实一个说明。
你可以不必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让现实显得笨拙和尴尬,也无需负责。
总能找到更好的一段话,去表述你无法言说和保存的情绪。
这一次,荣耀属于雷蒙德·钱德勒:
我目送出租车消失。我回到台阶上,走进浴室,把床铺整个弄乱重新铺。其中一个枕头上有一根浅黑色长发。我的胃里好象沉着一块重重的铅。法国人有一句话形容那种感觉--那些杂种们对任何事都有个说法,而且永远是对的。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
希望大家心中依然保持着对世界和人们的温情;
希望生命里值得回忆的日子越来越多;
你心中的美好世界,不是我们创造的,但如果我们也参与了一下下,倍感荣幸。
NextDay 是一款小而美的应用,只单纯的每天提供一张来自世界各地的图片、一句话和一首歌。
内容接受世界各地读者投稿,也可以根据模板自己制作,另外团队会将每月歌曲整理进 网易云音乐歌单。
我经常推荐此应用,本期语录摘自其三月内容。
@Dianhang He 杭州,中国,3.6 日
宇宙很大吗?这儿只一片风,一片风,轻轻地响。
@拉拉小宝瓜 日本,3.7 日
人生,已经不迷茫了,但总是会迷路。
@木木从 大理,中国,3.17 日
心灵是干草扎成的火把,要发生作用,本身先要燃烧。
@jiangdada 匈牙利 3.19 日
我们偶然地年轻过,我们是偶然地活着。
@Estelleliu 西班牙 3.27 日
在人去楼空的时候,文字便涌了进来。
多年也不曾忘记的故事,又重读一遍,尤其喜欢小说最后关于文学的论述: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
“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玫瑰”——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
▲ 图片来自苹果美国官网
Apple 始终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深信创造力之力量。我们的产品帮助人们表达他们的创造力,讲述他们的故事。因为,伟大的故事可以改变世界。伟大的故事可以感动我们、激发我们。它们可以让我们惊讶,可以挑战我们的预设。通过讲述伟大的故事,我们感觉,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贡献一些重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东西不会动,它就是杂志。如果一个东西会自己动,它就是视频。如果一个东西会自己动,并且妳还可以操作它动,它就是游戏。多媒体杂志只是没人要玩的电子游戏。
不用说,书本并不单纯只用来阅读而已。因为书并不只有在被阅读时才有它的价值。随时可以读得到,不,应该说随时可以轻松地看得到,也是书本的效用之一,换句话说即使不读它,光是拥有,书本就会产生意义。书本是随手可用的道具、材料,光是把它备在那里,就拥有书的的价值。
于是圣流浪汉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空手望着天,祝福,将流量交给门徒的手机,门徒又传到朋友圈、微博、豆瓣。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又写了十二篇十万加。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万。 - 微博
过了一会儿,他问我:“你是学历史的,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时候吗?”
我想了想,说:“算是吧,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阶段,人对人的依附;人对物的依附;人的独立与全面发展。我们现在算处在第二个。”
“人对物的依附是什么意思?”
“就是现在已经没有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了,理论上你是自由的,但为了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必须要去劳动。”
他想了很久,问:“那是不是说,我每多拥有一块钱,就离自由更近了一步?”
我点头,说:“可以这么理解。”
“回吧。”他像是找到了答案,掐灭手中的烟。
上周发现了一个很喜欢的新人 vlogger,马鲨鲨。她的设备器材其实很简陋,但无论是画面的感觉,后期的质量,配乐的品味,剪辑的节奏,人的 likeability 都很不错。拍摄的题材很多都跟家庭有关,有意思的同时也有深刻的地方。 - 大破进击
写日记不一定用笔,表达自己也不一定只靠音乐。
今年过年,我用手摸到了时间。
VLOG是个时髦的词,但我更喜欢电视散文。
轻薄的小书,概念多于实际,虽然作者的确在这么做,但若想真的实践这种生活方式,尤其隔着国别,无疑很难。
主要是被此书手感及封面手写字体吸引,当时没什么特别的书要买,就买了这本。
这本书讲述的是不合时代潮流的我,如何在艰苦的世道中走向隐居生活,并找到每天开心度日的方法。我想将我的亲身体验说给大家听。
晚上花一个多小时看完,文字比之影像的优越性此时体现出来,在阅读之中及间隙,我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
一月已经过半,附近的梅花开始绽放;而暖和的日子里,隔着玻璃窗能看见日照之处隐隐浮现出海市蜃楼的景象。不用翻开日历,我就先察觉了季节的变换,这让我十分心满意足。
时光在转瞬间流逝。
作者说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约七万日元,折合人民币是 4200 元左右。当然,不能这样简单换算,不然会很生气,比中国二三线城市多数做六休一的人工资还高。
娱乐上作者大原扁理最偏爱读书,可能尤其偏爱黑塞的《悉多达》,从喜欢神秘的朋友那里得知自己前世可能是个和尚:
读书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得到的,不用花钱、不用看时间或场所,而且客观来说,明明只是单纯地消磨时间,但似乎还能让自己变聪明,堪称为最强兴趣。
认为人与书的交往方式相似。
我以「书即是相逢」为信条,当想要看某本书时会立刻把握当下的时间点。
如果找不到的话,就认定彼此的缘分仅止于此吧。
其次是电影及一些不花钱的活动。
最初大原扁理开始这种隐居式生活是高中毕业后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手机通讯录学校的朋友占了八成,而毕业之后,似乎没有联系的必要,顺便就取消了套餐,不再使用手机。
尝试着过了三年后,去做过一些工作,又开始继续过隐居式生活,偶尔工作。
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煮饭,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看电影……诚如「光阴似箭」这个词所说,等我发现时,已经三年过去了,我二十一岁了。
曾在书店打工,但每天加班,租金压得人喘不过气,员工心情差,职场氛围紧绷,很多人辞职。
和所有隐居的人一样,主动或被动,大原扁理也是极简主义者:
面对着各种在不知不觉间包围自己的事物,一遍又一遍地反问自己:这是必需的吗?是真的因为喜欢才留着的吗?在诘问自己的同时,我感觉到喜爱的纯度上升了。
狠狠拒绝不要的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虽然稀少但自己真心喜爱的超朴实生活。
另外自然不能忽略吃饭性欲这些人类本能的事,简而言之作者吃粗糙的食物,素为主。
少吃肉的另一个好处是能降低性欲,作者很大方坦承自己是男同。
出于好奇,大原扁理用一个星期时间去过国外一些地方,算是一场短暂的世界旅行。回到日本后,再看国内的生活,生出一些感慨:
男性高中毕业后就要念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为公司正职员工,三年之后结婚生子,挑起家中的大梁。
还说起一个关于非洲蚂蚁窝的故事:
在非洲蚂蚁窝住着的蚂蚁,有七成都在自己出生的窝中终老死去。但是剩下的三成蚂蚁,会向外寻觅新环境而离开自己的居所。
书到最后,这段跟随大原扁理的旅程结束,如果需要某种程度的总结,大概就是原书中所定义的这种做二休五隐居式生活方式:
并非完全舍弃,而是与社会保持最低限度的关系,这就是隐居的重点。
这种书算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可以说是边缘人群吧,如果非要找出点意义来,大概就是提供一种 abcd 之外的选择。
放弃成为这个世界大机器的螺丝钉和燃烧的一次性干电池,在某个角落中,轻松自在的感受四季和一秒之中某一片云的形状。
这种观念和日本老一辈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的想法形成某种对比,也算是新时代的修行。
修行不必在寺庙,可以在生产中,当然也可以在不生产的角落。
这里倒是应该感谢那些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令日本成为发达国家,正因如此,才让「不生产」、「少生产」、选择「不选择」的人有了更多生存空间。
文学也不全然没有缺点,尤其是入门学习阶段,容易陷入一种虚无。
不太说人话,欲盖弥彰,兜兜转转才能表达出一些简单的东西。
有时候又不能全怪它,毕竟我是宁愿矫情做作,也不愿意一句卧槽走天下。
除了简单表达和记录,有时又需要有一定美感,这就又增添难度,导致似乎很难学习,经常眼高手低。
前段时间看微博上艺术家和一个半吊子评论家算是对骂,当然,也可以说是讨论,毕竟艺术家骂人并不带脏字:
他自己没有艺术问题,没有自己对艺术的认识,没有研究方向,所以他没有自己理论,没有独到见解,写的不算评论文章,仅仅是他人文献短句拼凑的搬运工;搬运工,其实也有工德:是好好的将原汁原味的东西搬来,尊重货物。
一阵汗颜,好像自己就是那个评论家。没有太多素养,也不曾有什么作品,不曾去过太多地方,只是用一些陈词滥调和搜索引擎。待在原地、舒适圈里漫无目的,自大的游走。
抛掉艺术、文学这些已成概念的词,有时候我会将记忆尽量往最开始相遇的地方寻求答案。
我只是想要记录,而文字是最顺手、轻便、廉价的工具,我想要掌握祖先们编织绳结记事的手艺,为记忆的长途建起一座座驿站,为衰老的明天保存尽可能多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