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shu
2018-04-02T12:38:25.000000Z
字数 3177
阅读 3015
读书笔记
非虚构
重要的是------"有没有为使用建筑物的人们着想?有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
在设计事务所这种小型组织当中,我不希望员工像大企业里的员工那样,有"大概别人会来做"、"上司会负责吧"这类依赖的想法,成为责任归属不清的糟糕上班族。自己判断状况,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犯错不断前进,树立勇于承担后果的觉悟------我希望聚集的是如此强而有力的个体。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四十余年间,我一直怀着这个愿望经营事务所。因为我们用别人的资金来建造对此人而言可能是唯一的一栋建筑,所以需要我们相当的觉悟与责任感。
我严格告诫员工对待前来事务所的学生要遵守两点。第一,在他们的名字后面一定要加上"先生\小姐"的称呼,不可因为对方是晚辈就抱着傲慢无礼的态度。令一点是,请学生们工作时,务必牢记他们是为了学习而来到事务所的。
少年时代这种沉醉于制作东西的体验,使我获益良多。感受不同材料的材质,惊奇于制作东西的方法,体验不受外形限制,从物体的形成来思考的自由。
木工厂的一位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削着木头,他曾说:"木头也有个性,所以一定要让它们往好的方向伸展。"其实,制作东西,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也在赋予物体以生命,可以说是一个崇高的工作,工作时更有触摸着实物而感受到活着的充实感。而建筑家可以摆脱实物形体的限制,能够自由地想象,但也失去了接触物体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成为工匠与成为建筑家,对自己而言究竟何者才是幸福呢?我无从得知其中的答案。
十七岁的我就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拳击是一种豪不仰赖他人的格斗竞技,比赛前几个月,会只为了那一战而拼命练习,有时还必须绝食来锻炼肉体与精神。如此堵上性命,独自承受孤独与光荣。
当一个回合结束,回到自己的角落时,只好自己拉椅子拿水喝。忍受孤寂,走向擂台,独自决一死战的经验,我认为在许多方面都让我建立了自信。(作者独自一人去泰国比赛,没有请助理)
这让我看清了不管我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那般境界的残酷现实,心中的"或许能够拳击维生"的淡淡期待被彻底击碎,当下我就决定放弃拳击。那是开始打拳的第二年,也正好是高中生活迈入尾声的时候。(作者遇到日本拳击明星训练后)
无视于身边大多决定要到铁工厂或汽车工厂上班的同学,我把就职抛在一边,选择了自由。我也试了一段短期的上班族生活,但天生爱好自由又脾气暴躁的我,自然待不下去,没多久就辞职了。然而,选择自由的同时,沉重的责任感也随之而来。一想到外婆只凭一双女人的手独自将我养育成人,我便下决心不再给她添加任何麻烦,一定要自立跟更生。
遇见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就是在每天自学摸索的20岁时....我发现了一本书,作者的名字是屡次出现在现代建筑书籍中的勒‵柯布西耶。我不经意的拿起来随便翻阅,瞬间直觉告诉我:"就是它了!"....即使是二手书,对当时的我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无法当场买下来。我怕这本书引起别人的注意被买走,于是我偷偷把它藏在了一个不明显的角落后才离开....结果,将近一个月后我才把它买下来。
终于到手的书,光是翻翻看看已经无法满足我,我开始临摹图画与设计图。一次又一次地描绘这柯布西耶的建筑线条,几乎是到了记下所有图画的程度。....他的存在,让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
但跟这些不安比起来(出国的不安),我对未知的欧洲的好奇心更强烈。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建筑的历史就是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到近代的西欧建筑的历史。从照片中看到的西欧建筑蕴涵着强劲的力量,这是讲究细节,强调与自然融合的日本建筑所没有的。我想到那个地方,亲眼确认那股强劲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自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初次的国外之旅,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线与海平面。有了领悟地球风貌而得到的感动。
当我把旅欧的决心告诉外婆的时候,她说:"钱不是拿来存的。钱善用在自己身上时才有价值。"这句有力的话语,让我带着无牵挂的心情出国。此后,在成立事务所的前四年里,我只要存够了钱就会去旅行。正如外婆所言,二十几岁旅游的记忆,成了我此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
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人们对居住真谛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
我经手的房子不仅改变了外形,连住户的生活形态也必须随之改变,因此委托人本身也做好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了吧!
我的建筑服务于清心寡欲且坚强度日的人,打造有如修道院般的住家。到70年代为止,我的这种想法,和那些就算没什么预算也要拥有一个家、建立自己生活风格的住户的想法,几乎不谋而合。
无论如何,我人生最后的工作一定是盖住宅,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强烈的坚持。
我从事建筑行业已过了四十年,虽然社会与建筑行业的环境有很大改变,但我面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依旧是"对抗都市的游击队",丝毫没有改变。
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产物。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
”无论如何,人生可不能无趣。在拼事业的阶段,试着保持兴奋感去过日子吧!不会感动的人是无法成功的。"经常对我说这句话的佐治先生告诉我一首诗,要我将它记在心上,这首诗就是乌尔曼的《青春》:"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一种心境。"
对于建筑家而言,像教堂这种超越单纯的功能性,而其精神上的表现备受期待的建筑,是在自我思想层面上极为重大的挑战。
我心中抱持的意象,就是中世纪欧洲的罗马式修道院。修道士们真的是消磨着自己的生命,将粗糙的石头堆叠成形打造出有如洞窟一般的礼拜堂。在那种简朴之至的空间里,强烈的光从没有玻璃遮挡的开口直接射入,宁静地照映出地上石面的表情。
那种庄严而美丽的,直捣人心的空间,能否用混泥土箱子将它表现出来"光之教堂"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诞生的。
人的"信念"有着超越经济局限的力量。设计光之教堂时,我的事务所已发展了二十余年,周遭的环境也变化极大,不复当年事务所成立时的光景,"为何而做,为谁而做"我一直在自问,并深刻地省思着。
听过我靠自学成为建筑家的经历,有人以为那是条华丽的康庄大道,但那是完全误解了。在封闭保守的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毫无后盾,独自追逐成为建筑家的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开始尽是不如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的活下去。总是处于逆境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过程中找到活路。
因此,要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些什么,那不会是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正面迎向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要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